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35
篇文章
<
1
2
…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被引量:
35
1
作者
辛董董
李东霄
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24,共9页
茶叶作为中国的特产之一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轻度发酵、半发酵、全发酵...
茶叶作为中国的特产之一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轻度发酵、半发酵、全发酵4类。该文介绍不同茶类在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比较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品质变化对茶叶品质(色、香、味、叶底)造成的影响,明确指出六大茶类各自较优的加工工艺,使茶农在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方面得到更好的改进。对提高茶叶理化品质,丰富茶叶产品类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发酵
茶
发酵
茶
全发酵
茶
制
茶
化学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叶中铅含量现状及研究动态
被引量:
28
2
作者
姜红艳
龚淑英
《茶叶》
2004年第4期210-212,共3页
通过对茶叶中铅含量及变化趋势的论述揭示了重金属铅在茶叶中的污染状况。茶叶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气铅、尘铅、土壤中有效态铅及茶叶加工机械合金中的铅 ,其污染程度受环境因素和加工水平的影响 ,并提出了控制茶叶中铅污染的相应...
通过对茶叶中铅含量及变化趋势的论述揭示了重金属铅在茶叶中的污染状况。茶叶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气铅、尘铅、土壤中有效态铅及茶叶加工机械合金中的铅 ,其污染程度受环境因素和加工水平的影响 ,并提出了控制茶叶中铅污染的相应问题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含量
铅污染
茶
叶加工机械
研究动态
重金属铅
污染状况
环境因素
制
茶
来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
19
3
作者
杨贤强
沈生荣
陈席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7,共7页
本文首次研究了茶鲜叶、杀青叶、炒干叶香气组分的特点以及杀青、炒干过程中主要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炒青绿茶的香气形成机制可分为生物合成、酶促作用、热物理化学作用三大生源,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杀青初期的酶促作用,为香气的形...
本文首次研究了茶鲜叶、杀青叶、炒干叶香气组分的特点以及杀青、炒干过程中主要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炒青绿茶的香气形成机制可分为生物合成、酶促作用、热物理化学作用三大生源,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杀青初期的酶促作用,为香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杀青和炒干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促使热物理化学作用朝利于品质的方向发展,才能制出具有“中国绿茶香”的优质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工业
制
茶
绿
茶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皂素提取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
17
4
作者
陈海辉
曾莹莹
+1 位作者
李启成
张春良
《林产化工通讯》
2005年第2期20-24,共5页
介绍水提法和醇提法从茶饼粕中提取茶皂素的传统工艺,指出茶皂素水解、杂质去除及滤液浓缩是水提法工业化生产茶皂素的三个关键问题。发明了一种新的水提法,浸提前用化学处理抑制、消除茶饼粕中水解酶的活性,有效抑制茶皂素的水解;用纳...
介绍水提法和醇提法从茶饼粕中提取茶皂素的传统工艺,指出茶皂素水解、杂质去除及滤液浓缩是水提法工业化生产茶皂素的三个关键问题。发明了一种新的水提法,浸提前用化学处理抑制、消除茶饼粕中水解酶的活性,有效抑制茶皂素的水解;用纳滤膜浓缩澄清的浸提液,减少废弃相中茶皂素含量;高速离心分离,有效除去浸提液中的糖类、蛋白质、淀粉、果胶等杂质。从 2个实例来看:该工艺过程简单、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低、能耗少,所得茶皂素产品呈淡黄色,纯度超过80%,得率超过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
皂素
新工艺
杂质去除
水解
浓缩
发明
水提法
饼粕
制
茶
茶
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
11
5
作者
谢芬
《茶叶科学技术》
2005年第2期4-6,共3页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作为饮料的历史最悠久,饮用地区最广,数量也最大。是世界上最早栽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先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经...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作为饮料的历史最悠久,饮用地区最广,数量也最大。是世界上最早栽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先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经历了由祭品、茶食、药用、宫廷高级饮品到普通饮料的发展历程;其饮用方式经历了传统热水冲泡—固体速溶茶—果汁茶饮软饮料——纯茶汁—保健茶饮料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茶饮料的分类、功能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前景,以期对茶饮料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趋势
生产现状
保健
茶
饮料
解毒作用
发展过程
发展历程
饮用方式
茶
叶
神农氏
软饮料
速溶
茶
世界
饮
茶
制
茶
茶
经
茶
食
饮品
茶
汁
果汁
冲泡
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蒸汽杀青对针形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3
6
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2 位作者
高飞虎
钟映富
胡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49,共2页
采用蒸汽杀青制作针形名优绿茶 ;初步探讨了蒸汽杀青对针形名优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 :蒸汽杀青的针形名优绿茶色泽优于对照锅炒杀青 ;香气属不同类型 ,前者属清香型 ,后者属栗香型 ;而滋味比对照略显苦涩。
关键词
蒸汽杀青
针形名优绿
茶
品
制
裁
制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探白茶品质的控制
被引量:
8
7
作者
张丽宏
《中国茶叶加工》
1994年第4期27-27,33,共2页
白茶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其外形叶态自然,芽叶连枝,叶肉肥厚呈波隆凸起的品质特征,与毫香鲜嫩,滋味鲜醇爽口的内在品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白茶的加工与其它茶类不同,它不经揉炒,初制主要是萎凋,最后辅以烘干。因...
