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爱胜 林丽云 刘小君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5年1—7月某院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而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 目的 :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5年1—7月某院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而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的标本3例,将标本重新离心一次,用贝克曼ACL TOP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重新进行凝血功能4项检测,并与第一次离心后检测结果比较,分析前后2次离心标本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第一次离心后3份标本中PT、APTT及FIB结果分别为10.8、11.5、9.7 s,29.5、32.7、25.2 s及2.49、3.12、2.85 g/L,第二次离心后分别为10.9、11.3、10.0 s,30.4、31.5、25.9 s及2.31、3.28、2.67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7~1.719,P>0.05);3份标本第一次离心的TT结果分别为66.51、127.3和89.62 s,第二次离心后分别为12.2、15.7和13.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43~79.167,P<0.001)。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TT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凝血功能其他指标正常,唯独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的标本,需要将标本离心后重新检测,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以免造成临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离心 凝血酶时间 凝血功能检测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下载PDF
不同保存条件对PT和APTT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劲丰 《微循环学杂志》 2004年第1期46-46,49,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及保存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正常体检人员在不同采血方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测定的PT和APT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PT在 4℃保存 2h、2 4h...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及保存条件对凝血酶原时间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正常体检人员在不同采血方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测定的PT和APT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PT在 4℃保存 2h、2 4h的结果以及在2 5℃保存 2h、8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浆APTT在 4℃保存 2h、8h的结果以及在 2 5℃保存 2h、4h的结果与及时测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 3 7℃保存 2h后PT、APTT结果均出现显著性变化 (P <0 .0 5 )。两种采血方式比较 ,PT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凝血标本在室温( 2 5℃ )条件下 ,PT和APTT必须在 4h内完成检测 ,在 4℃条件下 ,必须 8h内完成检测 ;凝血标本抽血进程必须顺利且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APTT 保存条件 实验室检测 凝血标本 采血方式
下载PDF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立中 陈洪山 +1 位作者 赵敏 张春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4期342-343,共2页
关键词 凝血标本 检验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翟秀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29期88-89,共2页
开展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可用于血检前状态的检查。因此,保证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凝血检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笔者现对此做以下总结分析,以便在... 开展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可用于血检前状态的检查。因此,保证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凝血检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笔者现对此做以下总结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测 影响因素 凝血标本 凝血试剂 仪器
下载PDF
凝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艳红 赫莉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30期52-53,共2页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的9234例住院患者的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总数为210例...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的9234例住院患者的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总数为210例,标本总不合格率为2.27%。主要原因为标本采血量少,占不合格标本的77.62%,这其中对结果影响有临床意义的占14.11%。结论:凝血标本的采集、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对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前阶段的错误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与临床医生联系和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护士进行培训,让每位医务人员都知道不合格凝血标本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标本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不合格原因 解决对策
下载PDF
凝血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晓红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7期6054-6055,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实验室检查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观察不同的时间(0 h、2 h、4 h,24 h)以及在不同温度(-4℃、-20℃)保存24 h,对PT、APTT、TT和FIB进行...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实验室检查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观察不同的时间(0 h、2 h、4 h,24 h)以及在不同温度(-4℃、-20℃)保存24 h,对PT、APTT、TT和FIB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室温条件下,与0 h相比,2 h后检测,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后检测,PT、APTT、TT指标出现时间增加,且随放置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FIB无明显变化;放置24 h,PT、APTT和TT出现明显延长,FIB无明显变化((P>0.05)。-4℃下保存24 h,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时,APTT出现延长(P<0.05)。结论: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PT、APTT、TT和FI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放置温度 放置时间 检验结果
下载PDF
不合格凝血功能检查血标本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敏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11期59-60,共2页
通过对36例不合格凝血功能检查血标本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采血标本质量,保证诊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不合格 凝血标本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下载PDF
老年患者血液标本凝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秦辉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27期189-190,共2页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2015年1月~6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凝血标本16份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老年患者血标本凝血的原因并采...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对2015年1月~6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凝血标本16份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老年患者血标本凝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2015年7月~12月,本科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抗凝血标本334份,发生血标本凝血9份。结论通过与临床医生联系和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护士进行培训,让每位医务人员都知道不合格凝血标本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标本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不合格原因 解决对策
下载PDF
