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罪认罚案件从宽处理的实体法依据——兼议刑事诉讼法修正与刑事实体规范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京平 《人民检察》 2018年第17期29-35,共7页
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后,认罪认罚案件的实体从宽,将延续刑事政策参与刑法适用的操作模式。在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实体法与稳妥修正的程序法,是平衡刑事司法公正与效率关系的基础。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个实体与程序... 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后,认罪认罚案件的实体从宽,将延续刑事政策参与刑法适用的操作模式。在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实体法与稳妥修正的程序法,是平衡刑事司法公正与效率关系的基础。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个实体与程序兼容的制度,过度依赖程序性规范,新的制度资源供给过度向程序规范倾斜,忽略实体依据必要的完善、细化,会在实际办案中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现行刑法的既有规定可以满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需求,但也确实存在对既有规范做适当调整的必要。在刑事诉讼法先行修改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实体性规范适用的经验,为未来刑法可能的修改创造条件,是实现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基本协调的妥当修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实体依据 从宽处理 刑事诉讼法修正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反思与路径完善——基于北京试点的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小军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77-87,共11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期限将于2018年11月届满,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吸收了前期改革成果,明确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基本原则,完善具体程序规定,增加速裁程序,加强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通过对北京试...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期限将于2018年11月届满,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吸收了前期改革成果,明确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基本原则,完善具体程序规定,增加速裁程序,加强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通过对北京试点的观察发现:认罪认罚试点存在重罪案件适用率偏低、值班律师作用发挥有限、控辩量刑协商流于形式、认罪认罚的证据价值重视不够、制度配套衔接有待完善等问题。未来改革应着眼于:扩大案件的适用范围,重点是中院一审的重罪案件;拓展值班律师的职能,实现由"见证人"向"准辩护人"转变;确立新的审理对象,注重审查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凸显认罪认罚的证据价值,科学确定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 ;加强制度配套衔接,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认罪认罚从宽 值班律师 量刑协商
原文传递
电子数据收集应当被纳入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
3
作者 陈永生 张睿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8,共13页
《刑事诉讼法》修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是电子数据收集纳入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尚未获得足够重视,这与电子数据收集在刑事诉讼中日益重要的客观趋势不相符合。将电子数据收集纳入《刑事诉讼法》的必要性基于以下三个事实:一是电... 《刑事诉讼法》修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是电子数据收集纳入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尚未获得足够重视,这与电子数据收集在刑事诉讼中日益重要的客观趋势不相符合。将电子数据收集纳入《刑事诉讼法》的必要性基于以下三个事实:一是电子数据收集在侦查实践中越来越被依赖;二是将电子数据收集手段纳入《刑事诉讼法》进行规制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三是我国当前相关立法存在严重不足。当前理论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为将电子数据收集纳入《刑事诉讼法》奠定了可行性基础。理论界对电子数据证据属性、电子数据取证程序构建及个人信息保护等议题已做出大量贡献,为电子数据收集的法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我国在电子数据收集立法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真实性审查规则已日趋完善。因此,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纳入电子数据收集的内容,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对于平衡追诉犯罪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促进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电子数据 刑事侦查 规则构建
下载PDF
理念嬗变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丹红 《理论视野》 CSSCI 2010年第8期40-42,共3页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只是迈出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程序正义理念、恢复性司法观念和证据裁判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刑事诉讼制度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并积蓄了进一步改革的动能。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只是迈出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程序正义理念、恢复性司法观念和证据裁判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刑事诉讼制度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并积蓄了进一步改革的动能。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将朝着公正、民主、文明的方向继续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正义 恢复性司 证据裁判主义 刑事诉讼法修正
下载PDF
评析与前瞻:刑诉法修正案对程序抗诉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1
5
作者 宋燕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8-102,共5页
我国的程序抗诉立法在刑事诉讼法中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特点,在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又具直接列举的特点。修正后的刑诉法仍未就程序抗诉作出独立的规定,但其关于当事人申诉的条款中增加了程序事由,将对程序抗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这种... 我国的程序抗诉立法在刑事诉讼法中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特点,在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又具直接列举的特点。修正后的刑诉法仍未就程序抗诉作出独立的规定,但其关于当事人申诉的条款中增加了程序事由,将对程序抗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下一轮司法改革和未来的刑诉法应当逐步改变由当事人申诉和从法院裁判方式倒推程序抗诉条件和理由的立法现状,而在法律上对程序抗诉作出直接而独立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刑事抗诉 程序抗诉
下载PDF
公安刑事执法研究——以刑诉法修正为视角
6
作者 闫永黎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39-44,共6页
刑事诉讼法修正对于公安刑事执法的整体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出体现了人权保障的理念。完善侦查程序,是侦查权的正当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侦查监督、非法证据排除、大力维护诉讼权利,是侦查权的制约机制;刑事执法要体现人性关怀、要促使... 刑事诉讼法修正对于公安刑事执法的整体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出体现了人权保障的理念。完善侦查程序,是侦查权的正当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侦查监督、非法证据排除、大力维护诉讼权利,是侦查权的制约机制;刑事执法要体现人性关怀、要促使各方诉讼权益均衡、要逐步推进侦查权的合理扩张,是创意警务在人权保障中的新发展。总之,公安机关应当转变刑事执法观念,做好刑事诉讼法实施的应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刑事 侦查权 人权保障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程序解释和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2
7
作者 万毅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104,共15页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总结吸收了前期试点工作的经验,正式增设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并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然而,由于前期试点时间以及立法准备周期过短,关于认罪认...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总结吸收了前期试点工作的经验,正式增设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并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然而,由于前期试点时间以及立法准备周期过短,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立法设计层面的诸多技术问题未及充分反映和反馈,使得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通过后,实务部门在解释、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普遍产生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包括: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性质及其适用范围;控、辩双方在签署具结书后还能否撤回;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合法性瑕疵是否影响其效力;认罪认罚案件法院如何开庭审理;发生《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情形,程序上如何处理;一审判决作出后被告人上诉,程序上如何处理;认罪认罚具结书是否可以在本案或他案中作为证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认罪认罚从宽 认罪认罚具结书 被告人上诉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新成就和新期待 被引量:51