白茶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其外形叶态自然,芽叶连枝,叶肉肥厚呈波隆凸起的品质特征,与毫香鲜嫩,滋味鲜醇爽口的内在品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白茶的加工与其它茶类不同,它不经揉炒,初制主要是萎凋,最后辅以烘干。因此萎凋过程的掌握是白茶初制工艺的中心环节,影响萎凋过程的因素主要有:萎凋时间,温度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通等,这三者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
茶
品质
控
制
制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可食花卉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
8
8
作者
刘建福
蒋建国
+1 位作者
汤青林
螘秀清
《西南园艺》
2001年第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鲜花食品
营养价值
开发利用
菜肴
点心
调酒
制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茶鲜叶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特点初探
被引量:
8
9
作者
陆德彪
童启庆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对新鲜茶叶在摊放过程中的失水率、细胞膜透性、三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和叶片失水程度的增加,鲜叶内SOD,C...
对新鲜茶叶在摊放过程中的失水率、细胞膜透性、三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和叶片失水程度的增加,鲜叶内SOD,CAT活性先增强然后迅速减弱,POD活性则一直保持增强的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则不断上升.反映出茶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不断加剧,并且其增加速率与保护酶活性变化有一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
茶
茶
叶
摊放
脂质过氧化
保护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南11个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初析
被引量:
11
10
作者
董鲜
戴陆园
徐福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6期278-284,共7页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特有少数民族
茶
文化
古
茶
树
制
茶
饮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主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10
11
作者
林雨馨
宋建颖
+2 位作者
李杭飞
谈余超
鲁周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9-85,共7页
为探究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炒制,蒸汽3种方式进行杀青,测定枇杷花茶的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杀青的枇杷花茶功能成分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他两种工艺,花茶的黄酮含量最高为(521.89±5...
