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2篇文章
< 1 2 2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 被引量:429
1
作者 陈瑞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58,共29页
司法是与裁判有关的国家活动 ,司法权也就是裁判权 ;司法权存在的目的 ,一方面是给那些受到损害的个人权利提供一种最终的、权威的救济 ,另一方面也对那些颇具侵犯性和扩张性的国家权力实施一种中立的审查和控制。相对于行政权而言 ,司... 司法是与裁判有关的国家活动 ,司法权也就是裁判权 ;司法权存在的目的 ,一方面是给那些受到损害的个人权利提供一种最终的、权威的救济 ,另一方面也对那些颇具侵犯性和扩张性的国家权力实施一种中立的审查和控制。相对于行政权而言 ,司法权在程序上具有其特性及独立性 ;在组织方面则体现为裁判者的职业化、社会公众的参与、合议制以及上下级司法机构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裁判权 刑事司法 警察权 检察权 特征
原文传递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被引量:137
2
作者 陈兴良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47,共38页
罪刑法定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我国刑法学界对此存在争议。本文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回答了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这一重大问题。全文共分五部分,约5万多字。第一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价值蕴涵,作者认为罪刑法定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取向... 罪刑法定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我国刑法学界对此存在争议。本文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回答了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这一重大问题。全文共分五部分,约5万多字。第一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价值蕴涵,作者认为罪刑法定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取向的,体现的是刑法对人权的有力保障。第二部分是罪刑法定的制度构造,作者认为从法的制度构造上来说,应以罪刑法定的严格规则限制司法的自由裁量,同时又在罪刑法定的界域之内予以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第三部分是罪刑法定的立法机理,作者认为刑法典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法律载体,因而对刑法典的立法机理作了有价值的探讨。第四部分是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作者认为刑事司法是罪刑法定主义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因而对如何塑造刑事司法的品格作了有意义的论述。第五部分是罪刑法定的中国命运,作者认为随着我国法制的发展,罪刑法定主义也必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法定主义 自由裁量权 刑法典 刑事类推 法官 个人自由 罪刑法定原则 刑事古典学派 刑事司法 法律文化
原文传递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 被引量:103
3
作者 胡铭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106,206,共22页
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 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心的内在要素,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誉度以及互动性的量化评估,比较公众与基层司法官的认识差异,反映出理性选择的背后是违反司法规律导致的司法公信力不彰。当前的司法改革,需要努力弥合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坚守法治理念和尊重司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形塑公众与刑事司法的良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刑事司法 司法公信力 理性选择 司法规律
原文传递
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包容性规制 被引量:102
4
作者 李训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62,205,共22页
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暴露出数据垄断、算法黑箱以及应用场景设置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背后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正当性隐忧和伦理性风险的科学解决与化解,要求超越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引入技术赋权理念和技术正... 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暴露出数据垄断、算法黑箱以及应用场景设置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背后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正当性隐忧和伦理性风险的科学解决与化解,要求超越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引入技术赋权理念和技术正当程序,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进行包容性规制,以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刑事司法保障人权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权理念,可以为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供理念层面的宏观指引;在传统正当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正当程序,可以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过程规制,以促进司法数据的公开,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并推动刑事司法人工智能问责机制的建立。数据驱动下的司法人工智能应用对司法结构和司法治理模式形成冲击,并对司法运行产生重塑效应,逐渐形成人机协同的司法治理新模式。未来应当秉持以人为本、技术赋权理念,重塑人机关系新格局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遵循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构建人机协同司法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人工智能 技术赋权 技术正当程序 规制
原文传递
建立刑事一体化思想 被引量:90
5
作者 储槐植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共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1980年元旦开始生效时就面对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的较高犯罪率,1981年至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接连通过三个严惩犯罪分子的"决定",刑事司法采取了从重政策。九年来,犯罪率呈"V"形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1980年元旦开始生效时就面对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的较高犯罪率,1981年至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接连通过三个严惩犯罪分子的"决定",刑事司法采取了从重政策。九年来,犯罪率呈"V"形轨迹。刑事案件立案数1984年下降为514,369起,明显低于前三年,但1985年又开始反弹,出现上升趋势:1985年为542,005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一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犯罪规律 犯罪率 刑事政策 刑罚量 我国刑法 刑事司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更新观念
