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王鹏 吴愈晓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110,共22页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教育程度 职业 家庭社会经济特征
下载PDF
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 被引量:47
2
作者 郑真真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1-65,共5页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经历 农村妇女 初婚年龄 事件史分析方法 劳动力流动
原文传递
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对农村流动妇女初婚的影响——来自上海浦东的调查发现 被引量:47
3
作者 靳小怡 彭希哲 +2 位作者 李树茁 郭有德 杨绪松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8,47,共7页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流动人口初婚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过程、途径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融合 初婚年龄 流动妇女 浦东
下载PDF
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 2010年调查数据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建新 王小龙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8,共9页
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建立离散时间Logit模型,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女性初婚年龄及婚龄匹配对婚姻稳定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初婚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效应呈"U"型模式;夫妻不同婚配年龄也对婚姻稳... 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建立离散时间Logit模型,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女性初婚年龄及婚龄匹配对婚姻稳定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初婚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效应呈"U"型模式;夫妻不同婚配年龄也对婚姻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同时,女性初婚年龄与夫妻婚配年龄对婚姻稳定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婚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适婚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可以预见我国社会中的晚婚现象将越来越普遍,而晚婚带来的不匹配婚姻也将会是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风险 初婚年龄 婚龄匹配 城乡差别 离散时间logit模型
下载PDF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 被引量:38
5
作者 郭志刚 李睿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8-116,共19页
民族通婚既反映民族关系状况,又影响民族人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较快,有关研究推测族际通婚夫妇的生育水平及其子女倾向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也是原因之一。本文应用匹配程序开发处理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通过对族际通婚夫... 民族通婚既反映民族关系状况,又影响民族人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加较快,有关研究推测族际通婚夫妇的生育水平及其子女倾向选择少数民族身份也是原因之一。本文应用匹配程序开发处理2000年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通过对族际通婚夫妇的初婚年龄和生育数量的分析表明,族际通婚能推迟婚龄并减少生育,族际婚姻子女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身份。本文最后结合族际婚姻的生育数量评估了这种民族选择偏好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初婚年龄 生育数量 民族选择 入口发展
原文传递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曾迪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26,共22页
本文利用2012年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项目的调查数据,通过事件史方法考察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会对初婚年龄产生推迟效应,迁移事件发生的时机和过程都会左右这一影响的具体结果。研究显示... 本文利用2012年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项目的调查数据,通过事件史方法考察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会对初婚年龄产生推迟效应,迁移事件发生的时机和过程都会左右这一影响的具体结果。研究显示,越早实现迁移,越有助于移民进入婚姻,频繁的流动则削弱了结婚的可能性,而父亲的迁移经历同样会对子女的初婚年龄产生影响。通过对不同世代群体的比较,本文进一步发现,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程度随世代推移呈现"倒U型"趋势,这一结果与不同世代下的迁移特点及其身处情境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移民的生命历程基于迁移发生了转轨,他们放缓了自我再生产的周期,这对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初婚年龄 生命历程 事件史分析
下载PDF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树新 张戈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5,共7页
关键词 独生子女父母 第一代 城市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养老 初婚年龄 数据计算 求学
原文传递
教育获得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克文 李光勤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9,共15页
伴随着世界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晚婚和不婚现象,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也在发生巨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考察居民个体的晚婚现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使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教育获得与居民初婚年... 伴随着世界多数工业化国家出现晚婚和不婚现象,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也在发生巨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考察居民个体的晚婚现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使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教育获得与居民初婚年龄的关系。研究发现教育获得对居民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居民初婚年龄上升0.11年;通过改变教育获得的度量方法后的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考虑教育获得的测量不准确、初婚年龄与教育获得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等问题,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仍然成立。分性别的研究发现教育获得对女性初婚年龄存在正面影响,但是对男性的影响并不稳健。分年代样本的回归发现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初婚年龄越小;出生于50年代之后的个体受教育程度对其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系数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进一步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父母的教育传递性会通过教育获得对子女的初婚年龄产生正向影响,父母的农业户口和家庭兄弟姐妹数量会通过教育获得对子女初婚年龄产生负向影响。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出台适当的政策降低居民初婚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教育年限 初婚年龄 教育传递性 工具变量
