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天人关系探微
1
作者 李心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115-1121,共7页
先秦哲学家对天人多从“相与”、“合一”的向度认识,如人尽性知天、顺天而行,这是较为常见的先秦天人关系。而荀子的天人关系有其独特之处,他看到了天人关系的另一面,并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对人们在自然... 先秦哲学家对天人多从“相与”、“合一”的向度认识,如人尽性知天、顺天而行,这是较为常见的先秦天人关系。而荀子的天人关系有其独特之处,他看到了天人关系的另一面,并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对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不仅可以引导人们重新深思人与自然应有的正确关系,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明于天人 天命
下载PDF
华为管理之变: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作者 秦枭 《商学院》 2023年第1期37-40,共4页
高贵、傲慢、自信是大公司与老牌企业的历史票赋,他们举手投足间将经典和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往往坚持一种思维定式,让他们在潮流面前从容做出改变。但由于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责任的程度不断升高,企业在生命周期里亢余的东西... 高贵、傲慢、自信是大公司与老牌企业的历史票赋,他们举手投足间将经典和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往往坚持一种思维定式,让他们在潮流面前从容做出改变。但由于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责任的程度不断升高,企业在生命周期里亢余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以至于让那些曾经如日中天的公司“百病缠身”,诸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日本的索尼、法国的阿尔卡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行有常 经营规模 生命周期 摩托罗拉 思维定式 加拿大
原文传递
制天命而用之
3
作者 陈昱辰 《新读写》 2023年第2期63-64,共2页
“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因知道理性的局限而走向成熟。”--刘擎雅各布斯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东哈莱姆的一个住宅区,有一块草坪,竟成了那里居民的眼中钉,屡次被要求铲除,令人费解。一位能说会道的居民说出... “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因知道理性的局限而走向成熟。”--刘擎雅各布斯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东哈莱姆的一个住宅区,有一块草坪,竟成了那里居民的眼中钉,屡次被要求铲除,令人费解。一位能说会道的居民说出了理由:“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他们推倒了我们的房子,将我们赶到这里,把我们的朋友赶到别的地方。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喝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雅各布斯 哈莱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住宅区 大人物
原文传递
公、颂、谷、容四字本义新探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学礼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5期64-67,共4页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韩非《五蠹》中“自营为私,背私为公”这两句名言,“虽然两千年来信之不疑”,但“只不过是杜撰骋辩而巳”。他说,公“象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殷 字源 等义 圣主得贤臣颂 天命 礼运 《昭明文选》 享礼 更法 今字
下载PDF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重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强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4,157,共11页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通常认为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这种解释是把"制天命而用之"模糊化为"制天而用之",却没有对"命"字给出明确解释,既没有坚实的文本依据,也不符合《...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通常认为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这种解释是把"制天命而用之"模糊化为"制天而用之",却没有对"命"字给出明确解释,既没有坚实的文本依据,也不符合《天论》主旨,合理的解释应为"裁制天所禀赋的自然材性而利用之"。《天论》乃至《荀子》全书认为,人在天面前并不能为所欲为,人只能在承认天所造就、原本就有的自然材性的前提下,进行裁制、改造、利用等活动,其核心逻辑是"天生人成"。"制天命而用之"被错误地理解为"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哲学史研究惯性的影响,潜意识地把"天命"理解为范畴、概念,却没有注意到"天命"首先是先秦诸子重要的观念用语之一,而对观念流变的忽略,往往是哲学史研究进路的盲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命 天命 观念史
原文传递
简析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刚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7-80,94,共5页
经过战国前期和中期的“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在互相争辩中已经显露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越出本学派的狭隘范围,开始了广泛地进行相互吸收和融合。最明显的事实,莫过于儒家(如荀子)和法家(如韩非)等人对道家思想的吸... 经过战国前期和中期的“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在互相争辩中已经显露出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越出本学派的狭隘范围,开始了广泛地进行相互吸收和融合。最明显的事实,莫过于儒家(如荀子)和法家(如韩非)等人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利用。荀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荀子是一位扎根于儒学、而又越出传统儒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学 虚壹 唯物主义世界观 天地万物 解蔽 天命 天道无为 道法自然 自然无为 明于天人
下载PDF
论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7
作者 刘险峰 赵静莲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68,共3页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qu... 有人以"息争致和"来反驳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对荀子思想的误解。荀子的"天人相分"旨在使人在天人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也是他"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基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在批判孔子"畏天命"、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视它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天命
下载PDF
荀子的人性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志坤 《兰州学刊》 1988年第6期29-33,共5页
先秦时代,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认识史的发展看,荀子高于先秦所有的诸子。其特点就在于他克服了先秦诸子人性论中的神秘主义。 集诸家人性论所长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思想的集大成者... 先秦时代,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认识史的发展看,荀子高于先秦所有的诸子。其特点就在于他克服了先秦诸子人性论中的神秘主义。 集诸家人性论所长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也必然吸收了先前的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这是荀子人性论的著名命题。他明确区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伪”这两个概念。“不可学,不可事,而有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为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是“天之就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伪 人性问题 “性恶论” 战国末期 礼义 天命 明于天人 “性善论” 化性起伪 夫乐者乐也
下载PDF
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云岭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儒家在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出发,避免了西方哲学把人与动物视为对立两极的思维方式,从而避免了在人与动物关系问题上的诸多悖论。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提出对动物要杀伐以时,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 儒家在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出发,避免了西方哲学把人与动物视为对立两极的思维方式,从而避免了在人与动物关系问题上的诸多悖论。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提出对动物要杀伐以时,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方法问题,而宋明儒家则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提出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一体仁心思想,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合理性问题。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只要掌握好利用动物的必要限度,爱护动物和利用动物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动物伦理 天人合一 天命 杀伐以时 一体仁心
下载PDF
