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方法和凝血酶元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唐跃 吴清玉 +5 位作者 董超 孙寒松 潘世伟 刘真 唐棣 孙淑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采用我院惯用的抗凝治疗方案和凝血酶元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标准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方法 从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们对 6 1例瓣膜疾病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其中二尖瓣疾病...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采用我院惯用的抗凝治疗方案和凝血酶元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标准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方法 从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们对 6 1例瓣膜疾病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其中二尖瓣疾病患者 34例 ,主动脉瓣疾病患者 11例 ,双瓣疾病患者 16例 ,共置入 77枚CarboMdics瓣。术后采用华法令抗凝 ,第 1~ 2天给予负荷剂量 ,第 3~ 4天逐渐减到维持量。每 2 4h测定INR值 1次 ,连续 8d。出院后由专人负责临床随访 ,并按照预定时间进行 14次INR值的测定。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出血、栓塞和死亡等。所有数据由专人输入编制好的数据库 ,并用SPSS统计包处理。结果 无手术死亡。住院期间发生脑栓塞 1例 ,发生率为 1 8%。6 1例患者全部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8 6± 4 7)个月 (0 5~ 2 0个月 ) ,总共 5 2 3个患者月 ,相当于 4 4个患者年。 1例患者术后 8个月死于严重的心力衰竭 ,另 1例术后 10个月发生胃出血。无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5年生存率为 (83 0± 2 3) %。 5年免出血率为 (83 0± 2 3) %。结论 机械瓣置换术后采用我院目前惯用的抗凝治疗方案简单有效。第 1~ 2天华法令的负荷剂量均为每日 5mg。第 3天减为 4 2mg ,第 4天减到维持量 3 4mg。长期华法令的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瓣置换术 术后 抗凝方法 凝血酶 国际标准化 比值监测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Ⅶ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饶绍琴 杨洋 +3 位作者 腾飞鹏 赵清 杨百理 刘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的变化 ,以探寻检测FⅦ活性的最适条件。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步法检测血浆FⅦ :C活性水平及相应的凝血酶元时间 (PT)。将标本分别置于 0℃、2 2℃环境中 ,1、2、4小...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的变化 ,以探寻检测FⅦ活性的最适条件。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步法检测血浆FⅦ :C活性水平及相应的凝血酶元时间 (PT)。将标本分别置于 0℃、2 2℃环境中 ,1、2、4小时上机检测。结果  0℃ 4小时与 0℃ 1小时、2小时 ,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2、4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小时与 0℃ 2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0℃条件下血浆FⅦ可被激活 ,但在 2小时内对凝血时间测定影响不大 ,故不能及时检测的患者血样应在 2小时内用冰水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因子Ⅶ 血浆 凝血时间 凝血酶 凝血因子活性 影响 患者 标本 显著性 水平
下载PDF
重型肝炎治疗中鲜生地汁对凝血酶元时间及合并出血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建伟 杨积明 袁桂玉 《天津中医》 2001年第2期4-5,共2页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凝血酶 综合疗法 鲜生地汁
下载PDF
蘑菇:你身边的有毒食品
4
作者 孙琳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年第11期523-524,共2页
关键词 国际标准化比值 男性患者 有毒食品 病例介绍 凝血酶 总胆红素 医疗保健机构 水平 提示 时间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依达拉奉移植脑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9
5
作者 宋乃光 孙晶晶 +4 位作者 张耀龙 孟令海 高书焕 薛建 孙彩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4162-4168,共7页
背景:抑制血清炎性因子凝血酶元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和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表达是治疗脑梗死的潜在靶点之一。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 背景:抑制血清炎性因子凝血酶元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和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表达是治疗脑梗死的潜在靶点之一。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后,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模型组连续5 d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次/d,连续5 d。联合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次/d),连续5 d。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m NSS评分较低,血清凝血酶元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面积减少,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mR NA的表达水平减少;(2)联合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3)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间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移植 脑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依达拉奉 血清炎性因子 凝血酶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 组织纤维溶原激活物
