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严重鼻出血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文生 黄郁林 +3 位作者 谢民强 李源 许庚 姜再波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严重鼻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常规方法不能控制的6例严重鼻出血,总结经验和教训。结果5例一次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物返流并发脑梗塞死亡。结论超选...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严重鼻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治疗常规方法不能控制的6例严重鼻出血,总结经验和教训。结果5例一次栓塞成功,1例因栓塞物返流并发脑梗塞死亡。结论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可直视下辨明出血血管,栓塞效果显著,但有严重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 栓塞术治疗 出血血管 回顾性分析 常规方法 脑梗塞死
下载PDF
经导管出血动脉栓塞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内大出血诊治体会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峰 王春友 +2 位作者 熊炯炘 万赤丹 郑传胜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出血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内大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胰腺外科中心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间19例SAP并发腹腔内大出血病人经TAE诊治的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经导管出血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内大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胰腺外科中心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间19例SAP并发腹腔内大出血病人经TAE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TAE止血近期成功率89.5%(17/19),再出血发生率36.8%(7/19),再次TAE止血成功率71.4%(5/7)。结论SAP并发腹腔内大出血多为腐蚀性/感染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主要出血血管为脾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就紧急止血而言,TAE最有效;对于TAE止血失败或止血后复发出血者手术止血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内大出血 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 并发 诊治体会 arterial 2003年1月 动脉瘤破裂出血 胃十二指肠动脉 TAE 2000年 回顾性分析 止血成功率 诊治经验 临床资料 出血病人 胰腺外科 出血血管 紧急止血 手术止血
原文传递
介入诊治靶血管隐匿的急性出血:附3例报告
3
作者 王聪梅 梁昊 +2 位作者 申猛 李照军 陈清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9-571,共3页
介入血管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止血迅速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但如出血血管隐匿,介入手术困难[2]。我们对靶血管隐匿的3例急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造影及栓塞治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 介入血管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止血迅速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但如出血血管隐匿,介入手术困难[2]。我们对靶血管隐匿的3例急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造影及栓塞治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63岁,突发头晕伴胸闷不适2017年8月25日上午急诊入院,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急诊冠脉造影未见明确异常,术程顺利。当晚23时诉左肩部及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吸气时明显,未予特殊处理。次日凌晨疼痛剧烈,急查心电图仍提示“ST-T改变”,硝酸甘油含服后疼痛不缓解,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不能排除,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氢氯吡格雷300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左肩部 血管 介入手术 氢氯吡格雷 介入诊治 出血血管
下载PDF
35例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介入性查找方法探讨
4
作者 王国东 李毅明 肖世浙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查找的方法。方法:对3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分别作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例加作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2例加行胆囊动脉造影,16例加作节段性腹主动脉造影。结果:24例显示出血血管,其...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查找的方法。方法:对3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规分别作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例加作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2例加行胆囊动脉造影,16例加作节段性腹主动脉造影。结果:24例显示出血血管,其中单独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变异血管5例,胆囊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结论:在按规范血管造影流程的同时重视变异血管及少见部位血管造影,有助于对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血管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大出血 出血血管 介入治疗 动脉造影 疗效
下载PDF
与髂外动脉有关的产后子宫大出血血管造影分析三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檀增宪 王玉河 胡永立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29,共1页
产后大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于顽固性产后大出血,采取经动脉介入栓塞术可以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而且能保留子宫。出血常由髂内动脉的属支子宫动脉引起,有时卵巢动脉亦参与。本组3例髂外动脉参与产后子宫大出血,现将其影像特征... 产后大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于顽固性产后大出血,采取经动脉介入栓塞术可以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而且能保留子宫。出血常由髂内动脉的属支子宫动脉引起,有时卵巢动脉亦参与。本组3例髂外动脉参与产后子宫大出血,现将其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血管 产后子宫 髂外动脉 造影分析 顽固性产后大出血 动脉介入栓塞术 子宫大出血 保留子宫
原文传递
四肢主干动脉术后迟发性出血12例分析
6
作者 李晓林 穆广态 +2 位作者 赵再兴 铁钊 黑生仓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1-311,共1页
四肢主干动脉迟发性出血,由于出血量大,出血时机不易掌握,危害性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治疗四肢外伤术后主干动脉迟发性出血12例。资料与方法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45岁;出血血管:胭动脉... 四肢主干动脉迟发性出血,由于出血量大,出血时机不易掌握,危害性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治疗四肢外伤术后主干动脉迟发性出血12例。资料与方法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45岁;出血血管:胭动脉1例,胫后动脉3例,尺动脉5例,桡动脉3例。其中动脉断裂后直接吻合修复术后出血3例,动脉断裂并缺损取静脉桥接修复术后出血6例,截肢术后残端动脉迟发性出血2例,第一次术中未见动脉损伤迟发性出血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出血 主干动脉 四肢外伤 术后出血 吻合修复 动脉断裂 出血血管 胫后动脉
原文传递
海口医院成功救治危重病人
7
《肝博士》 2011年第2期41-41,共1页
海口市人民医院周围血管介入科,2011年3月7日在一台手术中,先堵塞出血血管,又疏通下腔静脉闭塞段后使血流通畅,再置入过滤网预防肺栓塞,使一名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硬化危重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
关键词 危重病人 海口医院 海口市人民医院 救治 下腔静脉闭塞 布加氏综合征 周围血管 出血血管
下载PDF
脑血管疾病的支架应用展望 被引量:35
8
作者 吴中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支架 动静脉畸形 出血性脑血管 颈部动脉 致残 首次 角度 人类
原文传递
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姚莹 《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2期159-161,共3页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治疗药物 痴呆症 病理基础 出血性脑血管 主要类型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谢桂岚 李志祥 李哲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2153-2157,2160,共6页
