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
郭延礼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3
|
|
2
|
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 |
洪治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1
|
|
3
|
生命意识与文艺创作 |
杨守森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7
|
|
4
|
从街区到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空间转移 |
王洪义
|
《公共艺术》
|
2014 |
31
|
|
5
|
未来播音主持艺术的展望 |
姚喜双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9
|
|
6
|
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
宋家宏
|
《文学评论》
|
1988 |
23
|
|
7
|
主体的定位与协合功能──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
杨正润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1
|
|
8
|
给“当代文学”一个说法 |
许志英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6
|
|
9
|
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 |
林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9
|
|
10
|
中西“空白”之比较 |
李克和
张唯嘉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1
|
|
11
|
喜剧意识:喜剧性的核心 |
苏晖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3
|
|
12
|
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 |
佟婷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13
|
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戏曲音乐的文化比较──关于“程式化”与“非程式化”现象生成原因的探讨 |
蔡际洲
|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4
|
|
14
|
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 |
乔以钢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18
|
|
15
|
审美感兴论 |
张晶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4
|
|
16
|
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 |
张颂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8
|
|
17
|
赋比兴论 |
黄霖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7
|
|
18
|
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的流变 |
李虹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4
|
|
19
|
论播音创作主体的基本素质 |
杨曼
|
《中国广播》
|
2005 |
16
|
|
20
|
逼视与守望──从张炜、格非、余华的三部长篇近作看先锋小说的审美动向 |
洪治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