为探究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炒制,蒸汽3种方式进行杀青,测定枇杷花茶的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杀青的枇杷花茶功能成分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他两种工艺,花茶的黄酮含量最高为(521.89±5.45)μg/mL,总酚含量最高为(119.79±5.63)μg/mL,三萜酸含量最高为(212.86±4.54)μg/mL,感官加权平均分微波大火杀青时长为75 s表现最优达到90.6分,其成品冲泡形态匀整,香气浓郁纯正,醇和,鲜爽无异味。以枇杷花茶中功能成分的含量、抗氧化活性的强弱以及感官测定的结果为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综合评价,微波大火杀青时长75 s的枇杷花茶得分最高,因此,选用微波杀青工艺进行制作品质优异的枇杷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花
制
茶
杀青
抗氧化活性
主要成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机理
被引量:
8
12
作者
萧伟祥
钟瑾
+1 位作者
萧慧
李大祥
《福建茶叶》
1998年第3期8-12,共5页
本文阐述了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反应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茶色素是以儿茶素二聚物和儿茶素低聚合物为主体。前导物除儿茶素外还有原花色素、黄酮酸及其苷和酚酸类等。
关键词
制
茶
发酵
茶
色素形成
生化机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9
13
作者
黄少漫
冯婉莹
李洪燕
《饮料工业》
2013年第3期26-28,共3页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通过对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茶工艺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的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和揉捻制茶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而杀青和干燥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显著,随...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通过对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茶工艺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的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和揉捻制茶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而杀青和干燥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显著,随着加工时间延长,茶多酚含量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
茶
茶
多酚
含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6
14
作者
翟梅枝
高绍棠
+1 位作者
段鹏慧
李兴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137-141,共5页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后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后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c(1669mg/100g茶叶)、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之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高Vc保健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茶
叶
制
茶
工艺
保健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江省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被引量:
8
15
作者
陆德彪
毛祖法
《茶叶》
2004年第4期192-194,共3页
剖析浙江省初制茶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提出了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目标与要求 ,明确了推进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
初
制
制
茶
茶
厂
浙江
优化改造
推进
配套措施
目标
存在问题
现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灭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
5
16
作者
朱金国
张运北
+3 位作者
文国华
何文斌
黄志强
袁智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为解决茶叶中霉菌的污染问题 ,研究了不同微波条件对茶叶中霉菌的杀灭效果 ,以达到在茶叶加工中综合利用微波实行加热制作和杀除霉菌的双重目的。试验结果表明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处理效果随茶叶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同时与茶叶的处...
为解决茶叶中霉菌的污染问题 ,研究了不同微波条件对茶叶中霉菌的杀灭效果 ,以达到在茶叶加工中综合利用微波实行加热制作和杀除霉菌的双重目的。试验结果表明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处理效果随茶叶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同时与茶叶的处理物料量、容器介质及水分扩散条件有关。使用 80 0W功率的微波炉 ,处理 135s ,可将 2 5 0g茶叶中的霉菌完全杀灭。处理 12 0s ,可将鲜茶料和发酵茶料中的霉菌完全杀灭。轻度的微波作用对茶叶中霉菌生长有激活效应 ,微波加热超过 15 0s ,会对茶叶本身的品质造成损害。在茶叶的初制加工过程中 ,进行微波处理 ,可有效地控制茶叶中的霉菌 ,同时实现对茶叶料的热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微波
灭菌效果
处理
茶
叶
轻度
杀灭
初
制
加工
发酵
茶
制
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侗族油茶和日本茶道的同源关系
被引量:
6
17
作者
黄才贵
《贵州民族研究》
1987年第3期165-171,共7页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30余县的140多万侗族同胞,都有饮食油茶的习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油茶风味,引起了研究饮食文化的日本专家和学者的注视,并将侗族油茶的末茶法与日本茶道的抹茶法作过比较研究。对此,笔者也谈谈...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30余县的140多万侗族同胞,都有饮食油茶的习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油茶风味,引起了研究饮食文化的日本专家和学者的注视,并将侗族油茶的末茶法与日本茶道的抹茶法作过比较研究。对此,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油
茶
日本
茶
道
粉末
茶
茶
法
作料
同源关系
散
茶
制
茶
蒸青
原文传递
乌龙茶制茶微域环境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6
18
作者
刘用敏
《中国茶叶》
1991年第4期5-7,共3页
清代阮文锡的《武夷茶歌》中有“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之诗名,形象地慨括了乌龙茶制作时品质与气候的关系,由此可见制茶环境条件的重要。近代经验认为,“天晴北风吹”的气候特征是气温较低,...
清代阮文锡的《武夷茶歌》中有“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之诗名,形象地慨括了乌龙茶制作时品质与气候的关系,由此可见制茶环境条件的重要。近代经验认为,“天晴北风吹”的气候特征是气温较低,在20~22℃,且较干燥,相对湿度为60%~70%。1949年,美国人温特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生态室”。本研究利刖“模拟生态室”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
茶
制
茶
微域环境
品质
茶
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
被引量:
8
19
作者
史念书
《农业考古》
1991年第2期212-220,210,共10页
我国是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业,在清一代,由极盛最后骤然走向了中衰。中国在取消海禁与外国通商以后,一直以茶叶和丝绸为出口大宗。茶在《南京五口通商条约》缔结以后,“输出尤呈猛进,输出量在1866年以后,常在150余万担上...