本文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地论述。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有2个,一个是Endoglin(ENG)基因,该基因被定... 本文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地论述。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有2个,一个是Endoglin(ENG)基因,该基因被定位于9q34.1。ENG基因全长约40kb,由14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endoglin(ENG)蛋白,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ENG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1。以后研究又发现,引起HHT的另一个原因是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1(ALK-1)基因突变所致,ALK-1基因被定位于12q11-q14。ALK-1基因全长约14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ALK-1蛋白,其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ALK-1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2。目前发现与HHT有关的不同的突变有129个,其中有79个与ENG基因突变有关,50个与ALK-1基因突变有关。ENG基因或ALK-1基因的突变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点突变。目前研究认为HHT产生的分子机制是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cy)或显性失活(dominantnegative)。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尚未发现突变热点。HHT1与HHT2相比,HHT1的表型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1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 ENG基因 ALK-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郑波慧 廖小梅 《现代临床医学》 2007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自身免疫损伤 毛细血管脆性 血液成分 皮肤紫癜 器官出血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亚红 徐格林 +1 位作者 许亮 刘新峰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治疗并发症 血管内介入 出血性脑血管 护理 预防 神经介入技术 血管病人
下载PDF
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指南 被引量:16
13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9年第8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诊疗指南 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MOYAMOYA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 夹层动脉瘤病 出血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脑血管病研究十年回顾 被引量:14
14
作者 曹河圻 陈罡 董尔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1-542,共2页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我国脑血管病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患病率约为550/10万,病死率约为130/10万,...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我国脑血管病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患病率约为550/10万,病死率约为130/10万,在我国城乡居民死因中居首位。依此推算,全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达250万例,每年死于脑血管病者超过150万例,脑卒中生存者600—700万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与世界各国相比均位居前列。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各种内因导致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基金资助 自然科学 出血性脑血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损伤
原文传递
三维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吕涛 刘亮 马亚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5期746-748,共3页
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是自发性脑出血(SI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诱因,后者也是HCVD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该类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目前,临床上... 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是自发性脑出血(SIH)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诱因,后者也是HCVD的主要临床表现类型,该类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2]。目前,临床上已知的HCVD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ICA)、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MMD)以及高血压病等。以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HCVD病因的首选,但是随着CT血管成像(CTA)技术的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自发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 烟雾病 三维CT血管成像 预后差 HCV
下载PDF
苏合香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牛永彬 曹碧 +1 位作者 张毫 周伟佳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期75-80,共6页
目的探究苏合香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南阳市南石医院收治的1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尼莫... 目的探究苏合香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南阳市南石医院收治的1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注入5%葡萄糖溶液500 m L中,初始速度为0.5 mg/h,若血压无大幅下降可在2 h后改为1 mg/h,不间断给药,治疗2周。再口服尼莫地平片,60 mg/次,4次/d,治疗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苏合香丸,每天早晚各1粒,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5%,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hs-CRP、IL-8、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ET-1、VEGF水平明显降低,血清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苏合香丸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速度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合香丸 尼莫地平注射液 尼莫地平片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 神经功能 脑动脉血流速度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因子
原文传递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兴奋性氨基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燕珍 陈富嫦 +1 位作者 赵斌 陈小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室出血4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进行患者自... 目的 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室出血4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进行患者自身前后对照及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中Glu、As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恢复期血浆中Glu、Asp均下降(P<0.01),其中Glu在2周后降至正常,而Asp仍较正常组高;急性期患者的出血量与Glu、Asp含量呈正相关r_G 0.809、r_A 0.675(P<0.01)。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可能参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血浆 兴奋性氨基酸 的临床研究 高效液相色语法
下载PDF
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俊 周政 +2 位作者 陈锦华 何家全 杨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0-582,共3页
目的评价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45例(40.2%),动静脉畸形(AVM)4例(3.57%),未见异常者63例(56.2%)。... 目的评价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45例(40.2%),动静脉畸形(AVM)4例(3.57%),未见异常者63例(56.2%)。自发性脑出血104例,发现AVM50例(48.1%),动静脉瘘2例(1.92%),动脉瘤3例(2.88%),烟雾病2例(1.92%),未见异常者47例(45.2%)。结论脑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 血管畸形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下载PDF
整体护理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滕玲红 王艳芬 俞明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28,共2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一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出血陛脑血管病是指脑实质内出血,自发性脑血管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病死率50%左右。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急诊急救 整体护理 应用 脑实质内出血 急性脑血管 人口老龄化 身体健康
原文传递
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罗伟 韩德清 孙培永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6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部...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6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100%。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A不能很好地反应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血管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