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岩“震-冲”动力系统冲击失稳致灾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吕鹏飞 陈学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0,共6页
为有效防治"震-冲"型冲击地压,根据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建立煤岩"震-冲"动力系统模型。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模型,探讨"震-冲"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和判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强矿震在工作面附近产生... 为有效防治"震-冲"型冲击地压,根据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建立煤岩"震-冲"动力系统模型。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模型,探讨"震-冲"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和判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强矿震在工作面附近产生的动力效应。提出"震-冲"型冲击地压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震-冲"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是在矿震扰动下,煤岩应力瞬间进入塑性软化阶段,煤岩体积聚能量与破坏消耗能量的差能增大,在满足冲击破坏的刚度条件时,发生强烈的冲击地压事故。分别控制矿震震动源区、矿震震能传播路径和冲击源区,能大大减弱或消除发生"震-冲"型冲击地压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冲击地压 “震-冲”动力系统 传播与耗散 失稳判据 防治
下载PDF
深部综放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分析及防冲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向阳 蔡保华 +4 位作者 焦伟 马江鹏 尚楠 余涛涛 马文涛 《煤炭科技》 2023年第5期99-104,109,共7页
为了保障文家坡矿冲击地压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性,以4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大埋深提供高静载环境,开采4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45 m宽煤柱提供载... 为了保障文家坡矿冲击地压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性,以4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大埋深提供高静载环境,开采4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45 m宽煤柱提供载荷承载位置,工作面后方及侧向采空区顶板悬而不垮提供超高基础静载荷,突然破断提供增量动载荷,动静载荷叠加,易诱发冲击地压。依据诱发冲击地压的动静载荷来源,提出分源防治技术:针对厚硬顶板采取深孔爆破预裂技术,整体实现顶板分层分块,降低因顶板悬露引起的动静载升高风险;针对帮部及底板采用大直径钻孔技术,降低承载区域静载水平,增加阻抗,提高冲击地压发生门槛。采用分源防治技术后,微震、地音活动大幅降低,煤层应力水平明显下降,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综放工作面 冲击倾向性 宽煤柱 动静载 防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分析及分源防治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刚亮 高刚 +3 位作者 马文涛 尹传平 张磊 郭凯璇 《陕西煤炭》 2022年第3期73-76,81,共5页
本文以孟村煤矿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在综合分析地质因素、开采因素基础上,确定回采期间冲击危险等级,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分析了回采过程中微震活动特征,最后提出了分源防治方案并进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401101工作面回采期间总体具有... 本文以孟村煤矿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在综合分析地质因素、开采因素基础上,确定回采期间冲击危险等级,划分冲击危险区域,分析了回采过程中微震活动特征,最后提出了分源防治方案并进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401101工作面回采期间总体具有中等冲击危险,划定强冲击危险区域8个,中等冲击危险区域16个,其余均为弱冲击危险区域。工作面回采期间微震活动性强,高能微震事件占比大,冲击危险性较大。依据载荷来源制定了分源防治方案,针对顶板开展水力压裂弱化卸压,针对帮部及底板开展煤层大直径钻孔卸压。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开展分源防治措施,微震活动显著下降,周期来压步距明显降低,有效保障了工作面顺利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危险等级 防治 水力压裂 大直径钻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