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 |
袁莉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7
|
|
2
|
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 |
钱中文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6 |
76
|
|
3
|
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 |
雷达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58
|
|
4
|
贺绿汀前期创作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
谢天吉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83 |
21
|
|
5
|
关于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化 |
吴元迈
|
《文艺争鸣》
|
1987 |
15
|
|
6
|
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
刘锋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4
|
|
7
|
论海明威的创作个性 |
张大雷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5 |
15
|
|
8
|
我所理解的历史剧 |
郭启宏
|
《剧本》
北大核心
|
1997 |
13
|
|
9
|
教学风格辨析 |
刘和平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4 |
11
|
|
10
|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上) |
董易
|
《文学评论》
|
1980 |
9
|
|
11
|
孙犁的意义 |
王彬彬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12
|
老舍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 |
关纪新
|
《社会科学战线》
|
1984 |
9
|
|
13
|
秦咏诚音乐作品的旋律艺术 |
高虹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2 |
10
|
|
14
|
人品与文品 |
吴承学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9
|
|
15
|
以平常心看主持人 |
吴郁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16
|
当代苏联文艺学发展趋势——访苏联文艺学家米·鲍·赫拉普钦科院士 |
刘宁
|
《文艺研究》
|
1987 |
7
|
|
17
|
论播音主持创作中的个性 |
姜畔
张曙秋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7
|
|
18
|
论宋濂的文论与散文创作 |
张仲谋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4
|
|
19
|
试论姚鼐的散文主张和创作个性 |
武卫华
|
《江淮论坛》
|
1985 |
1
|
|
20
|
老舍现象与《茶馆》模式──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 |
章罗生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