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被引量:137
1
作者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58-1365,共8页
创伤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 创伤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中国急诊 专家 诊治 有效循环血量 病理生理过程 器官功能受损 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刘建琴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1期1914-1915,共2页
近年来,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病率在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的作用下日益提升,进而相应提升了患者的病死率[1]。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异常的组织血液灌注,极易有代谢紊乱、严重缺氧发生,引发身体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具有较多的并发症、... 近年来,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病率在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的作用下日益提升,进而相应提升了患者的病死率[1]。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异常的组织血液灌注,极易有代谢紊乱、严重缺氧发生,引发身体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具有较多的并发症、较为复杂的病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从而对预后进行有效改善[2]。本研究探讨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下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并发症发生率 抢救成功率 休克患者 严重创伤 急诊护理 交通事业 血液灌注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液体复苏 被引量:53
3
作者 张为 赵晓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急性失血为首要可预防和控制的死亡原因。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急性失血为首要可预防和控制的死亡原因。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的首个急诊专家共识,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实施液体复苏是急诊医师必须考虑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有效循环血容量 病理生理过程 急诊医师 大量失血 灌注不足 功能受损
原文传递
创伤后腹腔高压症/腹腔间隙综合征诊治规范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连阳 周健 +3 位作者 孙士锦 白祥军 李幼生 张茂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烧伤、腹部创伤等在救治过程中常出现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甚至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在ICU中,IAH和ACS的发生率分别...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烧伤、腹部创伤等在救治过程中常出现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甚至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在ICU中,IAH和ACS的发生率分别为35%和5%,ACS死亡率为38%~7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间隙综合征 腹腔高压症 hypertension 创伤 创伤失血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障碍 诊治 腹部创伤
原文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尤建权 于情 +4 位作者 戴佳文 钱飞 汪丁松 刘宇 顾彬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01-1303,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8
6
作者 郑伟华 汪新良 +1 位作者 徐华 赵双彪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第9期533-535,共3页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32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60例,当平均动脉压(MAP)上升至50~60mmHg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液体入量,维持MAP在50mmHg左右〕和积极液体复苏...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32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60例,当平均动脉压(MAP)上升至50~60mmHg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液体入量,维持MAP在50mmHg左右〕和积极液体复苏组(72例,采取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MAP在70mmHg左右),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FR组院前输液量为(232±215)ml,显著低于AFR组〔(830±542)ml,P<0.01〕,LFR组术前输液量为(328±309)ml,显著低于AFR组(1905±1340,P<0.01)。LFR组死亡率为13.3%,显著低于AFR组(27.8%,P<0.05,单侧)。LFR组术前剩余碱(BE)值为(-7.9±5.9)mmol/L,显著低于AFR组(-9.9±5.7,P<0.05),LFR组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68±94)×109,显著高于AFR组〔(233±91)×109,P<0.05〕;LFR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为(12.3±1.7)s,显著低于AFR组〔(14.5±1.9)s,P<0.01〕;LFR组术前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36.5±14.1)s,显著短于AFR组〔(41.8±18.5)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积极液体复苏 限制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8
7
作者 赵双彪 尹刚 +4 位作者 宁晔 郑伟华 蒋崇慧 谢钢 吴美英 《中国医药》 2007年第4期222-223,共2页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前行充分液体复苏90例为对照组,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86例为研究组。记录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前行充分液体复苏90例为对照组,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86例为研究组。记录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患者直至出院或死亡。结果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2例(2.33%);出血控制后24h死亡3例(3.49%);总死亡7例(8.14%)。术后DIC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并发症发生率9.30%。对照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死亡6例(6.67%);出血控制后24h死亡4例(4.44%);总死亡13例(14.44%)。术后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DIC8例、MODS2例、脓毒血症2例,共13例,发生率14.44%。研究组入院到出血未控制前的病死率、出血控制后24h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急救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8