下载PDF
外出务工对农村男女初婚年龄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许琪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1,共13页
使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性别差异的视角研究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男女初婚年龄的影响。发现婚前流动显著推迟了农村男女的初婚年龄,而且这种推迟效应对男性农民工表现得更加明显。除此之外,婚前流动的次数、流动距离和... 使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性别差异的视角研究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男女初婚年龄的影响。发现婚前流动显著推迟了农村男女的初婚年龄,而且这种推迟效应对男性农民工表现得更加明显。除此之外,婚前流动的次数、流动距离和是否在婚前返乡也对农民工的初婚风险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主要针对男性群体。研究认为,男性农民工在城市婚姻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人口流动对传统婚育模式的冲击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口流动 初婚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初婚年龄推迟、婚龄差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阳义南 《南方人口》 CSSCI 2020年第3期21-32,共12页
放开"二孩"政策遇冷引起了对我国夫妇生育意愿的检视。基于CGSS数据的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龄延迟显著降低了生育意愿,而年龄差与生育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夫妇之间适度拉大的婚龄差具有显著... 放开"二孩"政策遇冷引起了对我国夫妇生育意愿的检视。基于CGSS数据的Ordered 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男女的初婚年龄延迟显著降低了生育意愿,而年龄差与生育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夫妇之间适度拉大的婚龄差具有显著更高的生育意愿,但丈夫超过妻子22岁或妻子超过丈夫4岁的生育意愿又会降低。中介模型估计结果则显示,相比初婚年龄,夫妇年龄差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初婚年龄每推迟1年,生育意愿降低0.54%,而夫妇婚龄差每增大1岁,生育意愿提高0.94%。最后根据经验证据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初婚年龄 剩男剩女 婚龄差
下载PDF
城市两性初婚年龄模式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度数据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娟 赵国昌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1,共9页
国人婚配年龄的变迁,一直缺乏长期性数据;婚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实证性的长期数据。利用CGSS2005数据,对五代人(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对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早婚、不婚、晚婚、集中成... 国人婚配年龄的变迁,一直缺乏长期性数据;婚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缺乏实证性的长期数据。利用CGSS2005数据,对五代人(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加以研究,对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早婚、不婚、晚婚、集中成婚等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揭示了各自独立和彼此承接的关系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两性 城市 CGSS
下载PDF
大学扩招是否影响了结婚与生育? 被引量:20
12
作者 葛润 黄家林 《经济学报》 CSSCI 2020年第3期168-201,共34页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我国1999年的大学扩招政策对个体婚姻和生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大学扩招使得初次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分别推迟了1.28年和1.63年,但对生育数量并...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我国1999年的大学扩招政策对个体婚姻和生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大学扩招使得初次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分别推迟了1.28年和1.63年,但对生育数量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在不同设定下保持稳健。扩招政策对婚育年龄的推迟效果,既包括“禁闭效应”--延长了在校学习的时长,又包括“人力资本效应”--提高了个人的时间成本、改善了女性的就业机会,以及增加孩子的养育成本、提高配偶的学历要求等其他作用机制。而扩招政策对生育数量影响的不显著,可能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扩招带来的影响在不同群组之间存在异质性,高收入和城市户口群体显著减少了生育的数量、推迟了婚育年龄,而低收入和农村户口群体的生育数量并没有显著变化,其婚育年龄的推迟效果也较弱。本文粗略估计认为,扩招政策分别解释了1990-2017年我国育龄女性平均初婚和初育年龄推迟的36%和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扩招 初婚年龄 初育年龄 生育数量
下载PDF
上大学会多大程度上推迟初婚年龄?——基于IV-Tobit模型的估计 被引量:19
13
作者 朱州 赵国昌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共12页
在估计高等教育会多大程度上推迟初婚年龄时会同时面临生存数据结构(Duration data)与内生性问题,以往文献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已有研究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计量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该问题等价转化为研究在给定年龄的... 在估计高等教育会多大程度上推迟初婚年龄时会同时面临生存数据结构(Duration data)与内生性问题,以往文献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已有研究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计量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该问题等价转化为研究在给定年龄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对已婚时间的影响,从而将数据转化为一个单方向截尾的数据结构并使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然后用是否在扩招后参加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工具变量,用IV-Tobit模型估计高等教育对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估计结果显示,相对于高中毕业生,每多接受1年高等教育平均初婚年龄将推迟1.5年;相应地,大专、本科教育会将初婚年龄推迟4.5和6年。由于女性生育存在一个最佳的年龄阶段,因此该推迟效应可能会严重影响生育率和母婴健康。另外,高等教育对男性初婚推迟的效应大于女性,对非农业户口的影响大于农业户口,在东、中、西部地区没有差异。本文发现这种推迟效应主要是在校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顺延,高等教育并没有显著降低接受者的结婚意愿,上大学只是推迟婚姻,而不是终身不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人口与较低教育人口的最终结婚率几乎没有差异。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群体仍然具有较高的结婚率。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他们步入婚姻的经济成本,延缓这种婚姻推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初婚年龄 高考扩招 IV-Tobit模型
