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苏轼凤翔诗所见下马碛及南山僧人形象考
- 1
-
-
作者
党永辉
-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
基金
2017年度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创意研究计划"宋代帖学文献研究"(CXCY17-05)
-
文摘
苏轼凤翔诗中有两首述及斜谷一带的地理,其中下马碛在诗中颇为关键,却莫详其地,不利于苏诗之准确解读。以传世文献与遗址调查相互印证,可以断定下马碛位于今岐山县蔡家坡镇、枣林镇与眉县常兴镇交界处,而怀贤阁在下马碛南、斜谷北、五丈原东。下马碛在后来的沿袭与弃用则是造成讹误的主要原因。在苏轼凤翔诗地理考据中,下马碛及其相关地理位置的指认不仅可以修正苏轼诗文整理中的不足和讹误,还能够厘清苏轼在南山一带的行迹及所见僧人形象。
-
关键词
苏轼
凤翔诗
下马碛
僧人形象
-
Keywords
Su Shi
Fengxiang poems
Dismount Moraine
Buddhist images
-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苏轼凤翔诗研究
- 2
-
-
作者
杨炎华
-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
文摘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依据其主题可分为写景记行、咏史咏物、手足情深、寄简赠答四大类。凤翔诗在形式上以五古、七古见长。在艺术表现上,凤翔诗一方面沿袭南行诗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出进一步向苏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掘进,强化了“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表现出豪放旷达之气,呈现出苏诗内容多歌咏自然景物,同时融入生命思索、个人情思的基本面貌,是苏诗形成期的全面发展阶段。苏轼凤翔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出其初入仕便于“出”与“入”上的矛盾思想。
-
关键词
苏轼
凤翔诗
形成期
艺术特色
-
Keywords
Sushi
poems in Fenxiang
formation period
art feature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