我国是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业,在清一代,由极盛最后骤然走向了中衰。中国在取消海禁与外国通商以后,一直以茶叶和丝绸为出口大宗。茶在《南京五口通商条约》缔结以后,“输出尤呈猛进,输出量在1866年以后,常在150余万担上下,而以1886年之220万担为最高数。”1886年,是中国古代茶业由顶峰跌入低谷,由传统因循走上近代改革或振兴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以前,中国不只独擅种茶、制茶技术,也几乎独占了国际茶叶贸易市场。但是,在此之后,由于印度、斯里兰卡引种茶叶的成功和茶业的崛起,也由于英国和欧洲一些科学技术人员,最先把近代科学技术移诸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这就不仅使中国垄断国际茶市的优势渐失,而且使过去一直引以为荣的传统茶学,在新建立起来的近代茶叶科学技术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
业发展
清末民初
茶
叶生产
制
茶
近代科学技术
茶
树
博览会
茶
叶科学
斯里兰卡
我国古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被引量:
6
20
作者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05年第2期22-23,共2页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加工机械主要有往复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两种,这两种机械结构和性能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将它们配套使用并进行适当手工辅助,可显著提高扁形茶的炒制品质和工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形
茶
炒
制
机
应用
优化
扁形名
茶
结构和性能
增长速度
加工机械
配套使用
龙井
茶
代表性
茶
生产
制
茶
手工
工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被引量:
35
1
作者
辛董董
李东霄
张浩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学院
出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24,共9页
基金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6IRTSTHN007)
文摘
茶叶作为中国的特产之一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轻度发酵、半发酵、全发酵4类。该文介绍不同茶类在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比较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品质变化对茶叶品质(色、香、味、叶底)造成的影响,明确指出六大茶类各自较优的加工工艺,使茶农在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方面得到更好的改进。对提高茶叶理化品质,丰富茶叶产品类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不发酵
茶
发酵
茶
全发酵
茶
制
茶
化学变化
Keywords
non-fermented tea
fermented tea
whole fermented tea
tea making
chemical change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叶中铅含量现状及研究动态
被引量:
28
2
作者
姜红艳
龚淑英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出处
《茶叶》
2004年第4期210-212,共3页
文摘
通过对茶叶中铅含量及变化趋势的论述揭示了重金属铅在茶叶中的污染状况。茶叶中的铅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气铅、尘铅、土壤中有效态铅及茶叶加工机械合金中的铅 ,其污染程度受环境因素和加工水平的影响 ,并提出了控制茶叶中铅污染的相应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铅含量
铅污染
茶
叶加工机械
研究动态
重金属铅
污染状况
环境因素
制
茶
来源
Keywords
Tea,Pb,pollution,food-safe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
19
3
作者
杨贤强
沈生荣
陈席卿
机构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杭州市茶科所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7,共7页
文摘
本文首次研究了茶鲜叶、杀青叶、炒干叶香气组分的特点以及杀青、炒干过程中主要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炒青绿茶的香气形成机制可分为生物合成、酶促作用、热物理化学作用三大生源,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杀青初期的酶促作用,为香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杀青和炒干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促使热物理化学作用朝利于品质的方向发展,才能制出具有“中国绿茶香”的优质产品。
关键词
饮料工业
制
茶
绿
茶
香气成分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皂素提取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
17
4
作者
陈海辉
曾莹莹
李启成
张春良
机构
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林产化工通讯》
2005年第2期20-24,共5页
基金
湖南省衡阳市大光明实业公司的资助
文摘
介绍水提法和醇提法从茶饼粕中提取茶皂素的传统工艺,指出茶皂素水解、杂质去除及滤液浓缩是水提法工业化生产茶皂素的三个关键问题。发明了一种新的水提法,浸提前用化学处理抑制、消除茶饼粕中水解酶的活性,有效抑制茶皂素的水解;用纳滤膜浓缩澄清的浸提液,减少废弃相中茶皂素含量;高速离心分离,有效除去浸提液中的糖类、蛋白质、淀粉、果胶等杂质。从 2个实例来看:该工艺过程简单、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低、能耗少,所得茶皂素产品呈淡黄色,纯度超过80%,得率超过 70%。
关键词
茶
皂素
新工艺
杂质去除
水解
浓缩
发明
水提法
饼粕
制
茶
茶
饼
Keywords
camellia saponin
water-method
alcohol-method
hydrolytic enzyme
nano-filter membrane
分类号
TQ423 [化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
11
5
作者
谢芬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2005年第2期4-6,共3页
