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5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8
1
作者 章明奎 何振立 +1 位作者 陈国潮 黄昌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导致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和水稳定团聚体减少的主要原因。同理,恢复和改良红壤结构性及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水稳定性团聚体 有机质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123
2
作者 李忠佩 吴晓晨 陈碧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12-1721,共10页
【目的】研究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特点,为制订合理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亚热带地区的一个小流域,通过田间采样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 【目的】研究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特点,为制订合理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亚热带地区的一个小流域,通过田间采样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矿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的呼吸强度变化均表现为稻田(菜地)>竹林>园(旱)地,0~15cm、15~30cm稻田(菜地)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平均比园(旱)地土壤高76.4%、59.8%和80.8%、67.3%,0~15cm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分别是园(旱)地土壤的6.36倍、3.63倍、3.20倍。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园(旱)地>林地>稻田,稻田土壤的代谢熵仅为园(旱)地土壤的47.7%。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稻田>竹林>园(旱)地。土壤细菌数量稻田≥园(旱)地>林地,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吸光值和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稻田>园(旱)地>林地。研究还揭示,稻田改种蔬菜5a后,由于大量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显著下降了53%、41.5%和41.3%,代谢熵升高了23.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也有下降的趋势;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真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下降了。【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有显著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指标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等均较该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高。但若在高肥力稻田上继续过量施用化肥,将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性状和生化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转化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78
3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 ,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 ,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 1土壤氮、磷流失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2 0 0 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 5、6及 8月份 ,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 90 %以上 ,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 ,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 ,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 %以上。除试验区 3以外 ,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小流域 利用方式 氮磷流失特征 坡地利用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被引量:84
4
作者 汪海波 秦元萍 余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年第2期92-93,共2页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农村能源、牲畜饲料、还田肥料和工业原料等4个方面;通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应用现状、总量和区域分布的分析,认为我国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利用方式 区域分布 策略
下载PDF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被引量:80
5
作者 姜勇 张玉革 +1 位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其它几种利用方式高,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产生较大影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极显著相关,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林地R =0.990,撂荒地 R =0.990,稻田 R =0.976,玉米地 R =0.980,P < 0.001,n =30);剖面中 C/N 随深度而 2 2 2 2下降,林地 C/N 较高,稻田 C/N 较低,玉米地与撂荒地相应土层中 C/N 相近;在 100 cm 深度内,林地土壤分别比稻田、玉米地、撂荒地每年多截获 4.25、2.87 和 4.48 t·ha-1有机碳,年增幅分别为 6.15%、3.26%和 5.09%;林地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稻田、玉米地和撂荒地(P 值分别达到 0.001、0.008 和 0.008),其它 3 种利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林地在增加碳储量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碳储量 剖面分布 稻田 潮棕壤 林地 利用方式 撂荒 增幅 荒地
下载PDF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与生物质能开发 被引量:70
6
作者 闫丽珍 闵庆文 成升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能源浪费严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严...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能源浪费严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生物质能是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压力,因此应大力推广。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能源政策与资金保障、建立并完善生物质资源市场、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3个方面促进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发展 能源消费 农村生活 增长空间 农民生活水平 消费特征 生活能源 利用方式 生物质能
下载PDF
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75
7
作者 赵庚星 李秀娟 +2 位作者 李涛 岳玉德 张如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5-58,共4页
以山东青州市为例,在对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以数理统计方法对5种耕地利用方式下17种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探讨了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以山东青州市为例,在对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以数理统计方法对5种耕地利用方式下17种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探讨了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交换性钙、镁、有效硅、锌、硼、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有显著影响。由于菜地高施肥量及高产出的影响,大部分菜地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粮田,但有效硅含量粮田则远高于菜地。粮田土壤pH值高于菜地,全盐含量菜地高于粮田。在旱地、水浇地粮田和露天菜地中有效磷含量变异最大,但设施菜地中全氮、有效硫含量的变异最大。研究结果对于探明耕地利用对土壤的养分状况的影响,对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青州市
