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熹的《诗经》说与《毛诗序》 |
杨天宇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3
|
|
2
|
“代言”、“自言”与“刺诗”、“淫诗”──有关《国风》的两种阐释 |
廖群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3
|
论汉儒美刺言诗 |
石文英
|
《文学评论》
|
1985 |
2
|
|
4
|
《诗经·小弁》题旨新辩:兼正《三家诗遗说考》误说一则 |
李金茗
|
《郑州师范教育》
|
2024 |
0 |
|
5
|
《诗》无‘正变‘浅说 |
云希人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6
|
接收者的“二次叙述化”与“诗”学阐释的本质——以“刺诗”“淫诗”之争为中心 |
石超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1
|
|
7
|
《蒹葭》考辨 |
张亚权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6 |
1
|
|
8
|
浅析李贺刺世诗分类 |
李津
|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2011 |
0 |
|
9
|
《诗经》二雅刺诗对后世的影响 |
陈开梅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9 |
0 |
|
10
|
《诗经》中所见的政治观念--以《诗经》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为考察中心 |
韩高年
边思羽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1
|
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之关系 |
刘怀荣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2
|
二雅刺诗再探 |
周东晖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3
|
|
13
|
《曹风·候人》诗义新探 |
冯一鸣
|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4
|
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批判──从《诗经》看周秦文化传统 |
张连举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0 |
|
15
|
论雅诗中的抒情诗与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 |
刘俊阳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6
|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
刘怀荣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19 |
0 |
|
17
|
小雅怨诗探──《诗经》政治诗研究之四 |
周东晖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8
|
王船山关于“兴、观、群、怨”的阐释 |
许山河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1
|
|
19
|
《诗·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
王益强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20
|
论诗人丁芒的文学贡献 |
朱寿桐
|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