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4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 被引量:78
1
作者 邵燕君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8,共7页
关键词 宏大叙事 诗化 创作 长篇 追求 《水乳大地》 著名作家 《秦腔》
原文传递
再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 被引量:75
2
作者 王迁 《政法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33,共18页
著作权法以鼓励创作为目的,只有人才能理解和利用著作权法的激励机制,因此只有人的创作成果才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认为作品不必来自于人的“独创性客观说”不能成立。著作权法将作者之外的其他民事主体拟制为作者,前提是存在... 著作权法以鼓励创作为目的,只有人才能理解和利用著作权法的激励机制,因此只有人的创作成果才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认为作品不必来自于人的“独创性客观说”不能成立。著作权法将作者之外的其他民事主体拟制为作者,前提是存在自然人创作的作品。以可将人工智能或其研发者、使用者拟制为作者为由,认定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为作品的观点不合逻辑。人工智能的研发者和使用者均不能基于自由意志直接决定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因此该内容并非由人类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创作的内容。由于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的利用有其不同于作品利用的商业模式,不将其认定为作品不会影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也不会违反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ChatGPT 独创性 创作
原文传递
贾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 被引量:71
3
作者 廖增湖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贾平凹 长篇小说 《怀念狼》 《收获》 《高老庄》 新创 创作 节奏 作品 风格
下载PDF
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 被引量:59
4
作者 郭建民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84,共8页
前言 20世纪20-40年代初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业已成型,这就是以《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 《白毛女》的出现将中国歌剧创作和歌... 前言 20世纪20-40年代初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业已成型,这就是以《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 《白毛女》的出现将中国歌剧创作和歌剧表演艺术,带向了适合自己独特发展方向的一条金光大道。同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 50-60年代,中国歌剧在继承与发展《白毛女》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歌剧舞台出现了颇为繁荣的景象,《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优秀作品像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并在当时的音乐戏剧生活中产生深刻而巨大影响。 “文革”十年,中国歌剧元气大伤。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步步深入,中国歌剧经过几年的恢复之后,继而转向了曲折的变革期。其间,多种歌剧观念、风格、流派、技法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变革创新与因循继承相互抵牾。 这个时期,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日益险峻的内外部生存环境,使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歌剧的震荡,同时,也看到中国歌剧的多元风格以及雅俗分流的趋向。 相比之下,2(y--6年代的中国歌剧从创生、定型到成熟,发展脉络清晰,民族风格鲜明,民族品貌稳定、恢弘,况且中国歌剧八十年中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表演艺术 风格特征 创作 主流 《白毛女》 流派 年代 中国民族 确立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创作”认定及其财产权益保护研究——兼评“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案” 被引量:57
5
作者 冯晓青 潘柏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2,共14页
从客观的表现形式观之,人工智能具有“创作”作品的能力属于事实判断。但对于由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二元保护,存在法律价值判断的诸多争议。由“人格-财产”二元体系建构的著作权,决定了著作权法中关于“创作”的... 从客观的表现形式观之,人工智能具有“创作”作品的能力属于事实判断。但对于由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二元保护,存在法律价值判断的诸多争议。由“人格-财产”二元体系建构的著作权,决定了著作权法中关于“创作”的本质要求。明确“创作”的客体独创性和主体创作意图两项认定要件,区分“创作”的自然机理和法律机理,可以判定人工智能的创作机理并非著作权意义上的“创作”。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成果不享有著作权的裁判结论,必须明确相关权益的法律属性与权能范围。在现有产权保护体系内,阐明此类数据财产保护的正当性以及利益分配的法律解释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创作 人工智能生成成果 数据财产权益
下载PDF
翻译标准多,何以断是非 被引量:38
6
作者 彭长江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69,共8页
翻译不是创作而是复制作为复制的翻译中有变也有不变表层局部的变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普遍的深层不变与大部分的表层不变是译者追求的目标翻译标准的任何表述法都要反映这个目标还要没有任何反例按照这两个要求只有一元标准以信为代表才是... 翻译不是创作而是复制作为复制的翻译中有变也有不变表层局部的变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普遍的深层不变与大部分的表层不变是译者追求的目标翻译标准的任何表述法都要反映这个目标还要没有任何反例按照这两个要求只有一元标准以信为代表才是正确的标准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的目的论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忠实性 译者 连贯性 目的论 表层 一元 追求 创作 反映
全文增补中
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 被引量:54
7
作者 许方 许钧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0,共7页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界对于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发表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认为,再忠实的翻译也是对原著的一种改写,凭翻译将诺贝尔奖授予莫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有的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获奖,在很大程度...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界对于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发表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认为,再忠实的翻译也是对原著的一种改写,凭翻译将诺贝尔奖授予莫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有的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获奖,在很大程度是靠了“美化”的译文;也有的认为,翻译是莫言作品产生世界影响的必经之路,原作与翻译之间呈现的是互动的关系。带着相关的疑问,笔者就莫言作品的翻译及其引发的争论请教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协会 莫言 作品 许钧 创作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学界 诺贝尔奖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 被引量:30
