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辛天艺 焦剑 +1 位作者 周彦恒 施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92-997,共6页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正畸缺隙闭合 正畸 矫正 牙槽骨质丢失 牙周指数 减数正畸治疗
原文传递
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思赜 包涵 +3 位作者 苏晓婕 谷德奥 苗雷英 刘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7-543,共7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牙合]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正畸治疗 颧突支柱 上颌第一磨牙 咬合力
下载PDF
减数正畸治疗的咬合接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YUN PARK 钱玉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 咬合分析系统 减数正畸治疗
下载PDF
减数正畸治疗中中切牙牙根及牙槽骨形态变化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怡君 鄢洁雅 +4 位作者 王天鸽 周志捷 廖盛轩 毛丽霞 刘加强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 目的: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牙槽骨改建 锥形束CT 减数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不同减数方案对安氏Ⅱ类错畸形疗程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杨一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4期2929-2930,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减数模式对安氏Ⅱ类错畸形疗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76例正畸患者,根据正畸治疗中的减数模式分为两组。A组为减数上颌2个双尖牙模式,包括38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14.25岁。B组为减数4个双尖牙模式,包... 目的:评价不同减数模式对安氏Ⅱ类错畸形疗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76例正畸患者,根据正畸治疗中的减数模式分为两组。A组为减数上颌2个双尖牙模式,包括38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龄14.25岁。B组为减数4个双尖牙模式,包括38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13.86岁。全部患者遵循MBT矫治原则完成治疗。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减数模式的正畸治疗时间。结果:减数上颌2个双尖牙模式病例组与减数4个双尖牙模式病例组相比,其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减数上颌2个双尖牙模式病例组与减数4个双尖牙模式病例组相比,其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其后牙的咬合更利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减数模式疗程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