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冻胀压力及对岩体造成的劣化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1 位作者 康永水 刘建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0-1542,共13页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水分迁移作用下冻胀力随裂隙饱和度g和岩石弹性模量sE增加而迅速增大,当sE>10 GPa且g>94%时产生的冻胀力超过15 MPa,足以驱动任何岩体冻胀开裂,不同岩石裂隙冻胀开裂存在一个对应的临界饱和度ming;考虑岩石的透水性,渗透率低于5×10^(-14) cm^2的低渗透性岩石中裂隙水冻结会产生较大的冻胀水压力,容易引起裂隙冻胀扩展;而在渗透率大于10^(-12) cm^2的高渗透性岩石中,饱和裂隙水冻结难以形成有害的冻胀水压,裂隙冻胀开裂主要是冻结后期在冰-岩界面间的微观未冻水膜中产生的分离压力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冻胀 水分迁移 分离压 劣化机制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低矿化度水驱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崔传智 韦自健 +4 位作者 吴忠维 杨勇 黄迎松 吕广忠 曹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e方程和相互作用势能理论,计算不同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下的稳定水膜厚度和岩石润湿角。结果表明:水驱离子价型是影响岩石润湿性的主控因素,少量二价阳离子即可产生极负的分离压力,形成厚度为0.375 nm的较薄水膜,水相润湿角维持在约20°;采用一价阳离子水驱时,随着矿化度的降低,分离压力逐渐增大并产生较高的正峰值,形成厚度为5.334 nm的较厚水膜,岩石润湿性转变为完全水湿(水相润湿角为0°),原油最终脱离岩石表面;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采用一价阳离子的低矿化度水驱在提高采收率上具有更高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改变 低矿化度水驱 DLVO理论 扩散双电层理论 分离压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层内次生可动水流动临界条件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邓勇 陆燕妮 +1 位作者 李进 任泽坤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1年第1期36-38,75,共3页
低渗透气藏具有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主要以水膜水形式吸附在孔喉表面。在对水膜水转换为层内次生可动水的机理分析基础上,结合水膜理论,建立储层中束缚水水膜厚度与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提出层内次生可动水流动的临界条件及其计算方法,... 低渗透气藏具有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主要以水膜水形式吸附在孔喉表面。在对水膜水转换为层内次生可动水的机理分析基础上,结合水膜理论,建立储层中束缚水水膜厚度与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提出层内次生可动水流动的临界条件及其计算方法,实例计算分析认为: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后期,水膜水膨胀而形成的层内次生可动水会造成储层的水锁损害,对气井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层内次生可动水 束缚水 水膜 分离压 临界流动条件
下载PDF
低速下润滑接触区补充供油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韩兵 王文中 赵自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在滚动轴承运行的过程中,滚道上的润滑剂在滚动体的反复碾压下,厚度不断减小,轴承最终进入乏油润滑状态.为了解释长期工作在乏油条件下的轴承依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工作状态,有必要研究在轴承中是否存在某种自发的补充供油机制.本... 在滚动轴承运行的过程中,滚道上的润滑剂在滚动体的反复碾压下,厚度不断减小,轴承最终进入乏油润滑状态.为了解释长期工作在乏油条件下的轴承依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工作状态,有必要研究在轴承中是否存在某种自发的补充供油机制.本文作者基于球盘接触模型,分别考虑毛细力和分离压力在润滑油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赫兹接触区附近油层分布模型,并以此修正弹流计算中的入口供油条件,采用统一Reynolds方程法计算在静止或低速条件下的润滑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研究毛细力和分离压力的补充供油机制对润滑条件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油润滑 毛细 分离压 补充供油机制
下载PDF
根据水膜稳定性研究储层润湿性 被引量:8
5
作者 石京平 赵国忠 +4 位作者 杨清彦 赵波 贺承祖 苏占云 张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1-314,320,共5页
鉴于常规储层润湿性研究方法在低渗或特低渗透储层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据储层表面水膜稳定性来研究储层润湿性的方法。根据原油、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物性参数、矿物表面曲率以及毛管压力,用DLVO理论和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可以... 鉴于常规储层润湿性研究方法在低渗或特低渗透储层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据储层表面水膜稳定性来研究储层润湿性的方法。根据原油、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物性参数、矿物表面曲率以及毛管压力,用DLVO理论和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可以计算岩石表面水膜的分离压力,其大小表征了岩石表面水膜的稳定性,以此判定储层的润湿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加拿大高沥青质含量的Athabasca储层和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的润湿性,均为亲水润湿性,与储层实际相一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储层岩石的均质和各种复杂的非均质润湿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膜 分离压 DLVO理论 润湿性 储层
下载PDF
纳米智能驱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创 王成龙 +1 位作者 时圣彪 郑川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01-2105,共5页
综述了纳米驱油技术的分类,及微观和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的五大应用,对比了该技术与常规驱油技术的优势,从性能效果、经济成本、安全及环保层面分析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发展... 综述了纳米驱油技术的分类,及微观和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的五大应用,对比了该技术与常规驱油技术的优势,从性能效果、经济成本、安全及环保层面分析了智能纳米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前瞻性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智能驱油 驱油机理 分离压 应用 纳米调驱 优势 挑战