原文传递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程序机制研究 被引量:83
6
作者 周佑勇 刘艳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法律实践的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着眼于两者相衔接的程序机制,建立和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受理与处理机制,证据收集与转换制度以及相配套的信息交流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和...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法律实践的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着眼于两者相衔接的程序机制,建立和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受理与处理机制,证据收集与转换制度以及相配套的信息交流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和提前介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法律程序 衔接机制
下载PDF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中国刑事司法 被引量:71
7
作者 赵秉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刑事司法秉承保障人权、和谐司法的理念,遵循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正当程序原则,正确运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项制度,妥善进行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之尝试,大力改进刑事司法工... 中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刑事司法秉承保障人权、和谐司法的理念,遵循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正当程序原则,正确运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项制度,妥善进行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之尝试,大力改进刑事司法工作机制。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司法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刑事司法 理念 原则 工作机制
下载PDF
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 被引量:67
8
作者 熊秋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2-39,共18页
公正审判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确立已逾 40年 ,它以英美法中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在刑事司法中 ,公正审判权用来保护受刑事指控者免遭不合法、不公正的定罪。国际人权公约从司法组织和司法程序两个方面规定了公正审判... 公正审判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确立已逾 40年 ,它以英美法中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为直接的理论依据。在刑事司法中 ,公正审判权用来保护受刑事指控者免遭不合法、不公正的定罪。国际人权公约从司法组织和司法程序两个方面规定了公正审判的保障措施。作为对多元法律文化的规制 ,公正审判的国际标准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在我国 ,有必要明确树立保障公正审判权的观念 ,并在有限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审判 刑事司法 英美法 国际人权公约 正当程序 国际人权法 司法组织 国际标准 最大 规制
原文传递
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负面清单 被引量:79
9
作者 黄京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5-94,共10页
人工智能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应用,必须有明确的禁区。以政策性调控措施明确禁区范围,是相对妥当的做法。受刑事司法规律的制约,案例规则及其调整,以及包含政策指引、改革试验和地方规范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是刑事司法智能系统的核心禁区。... 人工智能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应用,必须有明确的禁区。以政策性调控措施明确禁区范围,是相对妥当的做法。受刑事司法规律的制约,案例规则及其调整,以及包含政策指引、改革试验和地方规范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是刑事司法智能系统的核心禁区。智能型标准化,是案件质量分散保障机制的重要手段,但涉及刑事实体法的适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须满足相对性、可靠性、适度性、独立性和可控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人工智能 司法判断 规则 数据
原文传递
论坦白从宽 被引量:64
10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5-52,共8页
论坦白从宽龙宗智新刑法就量刑问题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除犯罪事实情况外,被告人犯罪后的情况... 论坦白从宽龙宗智新刑法就量刑问题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除犯罪事实情况外,被告人犯罪后的情况亦被视为量刑情节,如投案自首、检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嫌疑人 刑事司法 被告人 司法实践 辩诉交易 沉默权制度 司法机关 罪刑相适应 犯罪事实 抗拒从严
原文传递
自动化决策、刑事司法与算法规制--由卢米斯案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79
11
作者 江溯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8,共13页
卢米斯案引发了算法规制问题的广泛讨论。多数学者认为,该案判决低估了算法的准确性、歧视性和透明度风险,高估了法官识别算法风险的能力。为了应对普遍的算法风险,GDPR引入了算法可解释性规则,但在解释论构造、正当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卢米斯案引发了算法规制问题的广泛讨论。多数学者认为,该案判决低估了算法的准确性、歧视性和透明度风险,高估了法官识别算法风险的能力。为了应对普遍的算法风险,GDPR引入了算法可解释性规则,但在解释论构造、正当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争议。尽管学界对算法规制的具体进路看法不一,但在算法透明原则方面达成了共识。我国应当采取立法、司法与行业自律并行的算法规制策略。立法者应当制定场景化的算法透明和责任规则。在司法领域,要明确算法决策仅具有辅助性地位,不能替代人类法官进行判案,并设计出更为精细的算法透明制度。此外,还应当鼓励行业内部协商制定伦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决策 算法规制 正当程序 刑事司法 算法透明 算法正义
下载PDF
贪污贿赂罪的司法与立法发展方向 被引量:77
12
作者 张明楷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0,共18页
