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关节置换与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辉 王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775-2781,共7页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的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超声及静脉造影被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但是他们各有缺点。目的:寻找一种更加合适无创的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记物。方法:以"Thrombosis,DVT,Biomarke,rTot...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的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超声及静脉造影被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但是他们各有缺点。目的:寻找一种更加合适无创的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记物。方法:以"Thrombosis,DVT,Biomarke,rTotal Joint Arthroplasty,D-dimer,FactorⅧ,Thrombin Generation Fibrin Monomer,P-selectin,Inflammatory Cytokines,Microparticles,Leukocyte Count,Genetic factors,Micro RNA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PubM ed数据库检索1995年1月至2015年3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6篇符合标准文献。将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生物标志物分为凝血相关标志物、炎性标志物及基于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三大层面,并阐述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机制与作用,以求寻找经济、安全、临床可以广泛应用且准确度和敏感度更佳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凝血酶 诊断 手术后并发症 植入物 人工假体 生物标志物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Ⅷ因子 凝血酶生成 纤维蛋白单体 P-选择素 炎性因子 细胞膜微粒 遗传因素 小分子核糖核酸
下载PDF
红细胞微粒的促凝血性质与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跃跃 卞茂红 谢如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4,共6页
目的研究红细胞微粒(RMPs)的促凝血性质以及此性质与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RMPs经过分离纯化和计数,然后检测加入去除微粒前后的红细胞上清液及不同浓度RMPs的去微粒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 目的研究红细胞微粒(RMPs)的促凝血性质以及此性质与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 RMPs经过分离纯化和计数,然后检测加入去除微粒前后的红细胞上清液及不同浓度RMPs的去微粒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生成实验。动物实验中用ELISA法测小鼠肺泡灌洗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c)、纤溶酶原(PLG)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含量。取注射3×10~7个RMPs数目的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右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RMPs的数量逐渐增加。随着加入RMPs浓度的增高,其去微粒血浆的APTT值略有下降,而PT值没有明显变化。加入红细胞上清及一定浓度范围的RMPs,可以不同程度上缩短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而凝血酶生成潜力和峰值都有相当大程度的升高,并具有浓度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注射RMPs的小鼠肺泡灌洗液的TATc明显增加且肺泡组织炎症反应加剧、促凝机制增强。结论随着储存时间延长,RMPs数目显著增加,RMPs可以促进凝血酶的生成从而促进系统性凝血,这可能与引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微粒 凝血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生成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3
作者 郑周 徐琦煜 +2 位作者 周星星 王明山 谢耀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947-953,共7页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 目的:对两个由F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个家系各成员外周血的血浆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等凝血指标。通过PCR扩增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域,并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FV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突变蛋白的功能变化。结果:表型检测显示两个先证者FV:C和FV:Ag均同步下降,表现为I型FV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A第3外显子存在c.332G>T杂合错义突变(p.Ser111Ile)及第25外显子存在c.6665A>G杂合多态性(p.Arg2222Gly);先证者B第3外显子存在c.286G>C杂合错义突变(p.Asp96His)及第13外显子存在c.2393-2393del C杂合缺失突变(p.Pro798Leufs*1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Ser111Ile和p.Pro798Leufs*13突变均为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Ser111Ile突变导致氨基酸间的氢键发生改变;p.Pro798Leufs*13突变产生了截断蛋白。凝血酶生成实验表明,先证者A和B的凝血功能已受到影响。结论:这四种突变可能是造成该两个家系FV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11Ile突变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V缺陷症 F5基因 生物信息学 凝血酶生成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丹丹 陆晔玲 +7 位作者 戴菁 董雷鸣 陈琼 周佳维 丁秋兰 奚晓东 王学锋 王鸿利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X(FX)和XI(FXI)缺陷及FV和凝血因子VⅢ(FVⅢ)联合缺陷(F5F8D)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凝血酶生成曲线各参数和临床出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遗传性FV(n=24)、FX(n=14)和FXI(n=18)缺陷及F5F8D(n=8)患...