文摘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作为饮料的历史最悠久,饮用地区最广,数量也最大。是世界上最早栽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先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经历了由祭品、茶食、药用、宫廷高级饮品到普通饮料的发展历程;其饮用方式经历了传统热水冲泡—固体速溶茶—果汁茶饮软饮料——纯茶汁—保健茶饮料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茶饮料的分类、功能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前景,以期对茶饮料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关键词
发展趋势
生产现状
保健
茶
饮料
解毒作用
发展过程
发展历程
饮用方式
茶
叶
神农氏
软饮料
速溶
茶
世界
饮
茶
制
茶
茶
经
茶
食
饮品
茶
汁
果汁
冲泡
酒
分类号
TS275.2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F326.1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蒸汽杀青对针形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13
6
作者
袁林颖
周正科
高飞虎
钟映富
胡翔
机构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
出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49,共2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不同季节优质名优茶综合技术研究"之一部分
文摘
采用蒸汽杀青制作针形名优绿茶 ;初步探讨了蒸汽杀青对针形名优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 :蒸汽杀青的针形名优绿茶色泽优于对照锅炒杀青 ;香气属不同类型 ,前者属清香型 ,后者属栗香型 ;而滋味比对照略显苦涩。
关键词
蒸汽杀青
针形名优绿
茶
品
制
裁
制
茶
Keywords
steaming
needle-like famous green tea
quality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探白茶品质的控制
被引量:
8
7
作者
张丽宏
机构
福建省建阳茶厂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1994年第4期27-27,33,共2页
文摘
白茶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其外形叶态自然,芽叶连枝,叶肉肥厚呈波隆凸起的品质特征,与毫香鲜嫩,滋味鲜醇爽口的内在品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白茶的加工与其它茶类不同,它不经揉炒,初制主要是萎凋,最后辅以烘干。因此萎凋过程的掌握是白茶初制工艺的中心环节,影响萎凋过程的因素主要有:萎凋时间,温度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通等,这三者相互影响。
关键词
白
茶
品质
控
制
制
茶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可食花卉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
8
8
作者
刘建福
蒋建国
汤青林
螘秀清
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西南园艺》
2001年第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鲜花食品
营养价值
开发利用
菜肴
点心
调酒
制
茶
分类号
TS219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S680.99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鲜叶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特点初探
被引量:
8
9
作者
陆德彪
童启庆
机构
浙江大学茶学系
出处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对新鲜茶叶在摊放过程中的失水率、细胞膜透性、三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和叶片失水程度的增加,鲜叶内SOD,CAT活性先增强然后迅速减弱,POD活性则一直保持增强的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则不断上升.反映出茶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不断加剧,并且其增加速率与保护酶活性变化有一定相关。
关键词
制
茶
茶
叶
摊放
脂质过氧化
保护酶
Keywords
tea processing
tea fresh leaves
spreading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11个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初析
被引量:
11
10
作者
董鲜
戴陆园
徐福荣
机构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出处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6期278-284,共7页
基金
科技部重大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2006FY110700)
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云南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共享平台建设"(2007C0219Z)
+5 种基金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稻类
普通菜豆
荞麦地方品种的高效利用研究"(2012CH009)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滇西北农业植物资源和采食资源的传统知识调研与编目"(2010CC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主效QTL qTFSP10精细定位
克隆与功能验证"(31260317)
文摘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云南
特有少数民族
茶
文化
古
茶
树
制
茶
饮
茶
Keywords
Yunnan
unique ethnic minorities
tea culture
ancient tea tree
tea making
tea drinking
分类号
G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主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
10
11
作者
林雨馨
宋建颖
李杭飞
谈余超
鲁周民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出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9-85,共7页
基金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1201810712060)
财政部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设项目(XTG2019-14)。