作者 汪新良 谢钢 +2 位作者 郑伟华 宁晔 蒋崇慧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78-880,共3页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积极液体复苏 限制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吴春艳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2期305-306,共2页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的使用量、死亡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的使用量(1503.24±119.36)mL少于对照组(3001.67±157.43)mL,死亡率(5.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均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LA、Hb、PT、aPTT等各项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BLA、PT、aPTT等水平均有降低,Hb水平升高(P<0.05),但是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对其行急救治疗时,可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不但能够减少复苏体液的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救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杜春奇 王岭梅 +3 位作者 董荔 蔺习凤 柴静 刁国宣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443-2444,共2页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由于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传统的液体复苏可及时扩充大量的液体,短时间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使血压尽可能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近年来,...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由于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传统的液体复苏可及时扩充大量的液体,短时间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使血压尽可能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从临床和实验等研究对传统液体复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概念,指机体在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本研究选取140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手术中 创伤失血性休克 应用 外科 严重创伤 血压维持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栾樱译 姚咏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89-1191,共3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临床救治困难,其发病与微循环、氧代谢、炎症、免疫及凝血等有关...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临床救治困难,其发病与微循环、氧代谢、炎症、免疫及凝血等有关,并涉及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病理生理机制 器官功能受损 诊治 有效循环血量 病理生理过程 大量失血 灌注不足
原文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鹏 石墩义 +3 位作者 马伟 王斌 祝茂盛 余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5期614-616,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长寿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组(A组)、限制性液体复...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长寿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治疗组(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常规补液复苏组(C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在50mm Hg左右,同时给予舒芬太尼按照1~5μg/kg静脉2min推注,使得患者疼痛数字评分在3分以下;B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mm Hg左右;C组患者给予充分液体复苏,使得平均动脉压在70mm Hg左右,不予以镇痛处理。观察三组患者入急诊科时液体复苏使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红蛋白(Hb)水平,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乳酸(BLAC)水平;入ICU后各组48h输血总量、伤后12h的C反应蛋白(CRP)及皮质醇浓度。结果 A、B两组与C组入急诊科时比较,A、B组使用的输液量明显较少,PT升高程度较低,Hb下降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C组比较,机体PaO2/FiO2指数更高及BLAC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入ICU后,A组与B、C组比较,48h输血量更少,伤后12h反映机体应激状态的CRP及皮质醇浓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舒芬太尼对于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够减少患者液体复苏量,并减少出血量,减轻创伤应激反应,进而减少创伤所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舒芬太尼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院前急救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效果及对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5期1534-1537,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及对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急诊科收治的148例HTS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常规组和限制性组各74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液体复苏予以抢救治...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及对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急诊科收治的148例HTS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常规组和限制性组各74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液体复苏予以抢救治疗,限制性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抢救效果及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实施复苏治疗后30 min、60 min、120 min各时间点限制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pH测定值显著的高于常规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测定值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实施复苏治疗后120 min限制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值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限制性组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7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05%)发生率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限制性组的抢救成功率89.19%显著的高于常规组的75.68%(P<0.05)。结论 HTS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凝血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常规液体复苏 复苏效果 血气指标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刚 陈婷婷 高长青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38,F005,共4页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30只,随 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动物模型用经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 (40±5)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90 mi...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30只,随 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动物模型用经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 (40±5)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90 min后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复苏后4 h 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BALF-NE)活性、肺叶湿/干重比 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休克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MPO含量、BALF-NE活性以及湿/干重比均较假手 术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乌司他丁治疗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休克组(P均<0.05)。结论 蛋白酶抑 制剂乌司他丁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时能够抑制肺MPO和NE活性,降低肺组织湿/干重比,减轻缺血-再灌注 后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创伤失血性休克 MPO 治疗组 肺损伤 肺组织 保护作用 结论 等量 目的