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V(FV)、X(FX)和XI(FXI)缺陷及FV和凝血因子VⅢ(FVⅢ)联合缺陷(F5F8D)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凝血酶生成曲线各参数和临床出血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遗传性FV(n=24)、FX(n=14)和FXI(n=18)缺陷及F5F8D(n=8)患者及携带者的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及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凝血酶生成曲线的各项参数与FV促凝活性(FV:C)及FX促凝活性(FX:C)存在双曲线趋势关系。FV或FX缺陷患者血浆中缺陷因子的活性只要达到正常人的3%,凝血酶生成潜力和峰值就达到正常值的一半以上。FV:C≤6.9%或FX:C≤2.2%的患者具有出血症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迟时间及达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具有重度出血症状的3例患者的缺陷因子(FV或FX)活性均≤1.5%,APTT、PT、延迟时间和达峰时间都明显延长,且ETP=0。结论凝血酶生成试验的各项参数与凝血因子FV、FX活性及出血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合APTT、PT及凝血因子活性可以作为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患者出血倾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凝血因子V缺陷 凝血因子X缺陷 出血 ETP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在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华云 丁秋兰 +5 位作者 张利伟 许冠群 戴菁 王学锋 奚晓东 王鸿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口服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及其与出血的关系以及凝血酶生成试验在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集78例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而口服华法林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样,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一国际正常化比值...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口服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及其与出血的关系以及凝血酶生成试验在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集78例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而口服华法林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样,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一国际正常化比值(PT—INR)及凝血酶生成状况。结果华法林治疗组按PT—INR不同分成三组:Ⅰ组23例,PT—INR为1.51~2.00;Ⅱ组39例,PT—INR为2.01~3.00;Ⅲ组16例,PT—INR为3.01~4.26。三组凝血酶生成的延迟时间(lagtime)、峰值(peak)、达峰时间(ttpeak)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反映凝血酶总体生成量的指标凝血酶生成潜力(endogenous thrombin potential,ETP),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有出血并发症的患者5例,其ETP值小于正常对照组的15%。结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当PT—INR〉3.0后,提高剂量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并不降低凝血酶生成量。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同时检测PT—INR和ETP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出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凝血酶生成 出血 国际正常化比值
原文传递
储存的血小板中血小板微粒的获取及其止凝血功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郑仙娇 王宗奎 +3 位作者 刘凤娟 曹海军 林方昭 李长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从储存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获得具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微粒(PMP)。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常规储存1、3、5、7、9、11 d浓缩血小板中PMP的含量;2 500 g离心30 min处理浓缩血小板,下层血小板沉淀用于检测离心剪切力对血小板CD62p及磷脂酰... 目的从储存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获得具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微粒(PMP)。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常规储存1、3、5、7、9、11 d浓缩血小板中PMP的含量;2 500 g离心30 min处理浓缩血小板,下层血小板沉淀用于检测离心剪切力对血小板CD62p及磷脂酰丝氨酸(PS)表达的影响,上层液离心获得PMP,流式细胞术及荧光底物法等分析评价所获取PMP颗粒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包括颗粒大小、表面蛋白受体和PS、凝血酶生成能力。结果常规储存9 d的浓缩血小板中PMP含量(2.51±0.47)%较储存1 d的(1.79±0.29)%明显增加(P<0.05);离心剪切力对储存>8 d的血小板CD62p及P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离心获得储存9 d浓缩血小板中的PMP直径为(619.81±196.15)nm,表面含有GPⅠb(CD42b)、GPⅡb-Ⅲa(CD41/CD61)、P-选择素(CD62p)及PS;凝血酶生成试验证实PMP促进凝血酶生成的能力:总蛋白含量分别为0.1、0.4、0.8 mg/m L的PMP溶液对应的TTP值(min)分别为68.4±4.6、45.8±2.7、38.8±3.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0±2.8(P<0.05)。结论储存9 d的浓缩血小板释放的PMP明显增加;通过离心方法可直接获这一储存时间段的PMP;所获得的PMP表面保留了与止凝血功能相关的糖蛋白和PS,初步表现出止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储存时间 凝血 凝血酶生成 离心法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检测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武艺 鲁翌 +1 位作者 叶絮 刘烁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23-1129,共7页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 目前,凝血酶生成分析(thrombin generation assay,TGA)已成为评价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最为可靠的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动脉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潜力。