下载PDF
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52
8
作者 陈国潮 何振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76-278,共3页
对发育在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红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20cm耕层土壤微生物量较温带中性土壤低,一般在C200mg/kg土以下;微生物C/N变化范围为4.1~8.2,平均6.2;微生物C/P变化范围为3.6~18.9... 对发育在第四纪红土母质上的红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20cm耕层土壤微生物量较温带中性土壤低,一般在C200mg/kg土以下;微生物C/N变化范围为4.1~8.2,平均6.2;微生物C/P变化范围为3.6~18.9,平均13.1。利用方式明显影响着土壤微生物量,以荒地最低,其次为林地和旱地,最高为菜地和水田。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质以及有效养分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活指标,它直接指示着,有机质矿化程度和有效养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微生物量 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64
9
作者 姚贤良 许绣云 于德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应用顺序脱胶法,对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和无机胶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稳性团聚体共分>5,3—1,1—0.5和<0.25毫米四级。结果表明,红壤开垦后随着粘粒活度的增加和无机胶结物含量... 本文应用顺序脱胶法,对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和无机胶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稳性团聚体共分>5,3—1,1—0.5和<0.25毫米四级。结果表明,红壤开垦后随着粘粒活度的增加和无机胶结物含量的降低,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和土壤结构系数逐渐降低。但是,一旦采用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方法,这些物理参数又会逐步恢复和增加。此外,还研究了土壤结构稳定性与土壤地带性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中亚热带的红壤上施用有机物料以增强它的结构稳定性比热带砖红壤上施用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结构 利用方式
下载PDF
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63
10
作者 曾希柏 李菊梅 +2 位作者 徐明岗 高菊生 孙楠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437,共4页
红壤旱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十分重要的土壤类型,其酸性较强,pH值一般在6.0以下、交换性酸含量在4.4 cmol(+)kg-1以上;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普通旱地含量通常在20g kg-1以下;养分含量不高,全氮和全磷含量通常在1.0g kg-1左右、速效... 红壤旱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十分重要的土壤类型,其酸性较强,pH值一般在6.0以下、交换性酸含量在4.4 cmol(+)kg-1以上;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普通旱地含量通常在20g kg-1以下;养分含量不高,全氮和全磷含量通常在1.0g kg-1左右、速效磷含量一般在10mg kg-1甚至5mg kg-1以下、速效钾含量大多低于100mg kg-1。施肥是影响红壤旱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红壤肥力的提高;而利用方式对红壤旱地肥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施肥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根据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应加强养分平衡与流失规律、土壤性质调控与改良、高效利用与管理模式以及长期定位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肥力 施肥 利用方式
原文传递
利用方式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5
11
作者 章明奎 郑顺安 王丽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03-1711,共9页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和磷(P)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林地开垦种植柑桔和蔬菜,表土有机碳平均分别减少了79%和67%,全氮平均分别下降了64%和31%,而土壤磷却成倍的增加。农业土壤(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C/N比(11~19)低于林地土壤(25~37)。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地利用变化极为敏感,在林地开垦为桔园和蔬菜地后,颗粒态有机质形式的碳(POM-C)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颗粒态有机碳,林地、桔园和蔬菜地土壤POM-C占土壤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分别为69.1%、41.0%和12.5%。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0.5mm和0.25~0.5mm的团聚体中;而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0.25~0.5mm和0.053~0.125mm团聚体中。磷素主要分布在>0.5mm和<0.053mm等2个粒级中。农业土壤磷素主要以HCl-P形态存在,而林业土壤的磷主要以NaOH-OP(有机磷)和H2O-P形态存在。【结论】研究证实了由原始林地开垦转变为农业用地不利于砂质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积累;利用方式改变可极大地影响砂质土壤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砂质土壤 颗粒态有机碳和养分 团聚体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12
作者 范君华 刘明 +1 位作者 洪远新 马玲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3
13
作者 王晓燕 陈洪松 +1 位作者 王克林 谢小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3,173,共5页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0cm)水分含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依据2003年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植被根系的增长而变大。平水年,深根系区与浅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表现在30cm深度以下,而丰水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30c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深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幅均比浅根系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利用方式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0
14
作者 章明奎 徐建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2,共6页
比较了三种土壤类型 (黄筋泥、红泥土和红砂土 )、四类利用方式 (林地、果园、茶园和旱地 )及二个土层 (0~ 15 cm和 15~ 30 cm)之间主要肥力质量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部分土壤质量指标的量值与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 比较了三种土壤类型 (黄筋泥、红泥土和红砂土 )、四类利用方式 (林地、果园、茶园和旱地 )及二个土层 (0~ 15 cm和 15~ 30 cm)之间主要肥力质量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部分土壤质量指标的量值与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和土层深度有密切的关系。其中 ,粘粒含量、>0 .2 5 mm和 >5 mm的风干团聚体、>0 .2 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 CEC与土壤类型关系密切 ;全磷、有效磷、有效钾、交换性酸和p H值主要与利用方式有关 ;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和根系数量与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均存在密切关系。表土层与亚表层之间的粘粒含量、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及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 土层