下载PDF
用微血栓作指标探讨小剂量肝素对冠心病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曾祖荫 郭渝成 +2 位作者 张志高 葛萍菊 梁燕 《中国微循环》 1993年第1期25-26,共2页
微血栓是冠心病微循环中的重要病理改变。我们对52例球结膜微循环中有微血栓的冠心病者,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简称肝素组),并设丹参治疗组(简称丹参组)作对照,密切观察微血栓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微血栓 冠心病 肝素治疗 球结膜微循环 小剂量肝素 心电图改变 临床症状 病理改变 凝血酶时间 丹参
下载PDF
口服华法令致脑出血患者27例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施立海 左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2-1264,共3页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凝血酶元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VK)对口服华法令并发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冶口服华法令抗凝而致脑出血患者27例,其中17例患者单独使用VK治...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凝血酶元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VK)对口服华法令并发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冶口服华法令抗凝而致脑出血患者27例,其中17例患者单独使用VK治疗,10例患者联合使用人PCC+VK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患者抗凝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恢复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PCC+VK治疗组患者纠正抗凝状态的时间为(2.8±1.4)h,明显短于VK治疗组患者[(7.8±4.1)h],且GOS评分(3.6±1.3)高于VK治疗组(2.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显示PCC+VK治疗组患者预后好于VK治疗组.结论 与单纯应用VK相比,联合应用PCC和VK可以更快的逆转华法令的抗凝作用,为改善患者预后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华法令 凝血酶复合物
原文传递
干热对凝血酶元复合物冻干制品中艾滋病病毒的灭活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宏霞 李敬云 +2 位作者 鲍作义 蔡毅 朱关福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48-49,共2页
经用艾滋病病毒对敏感细胞感染法检测,冷冻干燥后再以80℃干烤72小时,能将人凝血酶元复合物中的艾滋病病毒灭活。
关键词 血液制品 消毒 艾滋病毒 干热 凝血酶复合
下载PDF
三七的外治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荣福 《中医外治杂志》 1993年第1期40-41,共2页
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各种出血.瘀血疼痛等证。据《中药大辞典》载:三七能缩短凝血酶元时间,具有止血作用;其中所含五加皂甙A、B具较迟缓的溶血作用;对于某些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笔者应用外治... 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各种出血.瘀血疼痛等证。据《中药大辞典》载:三七能缩短凝血酶元时间,具有止血作用;其中所含五加皂甙A、B具较迟缓的溶血作用;对于某些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笔者应用外治法,用治乳疬、痄腮、天行赤眼.亦获良效。兹予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治作用 三七 《中药大辞典》 凝血酶时间 化瘀止血 活血消肿 瘀血疼痛 临床常用 止血作用 溶血作用 抑制作用 皮肤真菌 天行赤眼 皂甙A 外治法
下载PDF
288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10
作者 吴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9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临产孕妇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方法对288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结果与128例正常妇女的凝血四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非孕女性比较:APTT指标改变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明显缩短,...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临产孕妇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方法对288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结果与128例正常妇女的凝血四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非孕女性比较:APTT指标改变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在临产时应及时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了解它的动态变化,对产科意外情况发生如产后大出血、DIC及血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6例脑血栓病人与健康老年人血AT—Ⅲ和血清锌、铜及锌/铜比值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子亭 鲍苏苏 +2 位作者 李北利 任志 杨杰 《营养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294-295,共2页