《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大幅度提高了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等罪的数额标准,但其理由并不充分,而且必然导致贪污、职务侵占罪与盗窃、诈骗罪之间的不协调。当下,需要思考贪污贿赂罪的司法与立法发展方向。... 《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大幅度提高了贪污、受贿、职务侵占等罪的数额标准,但其理由并不充分,而且必然导致贪污、职务侵占罪与盗窃、诈骗罪之间的不协调。当下,需要思考贪污贿赂罪的司法与立法发展方向。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公共财物,没有达到贪污罪的数额较大标准,但达到盗窃、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标准的案件,应当以盗窃、诈骗罪论处。为了使职务侵占罪、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保持协调关系,应当将窃取、骗取行为排除在职务侵占罪之外(刑法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对刑法第382条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窃取、骗取行为,应当进行限制解释。刑法修正案(九)虽然对贪污、受贿罪规定了相同的法定刑,而且使情节与数额并重,但由于二者的罪质不同,在刑事司法上应当对贪污罪重视数额,对受贿罪重视情节。从立法论上来说,将来应当将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合并成一个职务(业务)侵占罪,将其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中;应当根据法益侵害程度设计不同的受贿罪类型,将其置于渎职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贿赂罪 刑事司法 刑事立法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协商 被引量:54
13
作者 约阿希姆.赫尔曼 王世洲 《环球法律评论》 2001年第4期411-422,共12页
By introducing a very controversial issue in sci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s in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way,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al style and the spirit of brazing new trails in law commu... By introducing a very controversial issue in sci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s in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way,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al style and the spirit of brazing new trails in law community in Germany. Being a form of winding up a case in criminal procedures, consultation is described as achieving an agre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r even a deal. It may occur in pre-judicial proceedings, proceedings of criminal orders and trial proceedings. At present, consult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ases dealing with economic crime, narcotics, environmental crime and tax crime, including large scale and grave crimes, or even in proceedings involving violence crime and intentional homicide. In academic community in Germany, what is unanimously agreed upon is that consultation violates the constitu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But lawyers, judges and prosecutors almost all support activities of consultation. They hope to incorporate consultation into existing system of proceedings through an appropriate and harmonious way.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Germany holds that consultation will not violate the constitution if defendants’ rights prescribed by law are not infringed upon. However, it is not allowed to "conduct consultation in the form of judgement". The Supreme Court at German federal level used to maintain that there did not exist a procedure where result of a trial may reached through consultation. Now the court holds that "it is not impermissible generally" to reach an understanding in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edings. Special focus has been given to consultation involving withdrawal of a suit on the condition of payment, consultation in proceedings of criminal orders and consultation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plea of guil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 defendant may participate constructively in determina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through consultation. This change of role has already led to new changes in objective and use of criminal litigation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程序 刑事程序 刑事司法 结案方式 程序性 法律条文 协商 衡量 德国 发展
原文传递
公民参与司法:理论、实践及改革——以刑事司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5
14
作者 陈卫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5,共23页
当前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依靠群众"原则,"公民参与司法"这一表述更能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公民参与司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外部性、参与客体的公共性以及参与程度的... 当前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依靠群众"原则,"公民参与司法"这一表述更能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公民参与司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外部性、参与客体的公共性以及参与程度的实质性等特点,并呈现出社会参与、专家参与、由参与审判到参与整个诉讼活动的发展趋势。其功能则体现为协助司法、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公民参与司法对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司法公信力以及司法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推进公民参与司法应当注重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我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安排对公民参与司法重视不足,未来应当以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为基点,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领域全面推进公民参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司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公民参与司法 “依靠群众”原则 刑事司法
原文传递
论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构 被引量:55
