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点keyhole入路处理前循环及鞍周部位病变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远征 潘隆胜 +5 位作者 卜博 乔光宇 孙正辉 周涛 张军 佟怀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介绍颞部鬓角皮肤小切口,翼点keyhole骨孔(2.5cm×3cm)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前颅窝底及鞍周部位病变。方法病人仰卧、面转向对侧60°。沿鬓角的发际前缘做一皮肤切口,长约6~7cm。从额骨颧突下剥离颞肌,显露出翼点。颅骨... 目的介绍颞部鬓角皮肤小切口,翼点keyhole骨孔(2.5cm×3cm)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前颅窝底及鞍周部位病变。方法病人仰卧、面转向对侧60°。沿鬓角的发际前缘做一皮肤切口,长约6~7cm。从额骨颧突下剥离颞肌,显露出翼点。颅骨钻孔后直接用咬骨钳咬成3cm×3cm骨孔。2∶3显露额颞叶,切开硬脑膜,分离外侧裂,进入手术区。结果采用此keyhole开颅术进行各类手术52例,手术进行顺利。结论翼点keyhole开颅术具有对外观影响小,开关颅时间短(15~20min),创伤轻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病变 鞍周部位病变 颞部鬓角皮肤小切口 翼点keyhole骨孔入路 显微神经外科
下载PDF
前循环病变与枕叶梗塞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红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循环病变 枕叶梗塞 头颅CT 大脑后动脉梗塞 大脑后动脉狭窄
下载PDF
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探讨
3
作者 袁建新 倪立新 +1 位作者 黄燕冰 侯小强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69例存在颈及... 目的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69例存在颈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1例患者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血管狭窄。单纯前循环病变分布中颈内动脉狭窄共7例,狭窄病变有11处。后循环病变分布中左侧椎动脉狭窄3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26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受累19例。结论脑血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VBI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狭窄程度 中老年患者 颅内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狭窄 循环病变 双侧椎动脉 椎动脉狭窄
下载PDF
远端支架保护下逆向开通前循环串联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童贵 王志强 +1 位作者 范进 李曦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2467-2471,共5页
目的研究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逆向开通的手术策略对前循环串联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西区医院接受介入开通手术的42例前循环串联病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策略分为观察组(n=23,采... 目的研究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逆向开通的手术策略对前循环串联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成都西区医院接受介入开通手术的42例前循环串联病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策略分为观察组(n=23,采用远端支架保护)和对照组(n=19,采用保护伞保护)。比较两组间术中血栓逃逸率、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成功开通率、总手术时间、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均全部成功开通,开通率100%。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及致死率、术后24 h SICH发生率、总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远端逃逸率(4.3%)低于观察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在前循环串联病变开通术中,采用远端支架保护下逆向开通手术策略具有更低的血栓逃逸率,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与传统颈动脉保护伞下逆向开通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串联病变 逆向开通 安全性 疗效 远端支架保护
下载PDF
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临床治疗效果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彤 王安心 +3 位作者 安媛 张亚清 刘艳芳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5期503-509,共7页
目的比较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CNKI、VIP、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2月1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的急性缺... 目的比较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CNKI、VIP、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2月1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介入治疗方式的文献。结局指标采用术后血流再灌注TICI评分≥2b级、90 d预后良好(mRS0~2分)和死亡率对干预组(两个病灶同时急诊介入治疗,包括取栓/溶栓治疗联合支架治疗)和对照组(先对判定的责任病灶进行介入治疗,包括取栓/溶栓联合支架治疗,另一病灶择期处理)进行评估。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version 4.1.2进行多重测量结局的meta分析,效应指标以OR及95%CI表示。纳入研究≥5项,绘制漏斗图识别发表偏倚及进行不对称检验。结果最终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779例患者,其中干预组584例,对照组195例。多重测量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TICI≥2b级(OR 2.14,95%CI 1.68~2.741,P=0.002)、90 d良好预后率(OR 1.46,95%CI 1.20~1.76,P=0.049)、死亡率(OR 0.60,95%CI 0.47~0.761,P=0.03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发表偏倚不明显。结论在脑动脉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中,两个病灶同时进行急诊介入治疗血流再灌注更好,90d临床预后更优,死亡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串联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后 META分析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病变患者早期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欣 聂曦明 +2 位作者 方长庚 严鸿伊 刘丽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3期3487-3494,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病变患者早期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组患者来源于急重症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监测与管理的队列研究(RESCUE-RE)。回顾性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来自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在24 h内、诊断为...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病变患者早期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组患者来源于急重症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监测与管理的队列研究(RESCUE-RE)。回顾性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来自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在24 h内、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过会诊后给予急性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给予支架置入分为两组,支架治疗组和非支架治疗组。两组之间基线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既往卒中病史、吸烟史和发病至到院时间。主要临床终点为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次要终点包括90 d病死率、24 h责任动脉再闭塞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较两组间临床终点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899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年龄(66±12)岁,532例(59.18%)为男性患者。其中支架治疗组为193例,非支架治疗组为706例。两组之间基线资料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别纳入169例患者。匹配后支架治疗组患者病因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82.53%(137/166)比55.69%(93/167)]和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63.31%(107/169)比47.93%(81/169)]高于非支架治疗组(均P<0.05),而非支架治疗组患者心源性栓塞比例[37.73%(63/167)比11.45%(19/166)]和既往合并房颤比例[18.93%(32/169)比10.65%(18/169)]高于支架治疗组(均P<0.05)。与非支架治疗组比较,支架治疗组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更长[M(Q_(1),Q_(3))][519(408,620)min比469(365,690)min],全麻比例更高[50.89%(86/169)比35.50%(60/169)](均P<0.05)。此外,与非支架治疗组比较,支架治疗组患者术中合并给予机械取栓[67.46%(114/169)比88.76%(150/169)]和动脉溶栓[2.37%(4/169)比18.93%(32/169)]比例更低,而给予球囊扩张比例更高[53.85%(91/169)比13.61%(23/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循环大动脉病变 支架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