8
作者 陈光中 肖沛权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4,共12页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于近日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修正草案着力解决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适应了反腐败的新需求,体现了司法改革的新成就,是刑事诉讼制度的新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修正草案作若干问题评论:将部分职务...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于近日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修正草案着力解决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适应了反腐败的新需求,体现了司法改革的新成就,是刑事诉讼制度的新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修正草案作若干问题评论:将部分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回归检察机关;建议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刑事缺席审判作技术性修改;建议明确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认罪认罚案件实行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并明确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 监察刑事诉讼法的衔接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认罪认罚从宽辩护 律援助的扩大
原文传递
“侦查”定义的修改与监察调查权 被引量:50
9
作者 程雷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137,共13页
2018年5月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对"侦查"定义的修改不仅未能澄清调查与侦查的区别,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两个概念的模糊之处。"调查"一词在刑事诉讼法与行政法领域的使用方式原本就存在割裂现象,监察法的出台更为... 2018年5月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对"侦查"定义的修改不仅未能澄清调查与侦查的区别,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两个概念的模糊之处。"调查"一词在刑事诉讼法与行政法领域的使用方式原本就存在割裂现象,监察法的出台更为凸显了这一问题,这对立法体系的一致性带来不利影响。调查权的本质是取证,根据监察法的规定,其主要有六大特征。从国际公约的角度审视监察法有助于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和留置规范化的难题,得出的结论有二:首先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加以适用,其次留置这一剥夺自由的调查措施应当进一步提升程序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 监察 侦查 调查
原文传递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46
10
作者 万毅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6,共12页
2012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理论上仍然要警惕公、检、法机关对刑事辩护制度的若干新规进行"曲意释法",所谓"曲意释法",即公、检、法机关利用其解释和适用刑... 2012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理论上仍然要警惕公、检、法机关对刑事辩护制度的若干新规进行"曲意释法",所谓"曲意释法",即公、检、法机关利用其解释和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话语权",故意违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意曲解刑事诉讼法的条文内涵,对刑事诉讼法作出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辩方的解释,以扩张自身权力并压缩辩护权行使的空间、抑制辩护权的行使。为此,应当对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阅卷权、辩护人的举证责任、辩护律师的惩戒权等争议问题上作出妥当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刑事辩护 解释 曲意释
原文传递
监视居住制度评析——以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角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钟 刘浪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8,共6页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充分注意到了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对监视居住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修正案草案》的立法初衷是将监视居住确立为一种减少羁押...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充分注意到了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对监视居住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修正案草案》的立法初衷是将监视居住确立为一种减少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但具体的条文设计却使监视居住制度产生了内部的分裂。在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住所执行的监视居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显然已成为一种羁押性的强制措施。因此,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对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需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与控制。具体的审查、控制方法可以参照对逮捕的审查、控制方法,同时也需要确立对其进行定期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另外还需确立错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国家赔偿制度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监视居住 完善
原文传递
解读“技术侦查”与“乔装侦查”——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中心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39
12
作者 万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193,共14页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后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后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即仅笼统规定侦查机关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有权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而并未明确列举可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种类和手段。与此相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这一章节下同时授权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此即"乔装侦查措施"。问题在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乔装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同样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除列举性地规定了作为乔装侦查方式之一的"控制下交付"之外,并未在立法上明文列举乔装侦查措施的具体类型和方式,其结果是造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措施"、"乔装侦查措施"等基础概念含义不清、相关法条内容模糊,减损了法条的可操作性,威胁到司法的确定性,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终极目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在即,上述基础概念的界定问题不解决,司法实务中将无法正确操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与"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相关的程序与制度。因此,应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对"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这两个基础性概念进行规范解释,勘定"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的合理内涵与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技术侦查措施 乔装侦查措施 控制下交付
下载PDF
论诱惑侦查的合法化及其底限——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1条释评 被引量:32
13
作者 万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6-158,共3页