15
作者 孙万怀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60,共18页
司法审判中对于民意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了司法政策的层面,并且在实践中逐步被推广,进而成为一项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从逻辑角度来说,在司法领域中往往是一种涉案民意或者说涉诉民意,其形成的出发点往往是自我情感,是民众"义务警员&q... 司法审判中对于民意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了司法政策的层面,并且在实践中逐步被推广,进而成为一项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从逻辑角度来说,在司法领域中往往是一种涉案民意或者说涉诉民意,其形成的出发点往往是自我情感,是民众"义务警员"倾向所折射出的对刑罚的高度关注。刑事司法的不可妥协性决定了民意在其中没有作用的空间,刑事案件的专业化特征则决定了民意的虚妄,在刑罚权不能让渡给被害人的情形下,让渡给民意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允许刑事司法向民意妥协,看起来似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实际上是以牺牲整个法律正义为代价,是以牺牲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代价,其最终的结果是法律可以被任意解释。在民意一元化和法官缺少能动性的情形之下,权力或缺少克制,或以民意为外衣,司法常常表现为对一元化民意的屈从。敢于和民意对抗有时是最为可贵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民意 刑事司法 权力
原文传递
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基于国际标准的分析 被引量:40
16
作者 陈卫东 郝银钟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8-83,共6页
人类社会从蒙昧、专制到逐步走向文明、民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刑事被告人从诉讼客体逐渐具有诉讼主体性的演讲过程。如果说被告人诉讼权利的确立和不断丰富发展,标志着刑事司法进入了一种文明状态,那么作为最低限度地保障... 人类社会从蒙昧、专制到逐步走向文明、民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刑事被告人从诉讼客体逐渐具有诉讼主体性的演讲过程。如果说被告人诉讼权利的确立和不断丰富发展,标志着刑事司法进入了一种文明状态,那么作为最低限度地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和推广,则深刻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刑事司法领域中人权保障的特别关注和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跨文化的基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体现了现代刑事诉讼规律的客观要求,为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标准。本文拟从刑事司法的国际标准这一角度,对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及其程序救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依此能够对促进中国目前刑事司法现代化的进程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诉讼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程序救济 中国刑事诉讼法 诉讼权利 刑事司法 人权保障 法律援助 刑事诉讼制度 辩护权
原文传递
死刑的德性 被引量:46
17
作者 邱兴隆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4,共4页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废除死刑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废除 威慑 刑事司法 刑罚理念 正当性 适用 刑事立法 道德 主义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的利弊之争 被引量:29
18
作者 邵军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5,共3页
恢复性司法包括被害人-犯罪人调解、和解和会商等模式。当前,恢复性司法面临着一系列的批评,但是它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的改进,标志着从国家司法向社区司法的转变,对其程序价值和实践效果应当辩证地看待。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利弊 刑事司法 实践效果 程序价值 犯罪人 被害人 调解 和解 批评 国家
原文传递
犯罪既遂标准新论——以刑法目的为视角的剖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冯亚东 胡东飞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7-41,共5页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既遂标准的三种代表性学说———“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犯罪目的实现说”和“犯罪结果发生说”,均存在就事论事的倾向,未能从刑法目的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并论证标准问题。犯罪的本质为侵犯合法权益,刑法的目...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既遂标准的三种代表性学说———“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犯罪目的实现说”和“犯罪结果发生说”,均存在就事论事的倾向,未能从刑法目的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并论证标准问题。犯罪的本质为侵犯合法权益,刑法的目的则是保护合法权益。因此,犯罪既遂理应以“犯罪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造成实害”为根本标准。唯此,才能有效地维护既有刑法理论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同时也给刑事司法提供一种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辨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目的 犯罪既遂 合法权益 犯罪结果 根本标准 刑事司法 犯罪目的 中国 才能 思路
原文传递
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体系化 被引量:48
20
作者 陈如超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107,共19页
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专家参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制度功能变得开放而多元。专家制度功能的多元化,根源于刑事司法的三重逻辑:弥合法律人与专家之间知识鸿沟的“认知逻辑”;落实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权... 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专家参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制度功能变得开放而多元。专家制度功能的多元化,根源于刑事司法的三重逻辑:弥合法律人与专家之间知识鸿沟的“认知逻辑”;落实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权力逻辑”;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实现控辩平等的“权利逻辑”。从结构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当前,刑事专家制度存在明显的体系化缺陷,主要表现为专家制度过度权力化、专家制度功能尚未结构化、专家制度不够规范化。改进刑事专家制度,应当采取体系化路径:首先,将多元专家参与模式调整为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二元专家模式;其次,彰显专家制度的“权利逻辑”,矫正过度权力化倾向;最后,构建系统化的专家制度,为专家服务刑事司法创造制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司法 专家制度 有专门知识的人 鉴定人 专家辅助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