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若禺 韩立志 +3 位作者 龚松 陈果 杨述华 许伟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髋部疾病终末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脱位发...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髋部疾病终末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脱位发生率为0.3%~10.0%[1]。大多数的假体脱位发生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手术后3个月内),并且以后方脱位为主[2]。发生过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脱位的患者,再发髋关节脱位的概率也相应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脱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负压引流放置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加伟 陈光兴 +3 位作者 何锐 古凌川 孙茂淋 杨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负压引流放置方式对患者术后失血量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3月~2019年5月在本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内组患者65例,将引流...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负压引流放置方式对患者术后失血量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3月~2019年5月在本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内组患者65例,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内;囊外组患者135例,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失血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无局部感染、血肿形成和输血病例。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囊内组患者术后1 d总失血量、术后3 d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显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囊内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少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内组患者术后1 d Hb水平低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内组患者术后3 d HB水平仍低于囊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RP和ESR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囊内组与囊外组CRP和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囊内组CRP和ESR显著低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相对于常规的关节囊内引流,术后总失血量明显少,但隐性失血量增加,术后炎症指标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负压吸引 关节内放置 关节外放置 失血 炎性指标
原文传递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唐雪彬 岳喜军 +2 位作者 黄凯 魏东 李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0期1579-1581,共3页
目的:探讨在侧卧体位下分别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探讨在侧卧体位下分别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1例,分为DAA组30例,DLA组31例。分别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记录脱位、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结果:DAA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优于D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均优于DLA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更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侧卧体位 直接前方入路 直接外侧入路
下载PDF
全髋关节初次置换微创前外侧手术入路的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检文 董立明 +1 位作者 吴兴凯 朱治同 《医学综述》 2018年第4期755-759,共5页
近年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步成熟,多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广泛。微创前外侧入路从肌间隙进入,对软组织的干扰小。该入路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后期瘢痕小。与传统及其他微创入路相比优势明确,但也有视野小、器械要求高... 近年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步成熟,多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广泛。微创前外侧入路从肌间隙进入,对软组织的干扰小。该入路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后期瘢痕小。与传统及其他微创入路相比优势明确,但也有视野小、器械要求高、学习曲线长等不足。目前在切口、解剖定位标记及假体设计上已有新的尝试。远期来看该术式符合患者的期望,潜力较大。如能结合计算机导航辅助、3D打印技术及进一步开展骨组织的微创,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入路 微创 初次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中高保留骨量技术应用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陶伟伟 朱建非 +3 位作者 张穹 丁杰 石朋文 吴琪 《东南国防医药》 2014年第2期135-137,156,共4页
目的:探讨高保留骨量技术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治疗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6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高保留骨量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 目的:探讨高保留骨量技术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2月治疗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6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高保留骨量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对照组(常规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均经6~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8.7个月,统计术后髋关节早期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及VAS评分,复查X线片观察股骨柄及髋臼松动情况并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结果两组在早期的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别,而在随访末期的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保留骨量技术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有明确的效果,临床疗效满意,其高保留骨量将逐渐成为今后关节置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保留骨量技术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初次髋关节置换 疗效
下载PDF
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金海 康鹏德 +6 位作者 杨静 沈彬 周宗科 裴福兴 谢小伟 李东海 杨周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83-988,共6页
[目的]评价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Tri-Lock BPS)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使用Tri-Lock BPS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210例(228髋),对... [目的]评价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Tri-Lock BPS)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使用Tri-Lock BPS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210例(228髋),对比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生命质量SF-12量表评分,分析影像学结果,记录与股骨内置物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至末次随访时,188例203髋(89.0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0±5.98)个月(24~3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60±6.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8.07±2.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97髋(97.04%)优,6髋(2.96%)良,优良率100%;患者术前生命质量SF-12量表PCS:(28.44±4.38)分,MCS:(53.25±5.11)分,末次随访时PCS:(52.93±2.42)分,MCS:(60.47±1.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3髋股骨假体影像学资料均评定为稳定骨长入,未发现股骨柄周围透亮线、假体周围骨溶解或假体松动及假体柄下沉超过3 mm病例,无死亡及翻修病例,1例1髋(0.50%)术中安放股骨假体时发生股骨距劈裂,5例5髋(2.46%)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4例4髋(2.00%)出现偶发性股区痛。[结论]Tri-Lock BPS假体初始稳定性佳,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应用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骨水泥型 初次髋关节置换 近端多孔涂层 骨保留型股骨柄
