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周宵 伍新春 +2 位作者 袁晓娇 陈杰灵 陈秋燕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465,共11页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整体水平较低,其中男生水平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水平相对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年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创伤暴露程度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创伤暴露程度不能直接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不能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暴露程度 核心信念挑战 主观害怕程度 侵入性反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下载PDF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安媛媛 臧伟伟 +2 位作者 伍新春 林崇德 周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7-732,共6页
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复原力量表(CD-RISC)以及自编的震后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对汶川地震后异地复学的1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和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成... 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复原力量表(CD-RISC)以及自编的震后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对汶川地震后异地复学的1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和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害怕程度越高,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越高;复原力对主观害怕程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起增强作用;复原力对房屋损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创伤后成长 复原力 创伤暴露程度 调节作用
下载PDF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戴艳 雷鸣 +4 位作者 周宵 姚梅 蒋林洁 陈希 刘瑶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7,共7页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创伤暴露程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复原力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控制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曾旻 周宵 +1 位作者 伍新春 陈杰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控制感在创伤暴露对PTSD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汶川地震1年及1年半后两个时间点49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初级和次级控制信念量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震后1年,主观与客观创伤... 目的:探讨控制感在创伤暴露对PTSD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汶川地震1年及1年半后两个时间点49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初级和次级控制信念量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震后1年,主观与客观创伤暴露程度都显著正向预测PTSD,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都显著负向预测PTSD;初级控制负向调节客观创伤暴露对PTSD的影响,次级控制不起调节作用;而震后1年半,仅客观暴露程度显著正向预测PTSD,控制感对PTSD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次级控制负向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PTSD的影响,初级控制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在不同时间点,在创伤暴露程度对PTSD的影响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暴露程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控制感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伍新春 周宵 +2 位作者 毋梦薇 陈杰灵 赵献梓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5-603,共9页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年半时进行再次测查。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地震半年后的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无论是震后半年还是一年半,主观害怕都可以加剧PTSD、社会支持都可以缓解PTSD;社会支持在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之间不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可以显著地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影响,表现为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后 创伤暴露程度 主观害怕程度 社会支持 PTSD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贺婕 徐莎莎 +2 位作者 祝卓宏 王力 王文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对两个受灾严重程度不同地区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情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灾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对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和重灾区陕西宝鸡地区共1267名... 目的:对两个受灾严重程度不同地区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情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灾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对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和重灾区陕西宝鸡地区共12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四川绵竹的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陕西宝鸡地区,但在PTSD症状严重程度(t=0.181,df=1265,P=0.857)上差异并不显著,只在PTSD症状检出率(χ2=8.766,df=1,P=0.003)上差异显著,绵竹地区的PTSD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宝鸡地区。结论:极重灾区PTSD的检出率更高。性别、年龄、被困、亲友受伤和目睹死亡是PTSD症状的有力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PTSD 创伤暴露程度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创伤暴露程度对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依恋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田雨馨 周宵 伍新春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9-224,共6页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物质滥用。...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的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也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暴露程度 PTSD 父母依恋 同伴依恋 物质滥用
下载PDF
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问题的影响:积极认知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宵 伍新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50,共9页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暴露程度 PTSD 积极认知 睡眠问题
下载PDF
鲁甸震后初中生创伤后成长的状况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慧 戴晓玉 +2 位作者 冯江平 张月 邹欣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268-1273,共6页
目的:了解鲁甸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方法:对灾区7年级和8年级同学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后测于震后210天进行。前测中,将被试的创伤程度划分为(0,1,2,3,4)5种不同程度。后测中,对灾区1249名中学生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 目的:了解鲁甸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方法:对灾区7年级和8年级同学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后测于震后210天进行。前测中,将被试的创伤程度划分为(0,1,2,3,4)5种不同程度。后测中,对灾区1249名中学生采用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女同学与男同学存在创伤后成长的显著差异(t=-2.323,P<0.05),7年级同学和8年级同学的创伤后成长得分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t=-2.704,P<0.01)。性别和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的效果量都很低,对创伤后成长几乎无影响。创伤程度不同的被试创伤后成长不存在显著差异(F=1.489,P>0.05),但创伤程度与创伤后成长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最后,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创伤后成长提出针对性的积极建议。结论:被试在震后取得创伤后成长,其中性别、年级、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成长几乎无影响,但创伤后成长与创伤程度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问卷 中学生 创伤暴露程度 积极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