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TGA检测的敏感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及监测凝血障碍的标准化等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对TGA检测进行了改进,使其不仅可以分析外源性凝血途径,而且能够分析内源性凝血途径所致的凝血酶生成。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不同途径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实验的实际应用,并强调评估不同凝血途径的技术要求,以及该技术的临床运用。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目前TGA检测的不足,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建立标准化的TGA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栓性疾病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不溶性血小板膜颗粒的制备及其功能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凤娟 王宗奎 +5 位作者 杜晞 叶生亮 曹海军 肖小璞 林方昭 李长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制备具有止血功能的不溶性血小板膜(IPM)颗粒。方法过期的浓缩血小板经过差速离心去除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浆,用生理盐水悬浮,经冻融破碎、离心洗涤、超声匀浆,获得大小较均一的IPM颗粒;检测其理化和功能指标:IPM颗粒大小、表面蛋白... 目的制备具有止血功能的不溶性血小板膜(IPM)颗粒。方法过期的浓缩血小板经过差速离心去除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浆,用生理盐水悬浮,经冻融破碎、离心洗涤、超声匀浆,获得大小较均一的IPM颗粒;检测其理化和功能指标:IPM颗粒大小、表面蛋白受体、聚集功能和凝血酶生成能力。结果制备得到的IPM颗粒大小为140nm左右,其表面含有糖蛋白GPⅠbα(CD42b)、糖蛋白GPⅡb-Ⅲa(CD41/CD6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P-选择素(CD62p);体外功能试验显示:IPM颗粒在瑞斯托霉素和Ⅲ型胶原诱导下能发生聚集;凝血酶生成试验证实:IPM能为凝血因子Ⅹ酶复合物和凝血酶生成提供催化表面,参与凝血级联反应。结论应用冻融和超声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出大小均一的IPM颗粒,其表面保留了与止血功能相关的蛋白受体;在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刺激下IPM颗粒可以发生聚集反应,初步表现为止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膜颗粒 止血 蛋白受体 聚集反应 凝血酶生成 制备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凝血、纤溶动力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龚波 《华中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 研究凝血酶生成、凝血活酶生成动力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改变在出血、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72 2型、2 0 0 0型分光光度计联接微机分析扫描检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并自动分析结果。结果... 目的 研究凝血酶生成、凝血活酶生成动力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改变在出血、血栓形成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72 2型、2 0 0 0型分光光度计联接微机分析扫描检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并自动分析结果。结果 凝血动力学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病例观察表明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凝血动力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凝血动力学检测方法在诊断及防治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有较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生成 凝血生成动力学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下载PDF
蛇毒诱导凝固抑制试验判断肝硬化凝血状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铎 聂玉强 +3 位作者 沈波 杨其源 欧志涛 杨辉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研究常规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的变化,探讨蛇毒诱导凝固抑制试验(PICI%)在判断肝硬化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236例,正常对照组90例。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ICI%的检测。结果 (1)... 目的研究常规凝血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的变化,探讨蛇毒诱导凝固抑制试验(PICI%)在判断肝硬化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236例,正常对照组90例。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ICI%的检测。结果 (1)肝硬化患者的P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病情加重逐渐延长,而PI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肝功能分级变差逐渐降低,且两指标在对照组、Child-Pugh 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ICI%与PT呈负相关,且相关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649,P<0.01)。结论 PICI%能够有效反映肝硬化患者的高凝状态,可作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硬化出血或血栓的指标。PT、PICI%均可作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I% 肝硬化 凝血酶生成 高凝状态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在血友病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
11
作者 吴廷芳 夏涌 李梅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5期2355-2356,共2页
血友病患者由于因子Ⅷ或Ⅸ的缺陷,导致内源凝血途径中凝血酶生成障碍,从而诱发临床出血。凝血需由各种凝血蛋白酶、血小板、钙离子等共同参与下连锁激活,并在各种抗凝物质调控下完成,但目前抗凝物质、纤溶抑制物质水平的改变在血友病凝... 血友病患者由于因子Ⅷ或Ⅸ的缺陷,导致内源凝血途径中凝血酶生成障碍,从而诱发临床出血。凝血需由各种凝血蛋白酶、血小板、钙离子等共同参与下连锁激活,并在各种抗凝物质调控下完成,但目前抗凝物质、纤溶抑制物质水平的改变在血友病凝血酶生成障碍中的作用则尚不清楚[1]。为此,我们对62例血友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友病患者 纤维蛋白溶解 检测 凝血酶生成 凝血酶激活 内源凝血途径 抗凝物质