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它的形成与血抗凝血酶元Ⅲ(以下简称AT-Ⅲ)有直接关系。AT-Ⅲ系反应血栓敏感的指标之一,在正常的血浆及血清内皆含有AT-Ⅲ,它是一种脂蛋白,其作用是使凝血酶失去活性,对凝血因子V11和Xa起灭活作用... 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它的形成与血抗凝血酶元Ⅲ(以下简称AT-Ⅲ)有直接关系。AT-Ⅲ系反应血栓敏感的指标之一,在正常的血浆及血清内皆含有AT-Ⅲ,它是一种脂蛋白,其作用是使凝血酶失去活性,对凝血因子V11和Xa起灭活作用,以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起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人体内的AT-Ⅲ是否和摄入微量元素锌、铜等有关?即AT-Ⅲ在体内的合成是否与血清锌、铜、锌/铜比值有直接关系,尚未见有报导,为了解正常健康老年人与脑血栓病人锌、铜的营养水平与AT-Ⅲ之间有无连系,以指导改善膳食铜、锌摄入量,为防治脑血栓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血清 锌/铜比值
下载PDF
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元激活剂安全性的电生理学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彩辉 张卯年 瓶井资弘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元激活剂(tP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经兔睫状体扁平部将0.1mLtPA或者BSS注入视神经内研究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白色家兔共24只,分为4组,每组6只兔(6只眼)。视觉诱发电位(VEP)的记录电极植入兔颅骨内。每组... 目的探讨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元激活剂(tP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经兔睫状体扁平部将0.1mLtPA或者BSS注入视神经内研究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白色家兔共24只,分为4组,每组6只兔(6只眼)。视觉诱发电位(VEP)的记录电极植入兔颅骨内。每组分别注入25μgtPA、12.5μgtPA及BSS,6只正常眼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注药后的第1天、3天,1、2和4周行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检查,记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结果。结果经裂隙灯、间接检眼镜、F-VEP、F-ERG检查视神经内注射tPA后未发现视神经和视网膜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和其他损伤。各组VEPP1的隐含时分别为(24.60±1.54)、(24.09±1.92)、(24.01±1.96)、(24.57±1.2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各组VEPP1振幅分别为(123.91±41.77)、(145.16±41.22)、(132.36±48.22)、(116.78±29.44)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各组ERGa波的隐含时分别为(5.95±0.42)、(5.86±0.41)、(5.87±0.46)、(5.81±0.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a波的振幅分别为(110.28±13.91)、(111.97±15.28)、(109.73±15.90)、(107.74±10.87)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b波的隐含时分别为(41.58±6.46)、(40.87±5.88)、(40.52±6.24)、(41.60±6.6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b波的振幅分别为(150.80±11.86)、(147.59±13.60)、(144.52±16.54)、(141.00±20.46)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经睫状体扁平部向兔视神经内注射tPA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有望成为局部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凝血酶激活剂 视神经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下载PDF
凝血酶元时间测定在深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王树兰 苏建海 廖云珍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66-69,共4页
本文通过72例深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有关资料的分析,说明PT延长对重肝发生及死亡有显著意义。当PT(比正常对照)>10″时,除一例为慢活肝外其余全部为重肝死亡率为66.6%,当PT(比正常对照)>20”时,全部为重肝而且100%死亡。黄疸... 本文通过72例深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有关资料的分析,说明PT延长对重肝发生及死亡有显著意义。当PT(比正常对照)>10″时,除一例为慢活肝外其余全部为重肝死亡率为66.6%,当PT(比正常对照)>20”时,全部为重肝而且100%死亡。黄疸深度与重肝的发生及死亡也有一定的关系。据此作者提出,对于深度黄疸型的肝炎病人,入院时常规的测定PT(及正常对照),对于判断是否为重肝及其予后有重要意义。以便早期诊断采取措施,减少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时间 深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异位妊娠患者腹腔血部分凝血成分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杨成群 腾飞鹏 《中国厂矿医学》 1998年第5期345-346,共2页
