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郫县豆瓣工业生产流程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隋明 施鑫 +3 位作者 张崇军 唐贤华 王静霞 杨晨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42,共4页
以四川省郫县豆瓣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利用信息工业化技术生产传统风味的郫县豆瓣的工艺进行了综述,初步探讨了流水线式规模化、工业化流程的生产过程对郫县豆瓣风味、口感、香气等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现代化培养条件,... 以四川省郫县豆瓣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利用信息工业化技术生产传统风味的郫县豆瓣的工艺进行了综述,初步探讨了流水线式规模化、工业化流程的生产过程对郫县豆瓣风味、口感、香气等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现代化培养条件,工业化生产的郫县豆瓣风味未发生改变,同时缩短了制作工艺周期和发酵时间,并且在采用酶法、优化菌种制曲工艺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了自然发酵条件下的污染菌和有害菌,但是在色泽上不如传统方法发酵的郫县豆瓣酱鲜艳,风味物质基本相同,因此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监测手段生产郫县豆瓣酱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工艺流程 发酵
下载PDF
粪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与复发酵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志英 周俊 陈雪芬 《广东化工》 CAS 2014年第8期64-65,共2页
多管发酵法检验粪大肠菌群实验:比较初发酵、复发酵二步骤的结果,与初发酵直接得出结果的符合率,以便能通过一步法尽快报出结果,做到省时省力。笔者认为大批量采集样品时初发酵产酸产气,便不经复发酵,直接报出结果,可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多管发酵法检验粪大肠菌群实验:比较初发酵、复发酵二步骤的结果,与初发酵直接得出结果的符合率,以便能通过一步法尽快报出结果,做到省时省力。笔者认为大批量采集样品时初发酵产酸产气,便不经复发酵,直接报出结果,可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使检测很快得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大肠菌群检验 多管发酵 发酵 发酵 结果比较
下载PDF
不同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初发酵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昌彦 盛满钰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3-175,共3页
为了了解不同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初发酵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修订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同一品牌快餐店随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6大类342件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得到有效样品数为254件。依... 为了了解不同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初发酵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修订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同一品牌快餐店随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6大类342件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得到有效样品数为254件。依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结果评价,并将初发酵培养时间为(24±2)h和(48±2)h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经(48±2)h初发酵培养的大肠菌群检出率及LST肉汤阳性率均高于(24±2)h,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因此,大肠菌群迟缓发酵现象普遍存在。适当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将有利于提高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从而更真实的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状况。2010年6月正式实施的GB4789.3-2010,与2003版相比其结果表达发生了变化,而相应的很多产品卫生标准仍未同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时间 大肠菌群 发酵
原文传递
大肠菌群测定初发酵培养基的改进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晶晶 潘慧华 +2 位作者 胡汪洋 李师慧 刘坚真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5-19,共5页
用我国国家标准乳糖胆盐培养基(GB4789.3-94,简称GB)、日本卫生协会煌绿乳糖胆盐肉汤培养基(简称BGLB)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简称FDA)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简称LST)对大肠杆菌菌液以及蔬菜中的... 用我国国家标准乳糖胆盐培养基(GB4789.3-94,简称GB)、日本卫生协会煌绿乳糖胆盐肉汤培养基(简称BGLB)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简称FDA)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简称LST)对大肠杆菌菌液以及蔬菜中的大肠菌群进行检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LST培养基对大肠菌群的检出率比BGLB培养基和GB培养基分别高35.93%、67.71%。以LST培养基为基础并优选出A3培养基(LST+0.2%吐温),扩大实验表明:A3培养基对大肠菌群的检出率比GB培养基和LST培养基分别高出577.12%和143.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菌 群检测 发酵培养基
原文传递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改进及探索
5
作者 孙捷 黄强 冯琴琴 《山西化工》 2023年第4期49-50,53,共3页
对比水质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的实验条件,方法中初发酵温度温度为37℃,培养24 h,初发酵假阳性情况较多,进行复发酵工作量大,通过探索改变初发酵温度,即接种后的试管置于44.5℃培养箱,培养24 h,完成初发酵检验过程,减少初发酵中假阳性管... 对比水质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的实验条件,方法中初发酵温度温度为37℃,培养24 h,初发酵假阳性情况较多,进行复发酵工作量大,通过探索改变初发酵温度,即接种后的试管置于44.5℃培养箱,培养24 h,完成初发酵检验过程,减少初发酵中假阳性管数,从而减少检测复发酵工作量,甚至缩短检验时间,更适宜日常工作中大批量粪大肠菌群检测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 发酵温度
下载PDF
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结果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甄清 李勇 王一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5,共2页
阐述了将《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GB/T 4789.28-2003)初发酵时间24h延长至48h的原因,通过对139份不同种类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总数检测,发现有12份样品增加了大肠菌群数,表明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以增加迟缓发酵大肠菌群成员检出。指出迟... 阐述了将《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GB/T 4789.28-2003)初发酵时间24h延长至48h的原因,通过对139份不同种类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总数检测,发现有12份样品增加了大肠菌群数,表明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以增加迟缓发酵大肠菌群成员检出。指出迟缓发酵大肠菌群在44.5℃培养时,均无产酸产气现象,表明引起迟缓发酵的大肠菌群不属于粪大肠菌群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发酵培养 大肠菌群