对于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究竟是否属于对诱惑侦查的法律授权,学界存有争议。从程序法理、侦查实务和法条解释的角度讲,该条款所谓"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一语应当解释为仅仅是禁止"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而未禁... 对于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究竟是否属于对诱惑侦查的法律授权,学界存有争议。从程序法理、侦查实务和法条解释的角度讲,该条款所谓"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一语应当解释为仅仅是禁止"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而未禁止"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在判断和认定是否构成"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时,关键应当是看犯罪行为是否系国家主导、支配的结果,国家(侦查机关)可以介入、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但却不能主导、支配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诱惑侦查的法律后果来看,根据《修正案》第151条的规定,采取"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所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而采取"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所收集的材料应当排除。在实体法上,对于被采取诱惑侦查的被告人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从轻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诱惑侦查 “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 “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
下载PDF
新刑诉法视域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郑丽萍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7,共11页
刑事和解制度化是刑事和解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刑事和解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适用后果、适用阶段以及和解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作了直接或间接的规定,但是其中有些规定并不尽科学和完... 刑事和解制度化是刑事和解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刑事和解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适用后果、适用阶段以及和解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作了直接或间接的规定,但是其中有些规定并不尽科学和完善。因此,应在现有基础上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刑事和解制度予以进一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刑事和解 理念 制度 完善
原文传递
建立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被引量:30
15
作者 邓思清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为了适应国内犯罪情况的新变化和国际轻微犯罪处理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个案公正,我国应当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方案存在案件适用范围较窄... 为了适应国内犯罪情况的新变化和国际轻微犯罪处理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个案公正,我国应当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方案存在案件适用范围较窄、缺乏附加条件、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法律效力规定矛盾等缺陷。借鉴我国各地检察机关在改革探索中所取得的经验,应当完善《修正案(草案)》的有关内容,以建立符合我国司法实践需要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原文传递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与发展——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评介 被引量:25
16
作者 樊崇义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2011年8月通过初审并公布于众、征询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对证据概念与种类所做的变化、对证明标准的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等内容充分表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2011年8月通过初审并公布于众、征询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对证据概念与种类所做的变化、对证明标准的进一步明确与完善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等内容充分表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修正案还对辩护制度、刑事强制措施以及侦查程序等方面的刑事诉讼制度做了改革与完善。诚然,修正案中有些刑事制度的改革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修正案中所做的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进步 发展 证据 辩护 侦查
原文传递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新清 姬艳涛 《证据科学》 CSSCI 2012年第4期408-413,共6页
随着技术侦查手段的广泛应用,技侦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使用问题受到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为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规范技侦证据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技侦证据的法律效力以及技侦... 随着技术侦查手段的广泛应用,技侦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使用问题受到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为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规范技侦证据在诉讼中的具体应用,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技侦证据的法律效力以及技侦证据使用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程序。本文就该规定的相关修改背景、具体内涵进行了评析和论述,并就其未来具体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侦查 技侦证据 证据采信 刑事诉讼法修正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被追诉人财产权的保护 被引量:21
18
作者 左卫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强化对被追诉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是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的应然内容。当下的刑诉法修正案虽然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层面对此展开初步调整,但其价值取向的明确度及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度尚显不足。未来刑事诉讼法修改应综合... 强化对被追诉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是当代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的应然内容。当下的刑诉法修正案虽然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层面对此展开初步调整,但其价值取向的明确度及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度尚显不足。未来刑事诉讼法修改应综合考量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域外法治发达国家司法经验,进一步观照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建构更契合人权保障要求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财产权 被追诉人
下载PDF
再审程序的理解与适用——兼评《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修改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卫东 杜磊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8,共10页
刑事再审程序,是一种非常救济程序,应当注重再审纠错与程序安定性价值之间的衡平。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用修改两条、新增两条的方式对刑事再审程序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有其进步意义。但对于申诉改造、再审事由的设置、再审的启动... 刑事再审程序,是一种非常救济程序,应当注重再审纠错与程序安定性价值之间的衡平。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用修改两条、新增两条的方式对刑事再审程序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有其进步意义。但对于申诉改造、再审事由的设置、再审的启动主体以及再审审理程序的构建等核心问题并没有涉及。因而,此次《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修改只能称得上是程序"微调"。从司法适用的角度来讲,新《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尚有进一步完善、细化的必要。对此,结合中国的司法实际,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完善,以统一指导司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年《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修正 再审程序
原文传递
如何打造具有法理合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审思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被引量:19
20
作者 左卫民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60,共8页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时回应了我国当下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法理合理性角度审视,修正案的一些内容存在不足,主要是修法内容欠缺必要的法理合理性。这源于实用主义立法取向下过度...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时回应了我国当下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法理合理性角度审视,修正案的一些内容存在不足,主要是修法内容欠缺必要的法理合理性。这源于实用主义立法取向下过度注重修法目的合理性。未来刑事诉讼立法应当认真对待法理合理性,既要全面考虑法律体系的法理合理性问题,又要统筹考虑刑事诉讼法内部的法理合理性问题,还应通过科学的立法技术将法理合理性融贯于相关法律规定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 理合理性 目的合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