原文传递
血液凝固:止血与凝血酶调节
12
作者 Kenichi A. Tanaka, MD, MSc Nigel S. Key, MD +2 位作者 Jerrold H. Levy, MD 蒋琦亮(译) 徐美英(校) 《麻醉与镇痛》 2011年第2期25-39,共15页
围手术期出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强效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的日趋增多,这一问题变得更具挑战性。理解和掌握当今的凝血概念对于手术前确定患者固手术期的出血风险并在固手术期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十分重要。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 围手术期出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伴随着强效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的日趋增多,这一问题变得更具挑战性。理解和掌握当今的凝血概念对于手术前确定患者固手术期的出血风险并在固手术期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十分重要。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在激活其他丝氧酸蛋白酶原(无活性的酶前体)、辅助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机体在遭受创伤后通过对凝血酶生成的严密调控可以获得局部快速止血而无全身不可控血栓形成的效果。手术期间,出血/血液稀释、输血和手术应激可以严重干扰凝血和炎性反应系统。手术后出血常常需要输注同种异体血治疗,这促进了凝血酶的产生与止血作用。但是手术后促凝血物质的活性和炎性反应也同时增加。因此,可能需要采用抗血栓治疗来预防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新型止血药和抗血栓形成药物的开发应用使得围手术期止血管理和防治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当前治疗的局限性在于,传统的凝血检查并不能反映整个凝血过程,使得对药物治疗进行优化变得比较困难。理解凝血酶生成的体内调节机制和药物调控可能有助于在不增加促血栓生成风险的条件下控制出血。在这篇综述里,我们采用多种简化凝血模型对止血和凝血酶形成的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 止血治疗 调节 血液凝固 抗血栓形成药物 手术后出血 蛋白活性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调控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酶生成
13
作者 陈凤梧 鲁翌 周俊松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研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栓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应用重组PDI蛋白和PDI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thrombin generation asaay,TGA)探讨PDI对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组织因子抗体(4... 目的研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栓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应用重组PDI蛋白和PDI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thrombin generation asaay,TGA)探讨PDI对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组织因子抗体(4501)几乎完全抑制单核细胞介导的凝血酶产生(P<0.001),表明该凝血反应依赖于组织因子;重组PDI蛋白(rPDI ss-ss)促进凝血酶的产生(P<0.01);相比野生型单个核细胞,PDI敲除的单个核细胞促凝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PDI对于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二硫键异构 组织因子 凝血酶生成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14
作者 赵梦华 石建平 张学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4期71-73,共3页
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在事件后的数周和数个月内仍有可能再次发生血栓事件,因此抑制凝血酶生成和活化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芦定用于治疗ACS... 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在事件后的数周和数个月内仍有可能再次发生血栓事件,因此抑制凝血酶生成和活化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芦定用于治疗ACS均可获益,但由于需胃肠道外给药因而限制了出院后患者的长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口服抗凝药物 应用 低分子量肝素 普通肝素 凝血酶生成 血栓事件 ACS
原文传递
《美国鼻科学与过敏杂志》
15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5年第6期369-370,共2页
伴凝血酶生成增加的凝血系统的激活参与了慢性鼻-鼻窦炎(CRS)组织重塑机制。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TF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组织因子诱导的凝... 伴凝血酶生成增加的凝血系统的激活参与了慢性鼻-鼻窦炎(CRS)组织重塑机制。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TF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组织因子诱导的凝血过程的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 鼻科学 慢性鼻-鼻窦炎 外源性凝血途径 杂志 过敏 美国 凝血酶生成
原文传递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创伤复苏治疗
16
作者 潘家绮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09年第3期81-83,共3页
由创伤引起的急性剖伤性凝血病可发生于创伤早期,通常仅见于休克患者。凝血病产生不可控制的失血是严重创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关键在患者入院当初,早期发现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可能是组织低灌注引发蛋岛C——凝血酶... 由创伤引起的急性剖伤性凝血病可发生于创伤早期,通常仅见于休克患者。凝血病产生不可控制的失血是严重创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关键在患者入院当初,早期发现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启动因素可能是组织低灌注引发蛋岛C——凝血酶调节蛋白系统过度活化,产生全身性抗凝和原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加大失血量,加重出血性休克。最后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高病死率。因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治疗的焦点在于缩短休克期和低灌注状态。要纠正严重创伤伴发的“致命性三联征”。特别对于微血管出血尚未被制止的严重创伤患者,宜积极输入新鲜血浆、浓缩血小板及冷沉淀物。防止不恰当地应用大量输晶体液,或库存血,或蕊缩红细胞液。在大量失血情况下,输注新鲜全血比成分输血更有优越性。重组活化FVII是促进凝血酶生成的强效药物,需要避一步明确其适应证及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治疗 凝血 创伤性 急性 低灌注状态 凝血酶生成 主要死亡原因 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研究进展及临床价值
