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陈长琦
-
出处
《史学月刊》
1987年第4期10-15,共6页
-
文摘
汉代刺史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官僚监察制度的一大创制。它对于封建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监督,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汉代封建国家组织结构中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仅就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特点,做一粗浅的论述。一从监御史到刺史刺史制度,做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早在战国时期,当县这种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步完善,在国家结构中的地位愈显突出的时候,为了加强对县的领导和监督,就有一些国君开始派出官员,对县令长及其行政实行监察。这种监察当时尚未形成为一种正规的制度,各国实行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正式的,有的是非正式的。有的国君在县令长周围秘密安插耳目,监视县令长的举动,实行秘密监察。如卫国: 卫嗣君之时,有人于令之左右。县令发蓐而席弊甚,公还令人遗之席,曰:“
-
关键词
刺史制度
监察制度
御史大夫
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
县令长
监察职能
我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
监察官
-
分类号
K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被引量:4
- 2
-
-
作者
薛军力
-
出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5期44-51,共8页
-
文摘
地方行政体制如何,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关乎一代治乱兴衰的大问题。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是结束诸侯纷争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安定的一个重大决策。但是,力敌万国、富有天下的秦并没有因此坐稳天下。秦始皇死才数月,陈胜登高一呼,“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汉书·贾山传》)。
-
关键词
地方行政体制
刺史制度
郡县制度
治乱兴衰
郡守
中央集权体制
后汉书
秦始皇
社会势力
地方政权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被引量:8
- 3
-
-
作者
史云贵
-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
文摘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
-
关键词
汉代
刺史制度
-
分类号
D69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汉代的刺史制度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刘欣尚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26-32,44,共8页
-
文摘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它的创立和演变,与汉代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考察刺史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过程,对于研究汉代政治制度,了解汉代历史的兴衰,是有重要意义的。
-
关键词
刺史制度
州牧
二千石
后汉书
御史中丞
专制皇权
监察
光武帝
汉武帝
百官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当代中央巡视制度与西汉刺史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6
- 5
-
-
作者
万孝行
汪清
-
机构
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
出处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
基金
2015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创新研究--以中共安徽省委巡视为例>(项目编号:AHSKY2015D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2015HGXJ0100)的研究成果
-
文摘
当前中央巡视制度监察效果显著,对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央巡视制度既是当前时代需要的产物,又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西汉刺史制度与当前中央巡视制度在创立的背景、活动方式、巡视对象、内在机制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
关键词
巡视制度
刺史制度
比较研究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异体”监察与西汉刺史制度
被引量:4
- 6
-
-
作者
万孝行
-
机构
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7-119,共3页
-
-
关键词
西汉
刺史制度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监察制度
-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80年代以来秦汉吏治研究综述
被引量:2
- 7
-
-
作者
葛晓舒
-
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9年第3期17-21,共5页
-
文摘
在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来,君主对民众的统治主要依靠各级官吏。官吏负责传达执行君主的命令,直接管理广大民众。官吏是否尊主奉法、尽职尽责,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尤其强调吏治,他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纲本也...