下载PDF
丝网芯内钠薄液膜蒸发与毛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誉高 张英楠 +1 位作者 余红星 黄善仿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54-1162,共9页
高温碱金属丝网芯热管主要应用于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碱金属工质与常规低温工质在热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丝网芯热管内部运行机理复杂,碱金属工质在丝网芯表面的相变行为亟待研究。本文建立了以前驱膜理论和蒸发弯月面液膜理论... 高温碱金属丝网芯热管主要应用于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碱金属工质与常规低温工质在热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丝网芯热管内部运行机理复杂,碱金属工质在丝网芯表面的相变行为亟待研究。本文建立了以前驱膜理论和蒸发弯月面液膜理论为基础的丝网芯毛细蒸发薄液膜模型,考虑分离压力的电子分量与钠液膜热传导效应,对液态钠工质在丝网芯表面的毛细现象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了不同运行参数对钠液膜传热传质与毛细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液态钠工质主要在本征弯月面内发生相变,运行温度通过改变工质热物性影响液膜的传热传质能力。丝网芯的动态调整能力与丝径和孔径等几何参数有关,通过改变液膜接触线位置,进而改变蒸发面积和三相接触线长度,从而影响丝网芯受力情况和传热传质能力,改变丝网芯表面液膜提供的毛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固三相界面 蒸发弯月面液膜理论 传热传质 毛细特性 分离压
下载PDF
对致密气藏水膜厚度的再认识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宇 周文 +5 位作者 姜平 张辉 周伟 杨琛 张昊 游振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102,共9页
在实际气层中,束缚水以毛管束缚水和水膜形式存在。根据由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理论建立的总分离压和水膜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结合扩展Young-Laplace公式,采用迭代算法,提出了计算储层水膜厚度的图解法。利用实际地层实测温... 在实际气层中,束缚水以毛管束缚水和水膜形式存在。根据由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理论建立的总分离压和水膜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结合扩展Young-Laplace公式,采用迭代算法,提出了计算储层水膜厚度的图解法。利用实际地层实测温度、压力数据,得到总分离压与水膜厚度曲线,求得在气藏中部孔隙中的水膜厚度远小于含气孔隙半径。在实际气藏的高矿化度水溶液中,静电斥力较小,只有Van der Waals引力是保持水膜稳定的主要作用力,因此气藏孔隙中水膜厚度小。对比临界孔隙半径和水膜厚度的计算值表明,束缚水主要以毛管束缚水的形式存在,水膜厚度远小于含气孔隙的半径,对天然气渗流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毛管 分离压 束缚水 水膜厚度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压力对药用植物油酸值的影响及其工业应用价值
9
作者 谢小霞 雷华平 +1 位作者 庄义修 葛发欢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5期2278-2279,共2页
目的对四味药用植物油进行超临界(SC)-二氧化碳(CO2)萃取,探讨SC-CO2萃取压力和分离压力对植物油酸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带2个分离釜的SC-CO2萃取装置,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萃取压力和分离釜Ⅰ压力进行提取。结果分离釜Ⅰ... 目的对四味药用植物油进行超临界(SC)-二氧化碳(CO2)萃取,探讨SC-CO2萃取压力和分离压力对植物油酸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带2个分离釜的SC-CO2萃取装置,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萃取压力和分离釜Ⅰ压力进行提取。结果分离釜Ⅰ油酸值随萃取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并随分离釜Ⅰ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分离釜Ⅱ油酸值先随分离釜Ⅰ压力升高而升高,后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SC-CO2萃取药用植物油,可通过控制萃取分离压力的方法,使植物油酸值达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植物 药用 植物油类 超临界CO2萃取 萃取 分离压 酸值
下载PDF
纳米流体强化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景楠 田磊 张红卫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纳米流体强化驱油技术对于降低石油开采成本和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纳米流体强化驱油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重点阐述了关于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综合不同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纳米流体强化驱油技术对于降低石油开采成本和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纳米流体强化驱油机理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重点阐述了关于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综合不同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纳米流体强化驱油的四种机理,据此指出在结构分离压力、岩石润湿性改变和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纳米流体在驱油过程中表现出“卷起”与“扩散”的双重特征,从而具有强化驱油作用。最后指出纳米流体在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对纳米流体的驱油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此外,将纳米流体驱油与泡沫驱油有效结合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提高石油采收率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强化驱油 结构分离压 润湿性 界面张 综述
下载PDF
活性MoS_(2)纳米片剥离油膜机理研究
11