下载PDF
影响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变动的因素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智伟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初婚年龄 育龄妇女 初育年龄 婚育观念 女性
下载PDF
中国女性初婚年龄与不婚比例的参数模型估计 被引量:18
15
作者 封婷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110,128,共15页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 文章使用中国分城乡1946~1980年女性出生队列初婚数据,分析中国女性队列初婚年龄模式、初婚年龄推迟的趋势,以及晚婚转化为不婚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了广义对数伽马模型、Hernes扩散模型和改进的广义对数逻辑斯蒂模型对中国女性初婚年龄模式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初婚年龄分布集中、对称性强;1970年之后出生队列初婚率达到峰值的年龄逐步推后、初婚年龄分布变得分散、对称性和不同群体间异质性增强,初婚推迟。城市女性初婚晚,分布分散,农村女性异质性较强。初婚延迟和队列初婚年龄模式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终身未婚比例上升,预计1980年出生队列达1.48%~6.39%,其后出生的队列趋势变动加快,中国女性普婚的传统或将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模式 参数模型 终身未婚比例
原文传递
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厚莲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4,共8页
通过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考察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之后推迟了初婚年龄。实证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特征表现... 通过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考察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之后推迟了初婚年龄。实证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特征表现为男高女低、农业户口低于非农业户口、少数民族高于汉族的特点,且随着自身和配偶教育程度提高而推迟;新生代流动人口跨省通婚的,其初婚年龄高于省内通婚的。在就业特征方面表现为经济能力较强者可能会比经济能力差者初婚年龄来得低。此外,乡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更多受通婚圈、配偶教育等社会融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受自身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流动人口 新生代
下载PDF
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变动趋势及分析——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高颖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3,共12页
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和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平均年龄差为1.87岁,"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由于"妻大于夫&q... 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对近年来初婚夫妇年龄差的特点和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初婚夫妇的平均年龄差为1.87岁,"男大女小"仍是主流的婚龄匹配模式,但由于"妻大于夫"的夫妇数量的增多和大年龄差距的"夫大于妻"的情况的减少,夫妇年龄差呈逐渐缩小的态势。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女性教育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与男性学历差距的缩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均使夫妇年龄差趋于缩小。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大城市的婚配状况和发展态势,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妇年龄 初婚年龄 户籍 教育程度 北京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我国婚育模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维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21,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平稳缓慢上升,育龄妇女平均初育年龄在波动中小幅度上升,已婚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初育间隔呈波动式扩大。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初婚年龄 初育年龄 婚育间隔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人口的婚姻匹配及其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段朱清 靳小怡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1,共14页
初婚年龄关系结婚率、出生率以及人口结构等重大议题,是反映个体初婚特征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婚龄的政策保持不变,学界对初婚年龄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特征、人群差异、多样化影响因素等,在现代化观念、经济高速... 初婚年龄关系结婚率、出生率以及人口结构等重大议题,是反映个体初婚特征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婚龄的政策保持不变,学界对初婚年龄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特征、人群差异、多样化影响因素等,在现代化观念、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婚姻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下,个体资源、择偶观念以及择偶标准均发生转变,夫妻之间的匹配程度对个体进入婚姻的影响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利用2015年CGSS数据以及2018年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多变量回归分析等方法,试图揭示中国城乡人口初婚年龄的发展趋势与分布,进一步聚焦婚姻匹配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初婚年龄持续攀升且城乡始终保持约2岁的差异;夫妻年龄差越大则男性初婚年龄越大、女性初婚年龄越小且不具城乡差异;跨户籍通婚的城市男性初婚年龄显著提前,跨户籍通婚的农村男女两性的初婚年龄均明显推迟;夫妻教育差越大对农村女性初婚年龄有显著推迟作用;婚姻成本与夫妻相对来源地对农村男性的初婚年龄具有显著影响。在男性婚姻挤压背景下,城市男性在婚姻市场依旧占有绝对优势,而农业户籍人口则面临较大的择偶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初婚年龄 城乡差异
下载PDF
近代陕北女子早婚与生育健康 被引量:10
20
作者 岳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0-123,共4页
关键词 生育健康 近代陕北 女子 《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 结婚年龄 初婚年龄 陕北人 婴儿死亡率 婚龄 育龄妇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