-
关键词
监察制度
研究综述
吏治整顿
秦汉时期
80年代以来
刺史制度
选官制度
官吏考核制度
察举制
用人政策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史云贵
-
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19-126,共8页
-
文摘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两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
-
关键词
汉代
刺史制度
渊源
历史背景
地方割剧势力
历史影响
-
Keywords
Han Dynasty
feudal provincial system
-
分类号
D691.4
[政治法律—政治学]
K23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被引量:4
- 9
-
-
作者
史云贵
-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157-159,共3页
-
文摘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
关键词
汉代
刺史制度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政治
-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刘运玺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4-167,共4页
-
文摘
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刺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
关键词
两汉
刺史制度
确立与演变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考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范学辉
于芹
-
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系
山东省博物馆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81-83,共3页
-
文摘
作者认为,东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时间应在汉献帝初平四年,并进行了考证。
-
关键词
《后汉书》
汉灵帝
州牧
《资治通鉴》
《三国志》
建武十八年
州刺史
刺史制度
中二千石
行政长官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 12
-
-
作者
窦重山
-
机构
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0年第3期75-78,共4页
-
文摘
汉初,继“文景之治”后,中央政权仍面临内忧外患,加强中央集权是统治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刺史制度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本文详尽地论述了刺史制度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
关键词
刺史
制度
刺史制度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从“监于万国”到“半壁为之肃清”
- 13
-
-
作者
刘社建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党员文摘》
2022年第10期56-57,共2页
-
文摘
如何有效加强地方监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自黄帝起至清末,中央政府监察地方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其中,以汉代刺史制度和明代巡按制度为代表,中央派员监察与地方监察官员监察相结合的双维监察体制,可以说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
关键词
刺史制度
监察官员
监察体制
巡按制度
中央政府
-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初探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林泰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
出处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0,共2页
-
文摘
一、汉代行政监察的组织和机制汉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其办公机构为御史台,并在此之下建立刺史制度,对地方行政进行监察。在御史制度之外又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
-
关键词
行政监察制度
汉代
御史大夫
办公机构
刺史制度
地方行政
监察机制
司隶校尉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兼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15
-
-
作者
朱华
-
机构
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8-53,共6页
-
文摘
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化,集中反映了封建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变过程,并从这一时期二者关系变化可探索出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
-
关键词
汉武帝
刺史制度
监察官
中央
地方
-
Keywords
Emperor Wu of Han
the System of CISHI
Inspection officer
the central
the local authorities
-
分类号
D033.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略论中国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
- 16
-
-
作者
高文浩
-
机构
重庆电大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1995年第6期15-18,27,共5页
-
文摘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不仅指它统治的范围、疆域辽阔广大,更主要指它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与西欧各封建国家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监察制度方面也是十分显著的。 为了维系庞大的封建官僚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如何完善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成效,必然成为历朝统治者殚精竭虑的问题。对监察的职能。
-
关键词
中国封建王朝
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
监察官员
统治者
监察机制
刺史制度
“大一统”
阶级属性
御史大夫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略论中国封建王朝的监察制度
- 17
-
-
作者
高文浩
-
机构
重庆电大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6年第1期31-34,85,共5页
-
-
关键词
中国封建王朝
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
监察系统
监察御史
御史中丞
监察官员
刺史制度
阶级属性
御史大夫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王宇星 卜宪群 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 18
-
-
作者
王宇星
卜宪群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
出处
《中国纪检监察》
2020年第24期62-63,共2页
-
文摘
西汉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对地方监察制度进行调整,最终创立并发展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
关键词
刺史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集权
西汉
王宇星
统治者
现实情况
-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D691.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历史《考试大纲》热点问题解读
- 19
-
-
作者
袁腾飞
-
机构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室 教研员
-
出处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08年第4期I0004-I0006,共3页
-
文摘
考纲新变化解读
中国古代史部分
1.删除的内容:刺史制度;均田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2.增加的部分: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两汉与越南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庆历新政;宋朝史学;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
关键词
《考试大纲》
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
明朝中后期
中国古代
刺史制度
社会经济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3
-
-
题名西汉刺史制度的建立及“巡察”监督探讨
- 20
-
-
作者
汪清
-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理论建设》
2018年第4期102-105,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创新研究>(项目号:15YJA770019)
安徽大学廉政法治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共产党巡视监督制度研究>成果
-
文摘
西汉武帝时建立的刺史制度监察效果显著,原因之一在于其独特的"巡察"活动方式。刺史巡察具有两大显著特征:其一在于"巡",刺史"周行郡国""传车周流",由中央朝廷派遣对地方郡国守相等进行居高临下的实地监察,具有权威性和实效性;其二在于"察",刺史"省察治状""权不牧人",只有发现问题而没有处置问题的权力,仅是皇帝的耳目之官,这是对监督权制约的要求,具有独立性和专职性。汉代刺史巡察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十道巡察使制度、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制度等,与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器。
-
关键词
汉武帝
刺史制度
巡察监督
-
分类号
D691.49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