下载PDF
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本大肠菌群结果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甄清 刘雅文 +1 位作者 李勇 王一东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856-857,共2页
目的:旨在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本大肠菌群检出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国标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GB/T4789.28-2003)要求的初发酵培养时间18-24 h延长至36-48 h,对7个种类343份样本进行大肠菌群总数检测。结果:延长初发酵时间后有8... 目的:旨在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本大肠菌群检出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国标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GB/T4789.28-2003)要求的初发酵培养时间18-24 h延长至36-48 h,对7个种类343份样本进行大肠菌群总数检测。结果:延长初发酵时间后有80份(23%)样本大肠菌群总数增加,各类样本中大肠菌群增加的样本率依次为沙拉46%、果汁饮料44%、蔬菜29%、含奶冰冻饮品22%、食用冰块17%、过滤水16%和环境涂抹样本6%。比较各类样本在18-24 h和36-48 h大肠菌群总数超标率差异,果汁在两个不同发酵时间的大肠菌群超标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5.82,P<0.01)。结论: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不同程度提高大肠菌群成员检出率,为某些样本的国标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修订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菌群 延长 发酵时间 各类样本 影响分析
下载PDF
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谢爱春 朱姝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29-130,共2页
目的:为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国标法检测大肠菌群数,将初发酵培养18~24 h未产酸产气的阴性管样品继续培养至36~48 h,对7类358份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结果: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至36... 目的:为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国标法检测大肠菌群数,将初发酵培养18~24 h未产酸产气的阴性管样品继续培养至36~48 h,对7类358份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结果: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至36~48 h,另有68份迟缓发酵样品检出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检出率平均提高了19.0%,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出率分别提高了:酱卤肉9.8%、冷菜24.4%、果汁饮料40.7%、含奶冰冻饮品21.2%、食用冰块17.1%、桶装纯净水13.2%和表面涂抹样品6.4%。比较各类样品在18~24 h和36~48 h大肠菌群数的不合格率,果汁饮料有比较显著的差异(χ2=7.0,P<0.01)。结论: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不同程度提高样品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某些样品大肠菌群测定的国标修订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培养时间 大肠菌群 检测
下载PDF
食品增稠剂大肠菌群MPN计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殷茂荣 +3 位作者 王勤 王延东 王雪梅 袁新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1-663,共3页
目的改进传统方法,建立适用于食品增稠剂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方法。方法选择高黏稠度的食品增稠剂样品,以标准菌株菌悬液对样品加标,采用增容改进法建立新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对试验和检出限对比试验,确认增容改进法的... 目的改进传统方法,建立适用于食品增稠剂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方法。方法选择高黏稠度的食品增稠剂样品,以标准菌株菌悬液对样品加标,采用增容改进法建立新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对试验和检出限对比试验,确认增容改进法的可行性。结果加标试验表明增容改进法在应用于食品增稠剂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时结果最好,加标回收达100%;检出限与传统国标法没有显著差别。结论采用增容改进法建立的大肠菌群MPN计数法,试验结果满意,可用于各种高黏度的食品增稠剂大肠菌群MPN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食品增稠剂 大肠菌群 MPN计数法 发酵试验
原文传递
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爱春 朱姝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221-222,共2页
目的为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国标法检测大肠菌群,将初发酵培养18~24h未产酸产气的阴性管样品继续培养至36~48h,对7类358份样品进行大肠菌群的测定。结果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至36~48h,另... 目的为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国标法检测大肠菌群,将初发酵培养18~24h未产酸产气的阴性管样品继续培养至36~48h,对7类358份样品进行大肠菌群的测定。结果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至36~48h,另有68份迟缓发酵样品检出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检出率平均提高了19.0%,各类样品大肠菌群检出率分别提高了:酱卤肉9.8%、冷菜24.4%、果汁饮料40.7%、含奶冰冻饮品21.3%、食用冰块17.1%、桶装纯净水13.2%和表面涂抹样品6.5%。比较各类样品在18~24h和36~48h大肠菌群数的超标率,果汁饮料有比较显著差异(χ2=7.0,P<0.01)。结论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不同程度提高样品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某些样品大肠菌群测定的国标修订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培养时间 大肠菌群 检测
下载PDF
延长初发酵时间对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结果影响分析
11
作者 李昊宇 王艳红 韩立君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1年第5期267-268,共2页