文摘
为探究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炒制,蒸汽3种方式进行杀青,测定枇杷花茶的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微波杀青的枇杷花茶功能成分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他两种工艺,花茶的黄酮含量最高为(521.89±5.45)μg/mL,总酚含量最高为(119.79±5.63)μg/mL,三萜酸含量最高为(212.86±4.54)μg/mL,感官加权平均分微波大火杀青时长为75 s表现最优达到90.6分,其成品冲泡形态匀整,香气浓郁纯正,醇和,鲜爽无异味。以枇杷花茶中功能成分的含量、抗氧化活性的强弱以及感官测定的结果为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综合评价,微波大火杀青时长75 s的枇杷花茶得分最高,因此,选用微波杀青工艺进行制作品质优异的枇杷花茶。
关键词
枇杷花
制
茶
杀青
抗氧化活性
主要成分
Keywords
loquat flower
tea processing
de-enzym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main ingredients
分类号
TS272.53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机理
被引量:
8
12
作者
萧伟祥
钟瑾
萧慧
李大祥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出处
《福建茶叶》
1998年第3期8-12,共5页
文摘
本文阐述了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反应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茶色素是以儿茶素二聚物和儿茶素低聚合物为主体。前导物除儿茶素外还有原花色素、黄酮酸及其苷和酚酸类等。
关键词
制
茶
发酵
茶
色素形成
生化机理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9
13
作者
黄少漫
冯婉莹
李洪燕
机构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出处
《饮料工业》
2013年第3期26-28,共3页
文摘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通过对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茶工艺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的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和揉捻制茶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而杀青和干燥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显著,随着加工时间延长,茶多酚含量逐渐下降。
关键词
制
茶
茶
多酚
含量
Keywords
tea processing
tea polyhpenols
content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6
14
作者
翟梅枝
高绍棠
段鹏慧
李兴泽
机构
西北林学院园林系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137-141,共5页
文摘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后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c(1669mg/100g茶叶)、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之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高Vc保健茶。
关键词
核桃
茶
叶
制
茶
工艺
保健
茶
Keywords
tea leaves of walnut
procedure of making tea leaves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ea
health tea.
分类号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S664.109.9 [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省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被引量:
8
15
作者
陆德彪
毛祖法
机构
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
出处
《茶叶》
2004年第4期192-194,共3页
文摘
剖析浙江省初制茶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提出了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目标与要求 ,明确了推进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
初
制
制
茶
茶
厂
浙江
优化改造
推进
配套措施
目标
存在问题
现状
分类号
F426.8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灭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
5
16
作者
朱金国
张运北
文国华
何文斌
黄志强
袁智能
机构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出处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文摘
为解决茶叶中霉菌的污染问题 ,研究了不同微波条件对茶叶中霉菌的杀灭效果 ,以达到在茶叶加工中综合利用微波实行加热制作和杀除霉菌的双重目的。试验结果表明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处理效果随茶叶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同时与茶叶的处理物料量、容器介质及水分扩散条件有关。使用 80 0W功率的微波炉 ,处理 135s ,可将 2 5 0g茶叶中的霉菌完全杀灭。处理 12 0s ,可将鲜茶料和发酵茶料中的霉菌完全杀灭。轻度的微波作用对茶叶中霉菌生长有激活效应 ,微波加热超过 15 0s ,会对茶叶本身的品质造成损害。在茶叶的初制加工过程中 ,进行微波处理 ,可有效地控制茶叶中的霉菌 ,同时实现对茶叶料的热烘干。
关键词
霉菌
微波
灭菌效果
处理
茶
叶
轻度
杀灭
初
制
加工
发酵
茶
制
茶
Keywords
Microwaves
FOLIUM THEAE
EUMYCOPHYTA
Sterilization
分类号
R155.5 [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侗族油茶和日本茶道的同源关系
被引量:
6
17
作者
黄才贵
机构
侗族
出处
《贵州民族研究》
1987年第3期165-171,共7页
文摘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30余县的140多万侗族同胞,都有饮食油茶的习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油茶风味,引起了研究饮食文化的日本专家和学者的注视,并将侗族油茶的末茶法与日本茶道的抹茶法作过比较研究。对此,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
