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之交一个大量缺氧的分层洋的发育及其水体的短暂大规模混合作用——以硫同位素记录为证 被引量:2
1
作者 Yoshimichi Kajiwara 叶玫 《地质科学译丛》 1995年第3期29-34,共6页
通过研究日本丹波地体Sasayama剖面和秩父地体Tenjinmaru剖面,获得了全岩硫化物的系统硫同位素资料。这两条剖面跨越P/T界线,以燧石为主、为连续远洋沉积层序。P/T界线以硅质页岩和黑色碳质泥岩组合为特征,黑色碳质泥岩外貌与世界广布的... 通过研究日本丹波地体Sasayama剖面和秩父地体Tenjinmaru剖面,获得了全岩硫化物的系统硫同位素资料。这两条剖面跨越P/T界线,以燧石为主、为连续远洋沉积层序。P/T界线以硅质页岩和黑色碳质泥岩组合为特征,黑色碳质泥岩外貌与世界广布的K/T界线粘土岩相似。所获得的资料清楚地显示了重要的双峰分布模式。与CDT相比,^(34)S/^(32)S值,在整个中二叠统通常较低(约-39至-25‰),从上二叠统底部开始向上明显升高,并一直持续上升至下三叠统(约-20至-2‰),恰在假定的P/T界线,比值则短暂、迅猛反向偏移,降至与中二叠统大致相同的数值(约-41至-23‰)。有趣的是,本文中P/T界线与K/T界线的两个同位素模式可明显对比,最近报道的K/T界线位于日本北海道的Kawaruppu。对于同期海水硫酸盐来说,其分馏程度表现为:高^(34)S/^(32)S组,为-25±10‰,该数值相当于细菌参与硫酸盐还原期间、已证实了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值;低(34)S/^(32)S组多半超出该值,一般为-45±10‰,它与现代海洋沉积物的观测值相似。目前资料为缺氧滞流分层洋的变化提供有力证据。这个海洋的形成时间大概为晚二叠世早期至早三叠世,其间,正好在假定的P/T之交,发生了短暂大规模海水混合事件。海洋的这种含氧-缺氧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解释世界范围内三叠系底部沉积物亲铜元素的富集,并为当前争论激烈的关于二叠纪末大绝灭的成因和推论增添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海水 混合作用 分层 缺氧 P/T界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