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文摘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