下载PDF
LNG冷能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53
15
作者 李静 李志红 华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3-105,共3页
随着我国大量进口LNG,LNG携带的大量低温能量的利用,其经济价值已不能被忽视。为此,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LNG冷能利用的现状,对现有的LNG冷能利用的主要利用方式:冷能发电、空气分离、液化二氧化碳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上述种种利... 随着我国大量进口LNG,LNG携带的大量低温能量的利用,其经济价值已不能被忽视。为此,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LNG冷能利用的现状,对现有的LNG冷能利用的主要利用方式:冷能发电、空气分离、液化二氧化碳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上述种种利用方法主要是只考虑了冷能的回收,而没有考虑品位的利用,造成大量火用损耗;并且大多是孤立地应用LNG冷能,没有和LNG的应用相集成。进而介绍了包括利用冷能的新型动力循环和分离C2+烃在内的LNG冷能利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与LNG的综合利用相集成的冷能利用集成优化的思路———将LNG接收站与冷能工业园区一体化建设,以逐级利用LNG冷能提高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前景 利用现状 冷能利用 液化二氧化碳 LNG接收站 一体化建设 经济价值 冷能发电 利用方式 空气分离 利用方法 研究进展 工业园区 集成优化 综合利用 利用效率 国内外 循环和 应用 立地
下载PDF
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成娥 刘国彬 陈小利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103,共3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陡坡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土壤剖面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量以天然草地最多,人工草地最少。三大类群在农地上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天...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陡坡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土壤剖面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量以天然草地最多,人工草地最少。三大类群在农地上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地上部生物量以农地最高,天然草地最低,根系生物量则是农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微生物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一样为: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剖面0~50cm土层的微生物及其酶活性都较高,而农地只在0~10cm的表土层有相对高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生物量 坡地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7
作者 史奕 陈欣 闻大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阐述了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养分状况以及经营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水稳定性 黑土 东北黑土 团聚体 稳定性研究 关系研究 利用方式 养分状况 发展趋向
下载PDF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柳云龙 胡宏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6,共5页
对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低丘红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对受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和茶园而言,随地形位置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 对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利用方式下的低丘红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变化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对受人为扰动较小的林地和茶园而言,随地形位置的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通气性均明显增加,而对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的旱地和桔园,其养分含量、土壤结构性质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红壤的持水和供水性质也受到影响,坡顶的持水量比坡中和坡底要大,同时由于毛管孔隙数量比例小,土壤难以保证连续快速的水分供应是红壤作物易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地区 地形位置 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苏丹草的适应性及在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42
19
作者 徐玉鹏 武之新 赵忠祥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23-25,共3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优良牧草苏丹草的耐盐性和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较为详细地报道了近20年在我国渤海湾西岸盐渍土壤上引种、示范和推广的结果;对苏丹草的利用方式、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在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发展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优良牧草苏丹草的耐盐性和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较为详细地报道了近20年在我国渤海湾西岸盐渍土壤上引种、示范和推广的结果;对苏丹草的利用方式、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在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丹草 适应性 耐盐性 耐旱性 引种 示范 推广 利用方式 栽培技术 发展前景 牧草 农牧业生产
下载PDF
干热河谷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43
20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1 位作者 孙永玉 张春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65-1371,共7页
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地、大叶相思林地、旱耕地和荒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结果表明,4类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在4.22~5.19g·kg-1之间,其差异不显... 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地、大叶相思林地、旱耕地和荒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结果表明,4类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在4.22~5.19g·kg-1之间,其差异不显著.新银合欢(2.14g·kg-1)和大叶相思林地ROC含量(2.03g·kg-1)显著高于旱耕地(1.38g·kg-1)和荒地(1.34g·kg-1);4类利用方式下,旱耕地MBC和DOC含量均最高,荒地最低.林地ROC分配比例是荒地和旱耕地的1.3~1.6倍;旱耕地MBC和DOC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其他3类利用方式,林地和荒地MBC、DOC分配比例接近.植被凋落量和管理措施是不同利用方式下R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土壤含水量和植被凋落性质是4类利用方式下MBC、DOC含量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干热河谷ROC含量变化可以敏感地指示SOC动态,但MBC、DOC含量变化则不能反映SOC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分配比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