8
作者 詹桥玲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83,共9页
中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创生,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期,掀起了三次高潮,创作产生了诸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原野>等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对八十年来的中国歌剧艺术加以概要地梳理和研... 中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创生,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期,掀起了三次高潮,创作产生了诸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原野>等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对八十年来的中国歌剧艺术加以概要地梳理和研究,并着重对三个发展期中所诞生的歌剧代表作品的音乐及声乐演唱风格进行分析,以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提出点滴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江姐》 声乐演唱 音乐 艺术 创作 作品 年代 经历 历史时期
原文传递
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毕飞宇访谈录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均 毕飞宇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47,共5页
关键词 写作 “中国” 访谈录 毕飞宇 道路 《平原》 评论家 创作 世俗
下载PDF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33
10
作者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210,共17页
本文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 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脉络。主要目的是改变既有的二元对立式阐释框架,探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知识分子/革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首先阐述了... 本文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力图重新阐释3 0年代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和创作脉络。主要目的是改变既有的二元对立式阐释框架,探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知识分子/革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首先阐述了早期丁玲小说中个人主义的现代主体困境的呈现方式和自我的二元叙述结构;进而通过对“革命+恋爱”叙述模式的分析,讨论革命在何种意义上成为克服自我困惑的一个拯救性因素,并最终形成了一种自我改造式的叙述定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自我改造 丁玲 个人主义 关系角度 自我发展 思想动力 30年代 重新阐释 二元对立 集体主义 叙述结构 呈现方式 叙述模式 复杂性 现代 创作 小说
下载PDF
《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跃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5,共15页
本文以《独断》及蔡邕创作作为考察的基点,研究秦汉时期主要文体的性质、功用及其演变轨迹,试图把握秦汉时期各种文体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文体学观念至秦汉已经日益明确,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文体也多在秦汉时期定型。
关键词 文体研究 蔡邕 文体学 创作 演变轨迹 汉文 基点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 功用
原文传递
创作,从生命中来 被引量:38
12
作者 池莉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5,共4页
一、创作的原动力 我的创作原动力从哪里来?我想,它的绝大部分从我自己的生命中来,对于一个几乎在童年就选择了文学的人来说,我很高兴自己首先不是从书本和学理那里来认识世界,换句话说,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的、梳理的、逻辑的和理... 一、创作的原动力 我的创作原动力从哪里来?我想,它的绝大部分从我自己的生命中来,对于一个几乎在童年就选择了文学的人来说,我很高兴自己首先不是从书本和学理那里来认识世界,换句话说,不是从人类社会已经规整的、梳理的、逻辑的和理论的地面建筑来认识这个社会,而是从这幢建筑的最底层——地表之下,那最原始最毛糙最真实的生命发端处体会和领教这个社会,这种亲身的体会和领教对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文学 生命 学理 童年 梳理 逻辑 人类社会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被引量:25
13
作者 邹建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这是一组专题论文 ,由六篇论文组成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聂珍钊教授从总体上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起源、方法、内涵、思想基础、适用范围、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克努特教授以易卜生的戏剧为例 ,不仅讨论了... 这是一组专题论文 ,由六篇论文组成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聂珍钊教授从总体上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起源、方法、内涵、思想基础、适用范围、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克努特教授以易卜生的戏剧为例 ,不仅讨论了易卜生戏剧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而且还就文学伦理学发表了自己的重要意见。王宁教授把生态批评同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在一起 ,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批评同其它批评相结合的范例。刘建军教授以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为基础 ,用比较的和多学科的观点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了进一步阐释。乔国强教授的论文在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里 ,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思想与理论基础 ,对作家、作品以及读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了自己的学术见解。邹建军教授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讨论了它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方法论启示。这些论文企图说明 ,在目前中国的文学批评出现伦理道德价值缺位的时候 ,我们的文学批评应该肩负起道德责任 ,以实现文学伦理道德价值的回归 ,而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文学 文论 文学现象 文坛 创作 文化语境 伦理学 具体 西方
下载PDF
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 被引量:34
14
作者 朱新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60,共7页