对49例异位妊娠患者静脉血与腹腔血的部分凝血成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腹腔血凝血酶元时间大于180秒,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大于120秒,D—Ⅱ聚集体阳性率100%,与静脉血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及P<0.00... 对49例异位妊娠患者静脉血与腹腔血的部分凝血成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腹腔血凝血酶元时间大于180秒,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大于120秒,D—Ⅱ聚集体阳性率100%,与静脉血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及P<0.005),为异位妊娠患者自体血回输不加抗凝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腹腔血 凝血酶时间 D-Ⅱ聚集体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姜嘉 巫善明 +3 位作者 吴瑞庭 盛兰明 孙勇 周天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1985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出血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习惯以凝血酶元时间(PT)作为主要检查项目,但P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并不包括内源性凝血因子,为此我们采用内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测定(KPTT)结合PT试验,对... 出血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习惯以凝血酶元时间(PT)作为主要检查项目,但P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并不包括内源性凝血因子,为此我们采用内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测定(KPTT)结合PT试验,对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测定,以了解此两种试验与肝炎出血倾向的关系,将有关资料小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白陶土 部分凝血 时间测定 临床意义 过筛试验 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酶时间 内源性 凝血因子 检查项目 肝炎患者 出血倾向 资料 症状
原文传递
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血清运铁蛋白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李廷荣 晏治碧 +3 位作者 刘玉红 赵隽 张美丽 杨俊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44-445,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运铁蛋白 凝血酶时间 白蛋白
下载PDF
30例正常新生儿血浆PIVKA-Ⅱ及Ⅱ Ⅶ、Ⅸ因子测定结果分析
17
作者 唐连元 芦华 +3 位作者 石磊 刘培嫦 徐力 史之丹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89年第2期80-82,共3页
本文测定了30例生后2~4天正常新生儿 PIVKA—Ⅱ的含量、凝血酶元时间(PT)、Ⅶ因子活动度和Ⅸ因子含量,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合成及 PIVKA—Ⅱ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维生素K拮抗剂诱发蛋白(PIVKA) 异常凝血酶 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下载PDF
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邹春毅 杨爱平 +2 位作者 孙志红 王刚 马大鹏 《透析与人工器官》 1999年第3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血浆分离器 凝血酶时间 大连市 临床症状 平均住院日 血浆置换疗法 肝肾综合征 代谢毒物
下载PDF
rF ⅦA 和APCC治疗血友病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19
作者 Ashish V.Joshi Jennifer M.Stephens Vicki Munro 《中国处方药》 2006年第4期41-45,共5页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和致活的前凝血酶元复合浓缩物(APCC)对具有抗体的血友病患者轻一中度出血3种家庭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方法:用基于文献的决篆分析模型,用来比较rFⅦa—rFⅦa—rFⅦa、APCC-rFⅦa—rFⅦa...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和致活的前凝血酶元复合浓缩物(APCC)对具有抗体的血友病患者轻一中度出血3种家庭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方法:用基于文献的决篆分析模型,用来比较rFⅦa—rFⅦa—rFⅦa、APCC-rFⅦa—rFⅦa和APCC-APCC—rFⅦa3种治疗方案。每个治疗方案都分为3个级别,一级治疗无效则使用二级治疗,二级治疗也也无效则使用三级;台疗。使用不久前美国已发表的分析文献中的专家观点来建立模型并录入基础数据。从已发表文献中获得rFⅦa和APCC控制出血的百分数。基础数据模型中的药品成本(2005年美国标准)根据平均批发价确定。使用单变量分析和概率敏感度分析(二级Monte Carlo模拟法)分析疗效、再次出血率、患者体重和给药剂量来探知模型耐用性。结果:在基础数据分析中,rFⅦa—rFⅦa—rFⅦa方案解决出血问题的成本是28076美元。使用APCC—rFⅦa—rFVlla方案的平均成本是30883美元,而APCC-APCC—rFⅦa方案的成本是更高,平均需要32150美元。仅使用rFⅦa的治疗方案通过避免二级和三级治疗而抵销了整体成本。通过概率灵敏度分析,超过68%的概率表明,全程治疗中仅使用rFⅦa方法的花费最少。结论:对轻一中度出血治疗的经济学思考应向初级治疗外扩展,进一步考虑到重复出血和多级治疗方案失败的因素。在大多数病例中,仅使用rFⅦa的治疗方案是最经济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分析 血友病患者 治疗方案 基础数据分析 活化凝血因子Ⅶ 成本效果 控制出血 数据模型 rF 凝血酶复合
下载PDF
临时辅助性肝移植有助衰竭肝脏再生
20
作者 竞春 《医学信息》 1994年第2期69-70,共2页
K Boudjema 等报告,1例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患亚急性肝衰竭的4岁患儿接受了暂时辅助性肝正位移植。移植时患儿原有肝脏90%坏死,术后3个月组织学检查正常,因而将植物去除,停用免疫抑制剂。
关键词 辅助性肝移植 肝脏再生 急性肝衰竭 正位移 免疫抑制剂 肝炎病毒感染 患儿 组织学检查 术后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