原文传递
CT测量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准确性评价
7
作者 厉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172-174,共3页
探讨CT测量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方法:取50例、2021年3月~2022年3月DDH患者进行研究,均择期行THA治疗。随机分组,术前单予X线检测的25例DDH患者为对照组,术前X线+CT测量的25例... 探讨CT测量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准确性。方法:取50例、2021年3月~2022年3月DDH患者进行研究,均择期行THA治疗。随机分组,术前单予X线检测的25例DDH患者为对照组,术前X线+CT测量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记录值、术中出血量测量值、下床活动时间记录值、下肢长度差值)变化,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观察组术后2、3个月髋臼杯前倾角、股骨颈联合前倾角的接近于术前拟定角度(P>0.05);对比2组术后2、3个月的Harris评分,观察组更高(P<0.05);对比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术前CT可对DDH患者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进行准确测量,可在初行THA治疗中为其拟定最佳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在改善手术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预防假体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初次髋关节置换 CT测量 临床应用准确性
下载PDF
Titan型骨水泥假体柄中长期随访结果
8
作者 杨波 喻飞 吴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Titan型骨水泥假体柄在初次全髋置换中的中远期结果。方法所有55例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以及临床随访功能评定,随访X线片了解假体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因其他疾病死亡5例,失访10例,40例得到随访。1名患... 目的观察Titan型骨水泥假体柄在初次全髋置换中的中远期结果。方法所有55例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以及临床随访功能评定,随访X线片了解假体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因其他疾病死亡5例,失访10例,40例得到随访。1名患者因髋臼侧松动行翻修后假体不匹配行股骨柄翻修术,股骨柄的生存率为97.5%。结论 Titan骨水泥假体因其特殊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正确使用骨水泥技术,骨水泥固定股骨柄可以取得良好的中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股骨假体 初次髋关节置换 股骨柄生存率 骨水泥技术
下载PDF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杨永华 胡斌 +2 位作者 杨海龙 杨敏捷 高展望 《当代医学》 2022年第36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2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侧卧位直...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2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疗效显著,且患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视觉模拟评分法 初次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明辉 王渭君 +2 位作者 闵令田 陈铖 翁文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5期2952-2956,共5页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侧卧位直接外侧入路(DLA)对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初次THA患者97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n=...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侧卧位直接外侧入路(DLA)对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初次THA患者97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n=47)和B组(n=50),A组行侧卧位DLA,B组行平卧位DAA,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影像学参数、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长度、初次下床行走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步频、步速、步长依次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对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侧卧位DLA相比,初次THA患者行平卧位DAA可获得与其相当的手术效果,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且安全性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方入路 直接外侧入路 初次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功能 平衡功能 步态参数
原文传递
两种手术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联英 贾其余 +2 位作者 曹溢 俞宇 郑曙翘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2期1069-1072,1081,共5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PS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AS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间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例...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PS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AS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间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病例140例,经PSA行初次THA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2~78岁,平均68.5岁。经ASA行初次THA64例,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50~79岁,平均70.5岁。对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5.5个月。PSA组出现1例迟发型感染,于初次置换术后18个月行翻修手术;2例术后出现假体脱位,均手法复位成功。ASA组术后无感染及脱位发生。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组术前Harris评分(42.43±7.25)分,术后6个月(87.90±7.36)分,术后末次随访(90.30±8.24)分;ASA组术前Harris评分(41.72±6.98)分,术后6个月(90.20±8.05)分,术后末次随访(92.50±9.2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A及ASA行初次THA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近期疗效。同PSA相比,ASA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短,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地,减少卧床并发症,缩短住院病程,并且在预防术后髋关节假体脱位方面存在较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前外侧入路 初次髋关节置换 HARRIS评分 近期疗效
下载PDF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龙泉 丁真奇 +3 位作者 陈智彪 刘国俊 陈卫 陆成武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6期682-685,共4页
目的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中与植入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559例THA术中使用的623个植入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59例中43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股骨骨折,按Vancouver型标准进行分类:A1型5例,B1... 目的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中与植入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559例THA术中使用的623个植入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59例中43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股骨骨折,按Vancouver型标准进行分类:A1型5例,B1型3例,B2型13例,A2L型6例,A2G型6例,A3L型8例,A3G型2例。分别用钢丝环扎固定、术后卧床等治疗,均愈合良好。4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均未见假体松动,Harris评分为77-91分。结论 THA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多为轻微骨折。假体周围骨折与性别为女性存在绝对相关(P=0.002),与假体直径的相关性较明显(P=0.031)。Vancouver A3L、A3G型的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环扎固定并延长术后卧床时间,可促进骨折愈合,不影响术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术中骨折 生物柄
下载PDF
髋臼一次磨锉成形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13