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 ,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 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 ,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并把那些公认的已证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 ;另一方面 ,她的族裔文化语境以及她的美学观并不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而是突出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之处 :展现黑人的悲剧命运及其“失落”和异化 ;强调读者的参与以及作者和读者的密切关系 ;重视文本的口述性质和黑人音乐的独特作用。这些要素构成了莫里森独有的族裔文化语境和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托尼·莫里森 文化语境 经典文学 历史语境 创作 悲剧命运 美学思想 美学观 人性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 被引量:30
15
作者 胡天虹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0-16,共7页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于20-30年代,并通过肖友梅、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们的创作与探索,使其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内容、题材上的...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于20-30年代,并通过肖友梅、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们的创作与探索,使其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内容、题材上的多形态和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高起点和高水准,并且表现出这一形式在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歌曲 黄自 中国音乐文化 作曲家 创作 时期 题材 期中 年代 探索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 被引量:42
16
作者 杨守森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8-193,共6页
人工智能用于文艺创作,丰富了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开拓了想象空间,已在文艺观念、创作格局等方面,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但本质上属于机器的电脑,尚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发展前景而言,也还看不到电脑能... 人工智能用于文艺创作,丰富了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开拓了想象空间,已在文艺观念、创作格局等方面,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但本质上属于机器的电脑,尚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发展前景而言,也还看不到电脑能够完全代替人脑的任何可能性。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思维等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而在电脑尚难以具备人脑功能的情况下,所谓人工智能性的文艺创作,也还只能是一种奇异的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作 文学艺术
下载PDF
我心目中的小说—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 被引量:35
17
作者 尤凤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2,共9页
尽管批评家并不拥有至高无上的批评尺度 ,但是 ,即使是偏颇的批评也会影响着文学的秩序 ,这种秩序有时是短暂的 ,但它却是一个时期文学的“排行榜”,秩序安排着作家的位置。然而 ,秩序是变动不居的 ,且不说“重写文学史”是在“颠覆”... 尽管批评家并不拥有至高无上的批评尺度 ,但是 ,即使是偏颇的批评也会影响着文学的秩序 ,这种秩序有时是短暂的 ,但它却是一个时期文学的“排行榜”,秩序安排着作家的位置。然而 ,秩序是变动不居的 ,且不说“重写文学史”是在“颠覆”往昔的文学秩序 ,甚至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也会对某种秩序提出质疑。譬如说 ,有了莫言的《红高粱》就不能不重新审视“红色经典”,有了张炜的《古船》就不能不重新打量一批反映“土改”的作品。说到这一期“小说家讲坛”的主讲尤凤伟 ,类似的问题就出现了。应当坦率地说 ,在近二十年的文学秩序中 ,尤凤伟通常是被置于边缘的位置的 ,他的《中国一九五七》的发表 ,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尤凤伟。其实 ,尤凤伟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品格早就出现在《石门夜话》等一系列作品尽管批评家并不拥有至高无上的批评尺度 ,但是 ,即使是偏颇的批评也会影响着文学的秩序 ,这种秩序有时是短暂的 ,但它却是一个时期文学的“排行榜”,秩序安排着作家的位置。然而 ,秩序是变动不居的 ,且不说“重写文学史”是在“颠覆”往昔的文学秩序 ,甚至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也会对某种秩序提出质疑。譬如说 ,有了莫言的《红高粱》就不能不重新审视“红色经典”,有了张炜的《古船》就不能不重新打量一批反映“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讲坛” 学者型作家 个人化 创作 新意 后现代 题目 学养
下载PDF
《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 被引量:28
18
作者 吕洪灵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5,共5页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 ,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自己的房间》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 ,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自己的房间》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奥兰多》,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作品 史感 社会历史 思想
下载PDF
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7
19
作者 张玉红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2-43,共2页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各个教学领域 ,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趋势 ,但是相应的教学课件却十分贫乏 ,尤其是符合局部的面向专业的课件更是难以寻觅。因此 ,教学...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各个教学领域 ,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趋势 ,但是相应的教学课件却十分贫乏 ,尤其是符合局部的面向专业的课件更是难以寻觅。因此 ,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为此本文根据现实情况 ,从各高校的创作现状出发 ,作了简浅分析 ,供广大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多媒体课件 创作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下载PDF
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0
作者 景嫣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2-46,共5页
写作训练一直是小学英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由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且习作质量普遍不高。该文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辅助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写... 写作训练一直是小学英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由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且习作质量普遍不高。该文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支架辅助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准确流利地进行英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英语 写作训练 模仿 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