儒家生态观与社会的和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玉明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2期63-65,共3页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与大自然及世...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与大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处共存、和谐发展的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决不可忽视了儒家生态观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观 天人合一 “仁”与生态 天命 社会的和谐
下载PDF
论刘禹锡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
11
作者 谭青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14,65,共8页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历史进程,其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结构的变革和改组。伴随着它的,是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汉代统治阶级正宗思想家董仲舒所创立的“天人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思想 禹锡 天命 思想解放 哲学批判 历史进程 梦得 异己力量 丧斯文 天命
下载PDF
先秦哲学中“或使”与“莫为”之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昕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8,共8页
若干年来哲学史界对先秦哲学中“或使”与“莫为”之争的讨论确是鲜见,近年来一些著作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其见解颇有新颖之处。而进一步探讨这一争论的产生以及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以孔、墨、老为代表的开始阶段,以《管》、孟,特别是... 若干年来哲学史界对先秦哲学中“或使”与“莫为”之争的讨论确是鲜见,近年来一些著作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其见解颇有新颖之处。而进一步探讨这一争论的产生以及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以孔、墨、老为代表的开始阶段,以《管》、孟,特别是庄子为代表的展开阶段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总结阶段,并从其中发展的必然性里概括出特定时期思想进程的特点与规律,则是本文试图所作的一点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哲学 天地万物 《管子》 物物者 总结阶段 思想进程 天命 天命 来哲 天志
下载PDF
荀卿师道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希尧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15-17,24,共4页
荀子,(前313—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是我国古代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从事游学。在齐的稷下,三次做“祭酒”,数万列大夫中, “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著名的韩非、李斯都... 荀子,(前313—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是我国古代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从事游学。在齐的稷下,三次做“祭酒”,数万列大夫中, “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著名的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唐代韩愈说:“荀卿守正大论是宏”,给予他很高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唯物主义思想 礼义 唐代韩愈 斯都 性伪 列大夫 化性起伪 耳目 天命
下载PDF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启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2,106,共8页
《天论篇》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下半叶,学界对于其中"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推崇备至。今日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之说,有人又对其"明于天人之分"的说法颇有争议。①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割裂了《天论篇》的整体思想。本文试图给《... 《天论篇》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下半叶,学界对于其中"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推崇备至。今日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之说,有人又对其"明于天人之分"的说法颇有争议。①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割裂了《天论篇》的整体思想。本文试图给《天论篇》作一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论 荀子 批判 天命 20世纪 天人合一 天人 整体思想
原文传递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辑关联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祥勇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天"和"知天"作为人的合理且积极的作为的组成因素,两者又指向并内涵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不求知天 知天 天命
下载PDF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6
作者 徐昌文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我们要有"顺天"和"治天"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生态文明行为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之法律法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天行有常 天命
下载PDF
在新时期如何开展无神论教育
17
作者 秦祖忻 《前沿》 1994年第4期63-64,共2页
在新时期如何开展无神论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唯心主义有神论(包括各种宗教的影响,还有传说的神鬼观念和封... 在新时期如何开展无神论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唯心主义有神论(包括各种宗教的影响,还有传说的神鬼观念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在我们社会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论教育 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群众 文化生活 世界观形成 伊壁鸠鲁 天命 四有新人 社会生活 欧洲思想
原文传递
荀子无神论思想探析
18
作者 秦晓 《唐都学刊》 2022年第3期101-106,共6页
荀子无神论思想根植于其“天人之分”的天人观,荀子通过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区别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荀子主张人要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成为其突出特点。荀子从成人和正国两方面强调礼的规范引导作用,其目的... 荀子无神论思想根植于其“天人之分”的天人观,荀子通过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区别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荀子主张人要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成为其突出特点。荀子从成人和正国两方面强调礼的规范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人道德品行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荀子高扬人的价值,突破了天命神学的迷信观念,彰显理性精神和无神论思想,是先秦时期认识论进步的标志。荀子着眼于“一个世界”的整体理念,体现了“人文化成”的实践创造性和善学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无神论 天人 天命 成人正国
下载PDF
荀子天人观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2期20-23,共4页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而最终把这种思想归宗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儒家的"礼"是治世之表,为国者应该隆礼尊贤,以尽其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观 “天人相分” 天命 历史影响
下载PDF
荀子认识论新探
20
作者 李伟民 张慧君 《惠阳师专学报》 1988年第1期61-67,共7页
对荀子的认识论,哲学界普遍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其实,荀子认识论在解决主观与客观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乃至解决认识的辩证矛盾问题上,都明显地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虽然这里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都是朴素... 对荀子的认识论,哲学界普遍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其实,荀子认识论在解决主观与客观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乃至解决认识的辩证矛盾问题上,都明显地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虽然这里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都是朴素的,而且这两者也是朴素的结合,但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达到这个水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肯定荀子的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结合的认识论,对挖掘荀子认识论中的辩证因素,重新评价荀子在哲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虚壹 大共名 名以指实 征知 明于天人 天命 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能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