作者 刘凯 胡兆斌 +3 位作者 邰志洪 于潮将 王铠 许炜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32-35,4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髋臼一次磨锉成形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收治70例单侧髋关节行初次THA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髋臼一次磨锉成形,为一次磨锉成形组;另35例采用传统方法从最小...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髋臼一次磨锉成形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收治70例单侧髋关节行初次THA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髋臼一次磨锉成形,为一次磨锉成形组;另35例采用传统方法从最小号髋臼锉开始磨锉,直至软骨下骨出现均匀渗血,为传统磨锉方法组。两组髋臼磨锉结束后再将相应型号的髋臼假体按预定角度打入,股骨侧处理方法一致。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一次磨锉成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磨锉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平均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均在安全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一次磨锉成形组优于传统磨锉方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门诊复诊均无异常情况。结论髋臼一次磨锉成形可以减少髋臼磨锉失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一次磨锉成形
下载PDF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俊彦 吴志斌 陈国坚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3期95-97,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直接前入路组4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0例。观察两组的平均股骨... 目的比较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直接前入路组4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0例。观察两组的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髋关节功能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的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髋关节功能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微创直接前入路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初次髋关节置换 疗效
下载PDF
高保留骨量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陶伟伟 朱建非 +4 位作者 翟腊梅 张穹 丁杰 石朋文 吴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2期165-166,共2页
目的探讨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初次THA中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THA42例(A组),常规THA42例(B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84例获6~35个月的随访。末次... 目的探讨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技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初次THA中高保留骨量打压植骨THA42例(A组),常规THA42例(B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84例获6~35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在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5L(P〈0.05)。结论高保留骨量在初次THA中有明确的效果,远期随访中假体稳定性明显增加,下沉溶解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高保留骨量 植骨
原文传递
不同关节囊处置方式对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卓华 黄才平 王开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14-41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关节囊处置方式对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恢复与并发症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48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保留关节囊分为观察组(n=250)与对照组(n=237)。观察对比两... 目的探讨不同关节囊处置方式对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恢复与并发症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收治48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保留关节囊分为观察组(n=250)与对照组(n=237)。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保留关节囊可加速术后恢复速度,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囊处置 老年初次髋关节置换 术后恢复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文学 甘浩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63-64,70,共3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的治... 目的比较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均可获取一定效果,但对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更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小切口 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的临床比较
18
作者 赵乐 吴战坡 +2 位作者 周建宏 丁祖运 夏新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70-71,共2页
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搜集60例,搜集时间范围为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分别予以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治... 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治疗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予以搜集60例,搜集时间范围为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分别予以直接前入路与后入路治疗。比例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记录住院用时、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观察。结果: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结果较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结果较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较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用时和术中失血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用时(7.18±1.14)d短于对照组(9.23±1.21)d,(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引用直接前入路可减少疼痛,提高手术治疗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尽早恢复,可作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直接前入路 后入路
下载PDF
直接前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军龙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年第1期46-48,共3页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临床骨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应用,尤其是在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医疗工作者的广泛认可,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活动度的有效疗法,且具有疼痛轻、创口小、风险低、康复迅...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临床骨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应用,尤其是在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医疗工作者的广泛认可,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活动度的有效疗法,且具有疼痛轻、创口小、风险低、康复迅速等明显优势。就THA而言,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其关键。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接前入路手术正逐渐成为THA的手术入路趋势。本研究首先分析直接前入路THA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优势,并总结手术方法及操作要点,再对直接前入路手术的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希望为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入路 初次髋关节置换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20
作者 周卓浩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S02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 目的探讨分析局部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1.0 g,B组在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2.0 g,C组在扩髓后髓腔内洒入氨甲环酸1.0 g及假体安装结束、缝合关节囊前关节腔及创面洒入氨甲环酸1.0 g;术后4 h内夹闭引流管,观察3组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置换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隐形失血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预防术后失血,局部应用位置对失血量无较大影响,但相比1.0 g剂量,局部应用2.0 g对术后出血各指标的控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髋关节置换 氨甲环酸 应用剂量 术后隐性失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