侗族
油
茶
日本
茶
道
粉末
茶
茶
法
作料
同源关系
散
茶
制
茶
蒸青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373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乌龙茶制茶微域环境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6
18
作者
刘用敏
出处
《中国茶叶》
1991年第4期5-7,共3页
文摘
清代阮文锡的《武夷茶歌》中有“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之诗名,形象地慨括了乌龙茶制作时品质与气候的关系,由此可见制茶环境条件的重要。近代经验认为,“天晴北风吹”的气候特征是气温较低,在20~22℃,且较干燥,相对湿度为60%~70%。1949年,美国人温特首创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生态室”。本研究利刖“模拟生态室”原理。
关键词
乌龙
茶
制
茶
微域环境
品质
茶
叶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
被引量:
8
19
作者
史念书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出处
《农业考古》
1991年第2期212-220,210,共10页
文摘
我国是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业,在清一代,由极盛最后骤然走向了中衰。中国在取消海禁与外国通商以后,一直以茶叶和丝绸为出口大宗。茶在《南京五口通商条约》缔结以后,“输出尤呈猛进,输出量在1866年以后,常在150余万担上下,而以1886年之220万担为最高数。”1886年,是中国古代茶业由顶峰跌入低谷,由传统因循走上近代改革或振兴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以前,中国不只独擅种茶、制茶技术,也几乎独占了国际茶叶贸易市场。但是,在此之后,由于印度、斯里兰卡引种茶叶的成功和茶业的崛起,也由于英国和欧洲一些科学技术人员,最先把近代科学技术移诸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这就不仅使中国垄断国际茶市的优势渐失,而且使过去一直引以为荣的传统茶学,在新建立起来的近代茶叶科学技术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了。
关键词
茶
业发展
清末民初
茶
叶生产
制
茶
近代科学技术
茶
树
博览会
茶
叶科学
斯里兰卡
我国古代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被引量:
6
20
作者
权启爱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
2005年第2期22-23,共2页
文摘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加工机械主要有往复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两种,这两种机械结构和性能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将它们配套使用并进行适当手工辅助,可显著提高扁形茶的炒制品质和工效.
关键词
扁形
茶
炒
制
机
应用
优化
扁形名
茶
结构和性能
增长速度
加工机械
配套使用
龙井
茶
代表性
茶
生产
制
茶
手工
工效
分类号
TS272.3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辛董董
李东霄
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
3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茶叶中铅含量现状及研究动态
姜红艳
龚淑英
《茶叶》
2004
2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份变化的研究
杨贤强
沈生荣
陈席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茶皂素提取新工艺研究
陈海辉
曾莹莹
李启成
张春良
《林产化工通讯》
2005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谢芬
《茶叶科学技术》
2005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蒸汽杀青对针形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袁林颖
周正科
高飞虎
钟映富
胡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再探白茶品质的控制
张丽宏
《中国茶叶加工》
199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可食花卉的开发与利用
刘建福
蒋建国
汤青林
螘秀清
《西南园艺》
200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茶鲜叶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特点初探
陆德彪
童启庆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云南11个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初析
董鲜
戴陆园
徐福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不同杀青工艺对枇杷花茶主要成分的影响
林雨馨
宋建颖
李杭飞
谈余超
鲁周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机理
萧伟祥
钟瑾
萧慧
李大祥
《福建茶叶》
199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不同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影响的研究
黄少漫
冯婉莹
李洪燕
《饮料工业》
2013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翟梅枝
高绍棠
段鹏慧
李兴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浙江省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陆德彪
毛祖法
《茶叶》
200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微波对茶叶中霉菌的灭菌效果研究
朱金国
张运北
文国华
何文斌
黄志强
袁智能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浅谈侗族油茶和日本茶道的同源关系
黄才贵
《贵州民族研究》
1987
6
原文传递
18
乌龙茶制茶微域环境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刘用敏
《中国茶叶》
199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
史念书
《农业考古》
1991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0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7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