17
作者 李春莹 刘新灿 +4 位作者 李明 陈明心 李晓宁 陈磊 王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973,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致死病因,其中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塞的前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凝血因子与抗凝成分之间的失衡可导致血栓...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见致死病因,其中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塞的前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凝血因子与抗凝成分之间的失衡可导致血栓形成,传统凝血检测不能对凝血平衡进行相关的表征且无法早期评估风险。凝血酶是维持凝血平衡的关键酶,反映了整体凝血状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心血管疾病 预后 凝血酶生成试验 血栓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对血浆样本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龚小伟 刘介 +3 位作者 李琪 付端青 张昆 鲁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试验(TGA)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关系,并比较TGA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普通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1) 143例患者血液样本按凝血检验要求进行处理后,进行TGA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APTT、PT-INR、...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试验(TGA)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关系,并比较TGA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普通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1) 143例患者血液样本按凝血检验要求进行处理后,进行TGA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APTT、PT-INR、FIB、TT); 2)对外加普通肝素的混合血浆进行TGA和APTT检测,重点分析APTT、Peak、AUC与血浆样本中肝素含量的关系。以上检测结果采用线性相关性与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与偏回归进行分析,评价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1) TGA主要参数:延迟时间(t Lag)、达峰时间(t Peak)、峰值(Peak)、曲线下面积(AUC)均与PT-INR、APTT显著相关(0. 61≤r≤0. 79);多元回归分析,TGA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具有相关性。2) t Lag与t Peak(r=0. 91)高度相关,且Peak与AUC(r=0. 95)也高度相关;多元回归分析TGA参数间t Lag和t Peak,Peak和AUC之间相互影响。3) APTT、Peak、AUC和肝素浓度显著相关。结论 t Lag与t Peak,Peak与AUC具有高度相关性; TGA各参数与常规凝血测试(PT-INR、APTT)显著相关,将TGA检测手段用于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试验(TGA) 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普通肝素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凝血酶生成试验和血栓动力学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雨佳 李子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379-1382,共4页
在静脉血栓栓塞及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中,出血与血栓形成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监测抗凝药物或止血药物的治疗效果就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凝血检测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 在静脉血栓栓塞及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中,出血与血栓形成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监测抗凝药物或止血药物的治疗效果就变得至关重要。传统的凝血检测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不能全面地反映体内凝血过程,因而不能可靠地用于预测体内的出血、凝血情况。全凝血试验如血栓弹力图、凝血酶生成试验和血栓动力学分析因可以反映凝血全过程,被认为较传统凝血试验能更有效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本文对血栓弹力图、凝血酶生成试验和血栓动力学分析3种全凝血试验的原理进行综述,阐述其与传统凝血试验相比的优势,以及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测 血栓弹力图 凝血酶生成试验 血栓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
20
作者 胡加萍 宗晓龙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6期288-292,共5页
凝血酶是凝血系统的关键功能分子。凝血酶生成试验(TGA)是检测在血浆促凝因子和抗凝因子共同作用下,凝血酶生成量的动态变化。相较于常规凝血试验(如PT和APTT),TGA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是对凝血过程全貌的检测,因此其更能反映体内实际的凝... 凝血酶是凝血系统的关键功能分子。凝血酶生成试验(TGA)是检测在血浆促凝因子和抗凝因子共同作用下,凝血酶生成量的动态变化。相较于常规凝血试验(如PT和APTT),TGA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是对凝血过程全貌的检测,因此其更能反映体内实际的凝血功能状态。TGA自1953年首次提出以来,在检测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全自动检测设备及商品化试剂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TGA在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中均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辅助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估并指导治疗。此外,新近研究发现TGA可能用于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抗凝管理。本文首先概述TGA检测技术发展过程,进一步对TGA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生成试验 凝血酶 血栓 出血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