血清分离胶对生化指标测定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秦维超 邱方城 +1 位作者 严礼华 邓兆群 《江西医学检验》 2002年第6期335-336,338,共3页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血清分离胶对12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及其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动态分析,广泛提高血清分离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使用率。方法采用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检测组)与传统的普通玻璃采血管(对照组)进行随机采样,采集同...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血清分离胶对12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及其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动态分析,广泛提高血清分离胶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使用率。方法采用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检测组)与传统的普通玻璃采血管(对照组)进行随机采样,采集同一供血者血样标本,观察血清分离时间及其离心情况;并对12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分析比较;同时对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分析比较。结果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能明显缩短了血清析出时间,检测组与对照组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表明分离胶的加入不影响血清各成份的含量;添加分离胶能有效的将血球与血清隔离,0小时测定结果与4℃放置24小时、48小时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结论血清分离胶可用于对非抗凝血标本的血清分离,可以保持被分离血清各成份的性状,并且还可以保持血清各成份的稳定性,在临床检验中有很广泛的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分离胶 生化指标 传统真空采血 血清析出时间 非抗凝血标本
下载PDF
浅谈抗凝剂在实验室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学志 喻志祥 《社区医学杂志》 2006年第08S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实验室检验 抗凝剂 凝血标本 血液凝固 全血细胞计数 血细胞分析仪 项目要求 化学试剂 抗凝物质 凝血因子
下载PDF
抗凝血标本用于微柱凝胶技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国莉 陈莹洁 《中国厂矿医学》 2007年第2期163-164,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时,抗凝血标本对减少误判和漏检的作用。方法应用卫生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微柱凝胶卡技术,用受血者的抗凝及不抗凝双份血标本,平行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在1 820例次的血型及交叉配... 目的探讨应用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时,抗凝血标本对减少误判和漏检的作用。方法应用卫生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微柱凝胶卡技术,用受血者的抗凝及不抗凝双份血标本,平行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在1 820例次的血型及交叉配血的试验中,不抗凝血标本有3例血型鉴定错误,有35例交叉配血不合,其中主侧凝集32例,次侧凝集3例。结论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的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必须使用抗凝血标本,否则易引起假凝集。微柱凝胶技术达到了操作过程的标准化、结果易判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规范化要求,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血型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技术 输血安全
下载PDF
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杭永伦 杨葵 陈永光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446-447,共2页
关键词 凝血标本 时间 温度 血细胞分析仪 测定
下载PDF
应用抗凝管采集血标本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13
作者 杨平 刘屹东 宫向欣 《哈尔滨医药》 2008年第4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采集血标本 检测结果 原因分 预防 抗凝管 凝血功能检测 常规检查项目 凝血标本
下载PDF
品管圈在提高需抗凝血标本质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庆华 平敬东 李雪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11期147-148,共2页
品管圈(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小组成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科学地应用品管圈各种统计方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自己工作现场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
关键词 品管圈 凝血标本 质量
下载PDF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红细胞的误差原因分析及纠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丽荣 《北京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935-936,共2页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具有简单、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等优点,但由于标本或患者自身的因素会造成红细胞(RBC)计数误差。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我院住院患者19918份EDTA-K2静脉抗凝血标本中35份存在RBC计数误差,我们对此进行了复检...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操作具有简单、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等优点,但由于标本或患者自身的因素会造成红细胞(RBC)计数误差。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我院住院患者19918份EDTA-K2静脉抗凝血标本中35份存在RBC计数误差,我们对此进行了复检及纠正,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设备:应用Sysmex公司XT-1800I、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定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计数误差 误差原因分析 红细胞 EDTA-K2 凝血标本 SYSMEX 住院患者
下载PDF
凝血标本保存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裴忠亚 索翠萍 吕莎 《预防医学论坛》 2008年第12期1223-1223,共1页
关键词 凝血标本 保存时间 实验室检测指标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血凝测定结果异常的分析
17
作者 谢文卫 谢文晖 +1 位作者 许洁 朱君琴 《工企医刊》 2007年第3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测定结果 血凝 血液性疾病 多发性外伤 凝血标本 APTT 参考范围 检测结果
下载PDF
凝血标本放置时间、温度对凝血四项检验的影响
18
作者 李丽丽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6期538-538,共1页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对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11月的抗凝静脉血标本120例,对这120例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之后把血液标本分别放在室温、4益、-20益,放在室温和4益的血液标本...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对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11月的抗凝静脉血标本120例,对这120例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之后把血液标本分别放在室温、4益、-20益,放在室温和4益的血液标本在4h、8h、12h、24h时再检测一次,将血液标本放于-20益时,分别在1、2、4、8w周再次检测,对比检测数据。结果在室温的情况下标本放置24h后凝血酶原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0.05);标本放置8h后纤维蛋白原没有统计学意义(>0.05)。在4益的情况下标本放置24h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都没有统计学意义(>0.05)。在-20益的情况下,放置2w时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没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温度的选择对凝血四项的测定结果影响都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本 时间 温度 检验
下载PDF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
作者 杨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4-8月在该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凝血标本采集量均分为A组(2 mL)、B组(1.6 mL),对比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两组凝血指标差异以及组内差...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4-8月在该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凝血标本采集量均分为A组(2 mL)、B组(1.6 mL),对比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两组凝血指标差异以及组内差异。结果在相同时间、保存温度下,A组和B组间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即时检测,冰箱保存A组B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中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保存A组B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与即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确保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加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验标本 采集 处理 质量控制 凝血 保存温度
下载PDF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0
作者 丁红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搜集的117例健康体检者,117例入组对象应用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方式。采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2mL、1.8mL、1.6mL)对凝血功... 目的:观察分析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搜集的117例健康体检者,117例入组对象应用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方式。采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2mL、1.8mL、1.6mL)对凝血功能的结果影响以及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与立即进行送检的对照组加以对比)。结果:不同凝血检验标本采集量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凝血标本存放温度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与立即送检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够显著提高凝血检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 处理过程 质量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