目的: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生活饮用水检出总大肠菌群结果的影响。方法:将GB/T 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总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中要求的初发酵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为48 h,共检测生活饮用水326份。结果:延长初发酵时... 目的:了解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对生活饮用水检出总大肠菌群结果的影响。方法:将GB/T 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总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中要求的初发酵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为48 h,共检测生活饮用水326份。结果:延长初发酵时间后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由阴转阳有16份,其中二次供水样本在两个不同发酵时间的总大肠菌群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P<0.05)。结论:延长初发酵时间至48 h可以提高生活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 发酵时间 总大肠菌群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大肠菌群初发酵培养基
12
作者 吕肖楠 田然 +3 位作者 姜瞻梅 郑冬梅 韩佳彤 田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31-134,共4页
在标准LST培养基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大肠菌群初发酵培养基,探讨了乳糖、胰蛋白胨和酵母粉各因素对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乳糖0.5g/100mL,胰蛋白胨1.64g/100mL,酵母粉0.29g/100m... 在标准LST培养基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大肠菌群初发酵培养基,探讨了乳糖、胰蛋白胨和酵母粉各因素对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乳糖0.5g/100mL,胰蛋白胨1.64g/100mL,酵母粉0.29g/100mL。在此条件下,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为1.025×107cfu/mL,经验证实际值为1.033×107cfu/mL,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菌群 发酵培养基 菌落总数 响应曲面
下载PDF
改良A^(2)O+深度处理工艺用于污水厂类Ⅳ类标准提标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士松 朱春凤 +1 位作者 温汝青 危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63-67,共5页
河北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设计规模维持5×10^(4) m^(3)/d不变。在充分利用原有建(构)筑物及设施的情况下,改造原有CWSBR(恒水位SBR工艺)生物池为改良A^(2)/O工艺,并设置脱气区、后缺氧区和后好氧区,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功能;新... 河北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设计规模维持5×10^(4) m^(3)/d不变。在充分利用原有建(构)筑物及设施的情况下,改造原有CWSBR(恒水位SBR工艺)生物池为改良A^(2)/O工艺,并设置脱气区、后缺氧区和后好氧区,强化生物脱氮除磷功能;新建初沉发酵池,在去除SS中无机组分的同时,改善碳源质量,充分利用内碳源;增加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高级氧化池深度处理工艺,强化对二级生物处理出水中SS、TP、TN、有机物和色度的去除,使该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一级A标准提高至地表Ⅳ类水体标准(TN≤1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标改造 改良A^(2)/O 发酵 高效沉淀池 深床滤池
原文传递
初沉发酵池和悬浮填料技术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敏 刘玉宽 +4 位作者 张海峰 孙永利 郑兴灿 张秀华 张贺满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3,共4页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提标改造工程中应用的初沉发酵池和悬浮填料新技术,从设置条件、技术特征、设计要点及运行控制要求方面进行了简介,并结合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实例,对其工程应用设置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发酵 悬浮填料 污水处理厂 提标改造 一级A标准
下载PDF
环沟型改良A^2/O工艺中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鹏峰 郑兴灿 +3 位作者 孙永利 杨敏 隋克俭 韦启信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6-49,共4页
环沟型改良A2/O工艺是集高效初沉发酵池、回流污泥反硝化池、厌氧池及双沟道氧化沟工艺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不足8h的条件下,达到了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出... 环沟型改良A2/O工艺是集高效初沉发酵池、回流污泥反硝化池、厌氧池及双沟道氧化沟工艺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对该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不足8h的条件下,达到了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研究结果同时表明,该工艺具有很好的节能降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沟型 A^2/O工艺 高效发酵 除磷脱氮 节能降耗
下载PDF
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商莉莉 范波 +5 位作者 郑兴灿 孙永利 李鹏峰 郭亚琼 隋克俭 张金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63,共5页
某污水处理厂进水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值偏低,碳源明显不足,分别采用传统初沉池和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传统初沉池由于对COD的过度去除而导致碳源不足问题加剧;而采用高负荷、高泥位、中低速搅拌模式运行的高负荷初沉... 某污水处理厂进水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值偏低,碳源明显不足,分别采用传统初沉池和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传统初沉池由于对COD的过度去除而导致碳源不足问题加剧;而采用高负荷、高泥位、中低速搅拌模式运行的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则可有效改善污水中的碳源结构,其出水C/N值和C/P值分别增加了58.8%和79.7%,这可大大提高后续生物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发酵 传统沉池 碳源不足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泥位、HRT对高效初沉发酵池运行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金伟 曹国凭 +3 位作者 郑兴灿 范波 郭亚琼 隋克俭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4-17,共4页
以高效初沉发酵池中试装置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控制,研究了泥位和HRT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的运行条件下,高效初沉发酵池对改善生物段进水碳源有显著作用;不同泥位下高效初沉发酵池运行效果排序为:75%>60%>35%>... 以高效初沉发酵池中试装置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控制,研究了泥位和HRT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的运行条件下,高效初沉发酵池对改善生物段进水碳源有显著作用;不同泥位下高效初沉发酵池运行效果排序为:75%>60%>35%>90%,最佳泥位时的出水COD/SS、VSS/SS值分别比进水提高了23.0%、26.0%,而COD/TN值则降低了11.0%;当HRT为0.75 h时高效初沉发酵池的运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HRT的,此时出水COD/SS、VSS/SS值与进水相比分别提高了23.0%、22.7%,而COD/TN值降低了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位 HRT 高效发酵 COD SS值 COD TN值 VSS SS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