作者 梁拓 王绘鹏 +5 位作者 何琛 杨昌华 屈鸣 侯吉瑞 杨二龙 柏明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形纳米材料的性能上,对于二维片状纳米材料的研究甚少。自主合成了两亲性MoS_(2)片状纳米材料(活性MoS_(2)纳米片)用于大幅度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针对活性MoS_(2)纳...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目前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形纳米材料的性能上,对于二维片状纳米材料的研究甚少。自主合成了两亲性MoS_(2)片状纳米材料(活性MoS_(2)纳米片)用于大幅度提高水驱后原油采收率,针对活性MoS_(2)纳米片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规律进行系列研究,阐明了活性MoS_(2)纳米片对固体表面油膜的作用机理。基于气-水-固相接触角的测量,明确了油湿性石英片在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浸泡120 h后,水滴平衡接触角保持90°不变,石英片表面由油湿转变成中性润湿;地层水和质量分数为0.15%的SiO_(2)纳米流体均无法使油膜在固体表面产生楔形膜,而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可在油-水-固接触区域形成明显的楔形膜,产生结构分离压力,最终剥离固体表面油膜。研究发现,在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油膜在固体表面的收缩过程中会形成内、外两条接触线,内、外接触线的收缩速度分别是0.6617×10^(-5)和8.5817×10^(-5)cm/s;从热力学角度计算出油膜在收缩过程中油-水-固混合体系Gibbs自由能的增量呈负增长,证明油膜在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中的收缩是自发进行的。该项研究成果说明质量分数为0.005%的活性MoS_(2)纳米片驱油体系具有高效的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MoS_(2)纳米片 结构分离压 润湿性 Gibbs自由能 驱油效率
下载PDF
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的洗油效率及机理
12
作者 梁拓 杨昌华 +4 位作者 王绘鹏 张永伟 王辰 屈鸣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58,共8页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已然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利用研发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自制的可视化模型中研究固体界面油膜在接触到质量浓度为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后的收缩规律,并开展油砂洗油实验,明确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已然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利用研发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自制的可视化模型中研究固体界面油膜在接触到质量浓度为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后的收缩规律,并开展油砂洗油实验,明确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洗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地层水环境下,固体界面油膜收缩速率较慢,并未出现楔形区域;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环境下,固体界面油膜在收缩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楔形区域,且出现两条接触线:外接触线和内接触线,外接触线的收缩速率为8.5817×10^(-5)cm/s,内接触线的收缩速率为0.6617×10^(-5)cm/s。油砂洗油实验表明,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的洗油效率随油砂尺寸的增大和温度的提升逐渐增加,随着油砂浸泡时间的延长先急剧增加后缓慢上升,存在最佳浸泡时间(8±2)h,油砂洗油效率可高达95.7%。该项研究成果突破了只有高浓度球形纳米颗粒才能形成结构分离压力的限制,为片状纳米流体在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也为矿场施工工艺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改性片状纳米流体 结构分离压 洗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13
作者 郝龙 侯吉瑞 +2 位作者 梁拓 闻宇晨 屈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溶液相比,纳米流体驱油是一项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目前机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因此,结合国内外纳米流体研究情况,总结纳米流体主要提高采收率机理,指出了纳米流体目前所面临的研究难点,展望了... 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溶液相比,纳米流体驱油是一项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目前机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因此,结合国内外纳米流体研究情况,总结纳米流体主要提高采收率机理,指出了纳米流体目前所面临的研究难点,展望了纳米材料在今后的攻关方向。研究表明: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油水固三相区形成楔形膜,产生结构分离压力,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强泡沫稳定性,降低注入压力和选择性调堵孔道;今后可从提高纳米流体稳定性、降低纳米流体成本、提高采收率机理协同性研究以及开发高效纳米驱油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该研究为大规模推广纳米流体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 结构分离压 润湿性
下载PDF
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文可 冯茹森 +2 位作者 林凌 王国静 闫翔峰 《中外能源》 CAS 2022年第7期29-36,共8页
在油田化学中纳米技术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即包括了将纳米材料用于三次采油(EOR)当中。在该领域中纳米驱油已被多次研究,其中驱油机理也多种多样,但仍然没有系统地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目前涉及纳米流体驱油的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界面... 在油田化学中纳米技术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即包括了将纳米材料用于三次采油(EOR)当中。在该领域中纳米驱油已被多次研究,其中驱油机理也多种多样,但仍然没有系统地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目前涉及纳米流体驱油的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界面张力的降低、润湿性转变和结构分离压力。这三种机理分别从油水界面、固液界面和微观动态过程解释了纳米流体是如何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界面张力的降低促使黏附功降低和油滴颗粒的减小,但油水界面被饱和后作用减弱;纳米流体中的颗粒覆盖原始岩壁,使得岩壁发生润湿性转变,进一步降低黏附功;在油水固三相接触线的楔形区内产生的结构分离压力为解释原油剥离的微观动态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概念。但这三种机理的协同作用还有待研究。此外,局部黏度的增加和Pickering乳液的原位形成等潜在机理也需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界面张 润湿性转变 结构分离压 纳米流体
下载PDF
数码电位器在医学仪器的应用和编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绍洲 王胜军 陈宏文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47-448,共2页
介绍了数码电位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如何与单片机接口和编写相应的处理程序。
关键词 数码电位器 单片机 医学仪器 接口技术 编程技术 血浆分离压监测仪 肢体创伤血循环监测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