下载PDF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直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振杰 徐志鹏 +7 位作者 窦贺贺 程峰 李磊 郑传明 姜海 杜召辉 宋琦 纪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6-538,共3页
创伤患者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无法控制的出血仍然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快速评估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状态成为创伤患者关键治疗措施。传统的静态参数如心率、血压测量是判断失血及其复苏效果的常用指标,但因无法评... 创伤患者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无法控制的出血仍然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快速评估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状态成为创伤患者关键治疗措施。传统的静态参数如心率、血压测量是判断失血及其复苏效果的常用指标,但因无法评估血管内容量及心功能变化,往往对休克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反映不够准确。急诊科常用侵入性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来评估血管内容量变化,然而它不能鉴别心衰还是输液过多引起的CVP升高,而且还可能会导致如心律失常、血气胸、感染、血栓形成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床边超声作为非侵入性方法监测血液动力学,可以成为上述方法的良好替代品。本研究旨在寻找超声测量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直径与CVP之间的关系,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血管内容量提供一种无创检测方法,并评估复苏后血管内容量变化来指导后期补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下腔静脉直径 超声监测 液体复苏 中心静脉导管 创伤患者 血压测量 非侵入性
原文传递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比较 被引量:29
16
作者 吴泽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573-576,共4页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16例,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输液总量,分别于液... 目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16例,根据液体复苏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输液总量,分别于液体复苏治疗前及液体复苏2 h后检测2组患者氧输送(DO_2)、氧消耗(VO_2)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碱剩余(BE),血乳酸(BLA)、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b)水平;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输液总量分别为(896.1±111.1)、(1 522.2±382.4)m L,观察组患者术前输液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t=11.974,P<0.05)。液体复苏前2组患者PT、APTT及BE、PLT、Hb、B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液体复苏前比较,2组患者液体复苏2 h后PT、APTT显著缩短,BLA水平显著降低,PLT、Hb、BE水平显著升高(P<0.05)。液体复苏2 h后,观察组患者PT、APTT显著短于对照组,BL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Hb、B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液体复苏前2组患者DO_2、VO_2及Sv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液体复苏2 h后DO_2、VO_2、SvO_2显著高于液体复苏前(P<0.05);液体复苏2 h后,观察组患者DO_2、VO_2、Sv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5.52%(9/58)、10.34%(6/58)、17.24%(10/58),对照组患者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1.03%(18/58)、24.14%(14/58)、34.48%(20/58);观察组患者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67、4.496、3.910,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氧代谢,降低患者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充分液体复苏 氧代谢
下载PDF
外伤性肠破裂11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卢文新 陈鸿昌 汪学清 《腹部外科》 2006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116例外伤性肠破裂病因、伤情、诊治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切口感染12例,切口裂开2例,肠粘连及肠梗阻5例。治愈111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合并伤伴创伤...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116例外伤性肠破裂病因、伤情、诊治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切口感染12例,切口裂开2例,肠粘连及肠梗阻5例。治愈111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合并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冲洗腹腔和合理的引流,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等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肠疾病 引流 外伤性肠破裂 诊治分析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创伤失血性休克 死亡原因 手术方式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浩 张胜利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苏前血清乳...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苏前血清乳酸、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血清乳酸、HCT、Hb、BE、PT和APT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MAP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7.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徐冰 赵剡 夏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06-208,211,共4页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延长(P<0.05);研究组PT和TT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INR和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B、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IR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 被引量:27
20
作者 刘国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3-475,共3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死率极高,30%~40%的患者因失血过多死亡,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当然有少部分患者死亡是不恰当的治疗措施所致,约占10%~20%口],及时、快速控制出血及有效的适宜的液体复...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外科常见的病症,病死率极高,30%~40%的患者因失血过多死亡,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当然有少部分患者死亡是不恰当的治疗措施所致,约占10%~20%口],及时、快速控制出血及有效的适宜的液体复苏,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但对于创伤出血被控制前、后的液体复苏存在不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创伤患者 控制出血 急诊外科 失血过多 可预防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