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红松混交林的演化史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建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6-70,共5页
红松至少在第三纪的中新世就存在于东亚,距今约2500万年的历史。红松林是由第三纪植物区系分化、独立和与其它区系共同演化而形成的,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冷热交替以及全新世的气候回暖,引起了植物不止一次的改变和混和,... 红松至少在第三纪的中新世就存在于东亚,距今约2500万年的历史。红松林是由第三纪植物区系分化、独立和与其它区系共同演化而形成的,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冷热交替以及全新世的气候回暖,引起了植物不止一次的改变和混和,给红松林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初次出现含有红松的针阔混交林是在第三纪末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东北地区的森林类型是以云冷杉占优势的代表冰缘气候的暗针叶林,此时,红松移至长白山南侧和朝鲜半岛一带避难。冰期后,红松混交林以平均每年约200m的突变迁移速度从朝鲜半岛经长白山向小兴安岭扩展,并经过了桦木林和阔叶林两个阶段。奠定现实红松混交林水平分布区的面貌只是晚全新世以来的事,距今不过2500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林冰期 生态避难 全新世 分布区迁移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 被引量:14
2
作者 万辛如 程超源 +1 位作者 白德凤 张知彬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气候变化 生态影响 物种分布区迁移 生物多样性 生物灾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