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庭疾病国际分类方向下眩晕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及治疗原则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军茹 赵性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一、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CVD) (一)ICVD的框架结构 ICVD对前庭疾病的界定主要在两方面:(1)累及前庭迷路的内耳疾病;(2)由迷路至脑的传导通路包括脑干、小脑、相关皮层下结构和前庭皮层的病变。
关键词 前庭疾病 国际分类 临床诊疗思维 治疗原则 眩晕疾病 皮层下结构 类方 前庭迷路
原文传递
耳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天宇 吴彩琴 戴培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年第2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力学研究 生物 前庭迷路 前庭系统 头部运动 半规管 椭圆囊
下载PDF
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双侧对称性桥臂梗死1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雪丽 徐丽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0-92,共3页
孤立性眩晕是指仅有典型的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意识、言语、感觉、运动)缺损及听力障碍。小脑中角亦称桥臂,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 孤立性眩晕是指仅有典型的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意识、言语、感觉、运动)缺损及听力障碍。小脑中角亦称桥臂,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桥臂梗死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低灌注 前庭迷路
原文传递
颈性眩晕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林志恒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5期869-871,共3页
颈性眩晕是由于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管腔变狭窄,造成前庭迷路缺血,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现... 颈性眩晕是由于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管腔变狭窄,造成前庭迷路缺血,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视物旋转 临床综合征 动脉管腔 交感神经 前庭迷路 椎动脉 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PDF
前庭学
5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1997年第2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甘油试验 前庭迷路 迷路积水 内淋巴囊 耳蜗电图 爆震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阳性率 益气聪明汤 感觉毛细胞
原文传递
哺乳动物前庭迷路的体外发育:周围性眩晕的研究手段
6
作者 周祥宁 霍小群 +2 位作者 宋明明 陈莉霞 张晓伟 《天津医药》 CAS 1996年第1期4-7,共4页
首次在国内报告小鼠前庭迷路的体外发育。采用周祥宁和Van De Water建立的HEMA水凝胶器官培养法培养第12~13天CBA/C57小鼠胚胎的内耳原基7~8天。内耳原基的上部发育成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的壶腹嵴由一排感觉毛细胞和2~3... 首次在国内报告小鼠前庭迷路的体外发育。采用周祥宁和Van De Water建立的HEMA水凝胶器官培养法培养第12~13天CBA/C57小鼠胚胎的内耳原基7~8天。内耳原基的上部发育成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的壶腹嵴由一排感觉毛细胞和2~3排支持细胞构成。嵴的上方有正在发育的嵴顶。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表面都有一层耳石膜。这些囊斑内可见一层感觉毛细胞和1~2层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毛细胞有排列规则的静纤毛和表皮板,毛细胞的上部有丰富的线粒体,还可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内耳体外培养可用以研究前庭迷路的发育机理、耳毒性药物、放射线等致病因素对前庭迷路的损害以及前庭迷路毛细胞的再生,对研究前庭迷路疾病引起的眩晕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前庭迷路 体外发育 眩晕 周围性
下载PDF
显性遗传的听觉前庭综合征的颞骨组织病理学
7
作者 Ishiyama A. Ishiyama G. +2 位作者 Lopez I. R.W. Baloh 夏峰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44-44,共1页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a new dominantly inherited audiovestibular syndrome. Methods: History, examination, and audiometric testing in the proband, brother, and son; quantitative...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a new dominantly inherited audiovestibular syndrome. Methods: History, examination, and audiometric testing in the proband, brother, and son; quantitative rotational testing in the proband and son; histopathology of the cochlea and vestibular labyrinth in the proband; sequencing candidate genes COCH and MYO7A in the brother and son. Results: Affected family members developed slowly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beginning in their late 30s and progressive imbalance in their early 70s. Three of four affected had brief (minutes) episodes of vertigo typically occurring a few times per year.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function testing documented a slowly progressive loss of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functi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showed a loss of hair cells in the cochlea and vestibular receptor organs. There were no cellular infiltrates or acidophilic deposits. No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COCH or MYO7A genes. Conclusions: This dominantly inherited audiovestibular syndrome results in a selective loss of hair cells in the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end organs. Finding the causative gene coul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resbycusis and dysequilibrium of 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 显性遗传 组织病理学 先证者 毛细胞 听力减退 旋转试验 老年性耳聋 病理学检查 前庭迷路
下载PDF
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沈双 孙秀珍 刘迎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1,共7页
基于健康志愿者右侧颞骨完整的组织切片数据,将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内内淋巴液描述成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将位于膜迷路壶腹端的平衡感受器壶腹嵴视为大变形线弹性材料,数值模拟人在立位转身、回顾时膜迷路内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内... 基于健康志愿者右侧颞骨完整的组织切片数据,将人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内内淋巴液描述成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将位于膜迷路壶腹端的平衡感受器壶腹嵴视为大变形线弹性材料,数值模拟人在立位转身、回顾时膜迷路内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内耳前庭系统膜迷路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分别得到不同旋转速度激励内淋巴液的压强场和壶腹嵴的位移场.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定量分析人在旋转时前庭膜迷路内内淋巴液和壶腹嵴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前庭系统膜迷路 三维有限元模型 旋转速度激励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人前庭系统膜迷路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沈双 孙秀珍 刘迎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6-60,共5页
为了验证机械压痕激励取代旋转激励使前庭系统膜迷路产生相同的生物响应的可行性,运用拉格朗日法数值模拟了两种激励实验前庭系统膜迷路液固耦合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旋转轴通过感觉上皮细胞时,机械压痕激励可以取代旋转激励获得所刺激... 为了验证机械压痕激励取代旋转激励使前庭系统膜迷路产生相同的生物响应的可行性,运用拉格朗日法数值模拟了两种激励实验前庭系统膜迷路液固耦合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旋转轴通过感觉上皮细胞时,机械压痕激励可以取代旋转激励获得所刺激半规管相同的生物力学响应,但是其余半规管生物力学响应相差较大.研究证明拉格朗日法分析内淋巴液-平衡感受器体系是可靠的,为深入研究前庭力学及其与平衡机理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前庭系统膜迷路 拉格朗日法 正弦旋转激励 正弦机械压痕激励 有限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数值模拟人内耳半规管膜迷路的机械压痕实验
10
作者 赵伟 沈双 +1 位作者 孙秀珍 刘迎曦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2-256,共5页
该实验数值模拟机械压痕实验,研究机械压痕激励下人半规管膜迷路壶腹嵴顶的位移响应,探求半规管结构和平衡机理的关系。基于文献实验结果数据,建立人半规管膜迷路的三维弹性流体动力学模型,采用液固耦合方法数值模拟机械压痕实验过程。... 该实验数值模拟机械压痕实验,研究机械压痕激励下人半规管膜迷路壶腹嵴顶的位移响应,探求半规管结构和平衡机理的关系。基于文献实验结果数据,建立人半规管膜迷路的三维弹性流体动力学模型,采用液固耦合方法数值模拟机械压痕实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低频正弦压痕载荷时(<10/Hz),半规管整合激励产生的嵴顶位移响应与压痕峰值线性相关,相位相同。低频范围内的正弦压痕载荷,频率越低,水平半规管嵴顶位移峰值衰减速度越快,衰减比例大,趋于稳定时间越长。该实验建立了有效的半规管膜迷路液固耦合模型,描述了机械压痕激励与旋转激励的定量关系,为深入研究前庭力学及理解平衡机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前庭系统膜迷路 液固耦合 机械压痕 有限元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