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宜昌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范元月 罗剑琴 +2 位作者 张家国 叶丹 陈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6-791,共16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2017年宜昌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与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形势背景共有三种:斜压锋生、准正压和低层暖平流强...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2017年宜昌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与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形势背景共有三种:斜压锋生、准正压和低层暖平流强迫。在斜压锋生环境中,冷锋南下在宜昌中西部速度变缓,与暖倒槽中暖湿气流多次合并形成锋生,其造成的强烈抬升使MCS中单体质心较高,强回波厚达5~6 km,强的垂直切变导致单体出现悬垂结构,这些环境条件使气流合并时瞬时雨强较大;在气流合并、地形阻挡时对流持续时间较长,造成间歇性、分散性极端短时强降水。准正压Ⅰ型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鞍型场中南风气流发展,在地形作用下形成的辐合中心触发并增强对流单体,低质心、塔状、厚度高达7 km的强回波造成的瞬时雨强极大,引导气流较弱及下游山前减弱单体的后向传播效应导致山前的河谷地区对流再次加强,造成时间较短、范围极小而雨强极大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准正压Ⅱ型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东风波西移过程中,暖湿的东风气流与边界层偏北气流合并时,导致超低质心的深厚塔状强降水回波,山体东侧过渡带地形使偏北风、偏东风多次合并,因而在过渡带地区造成雨强相对较小而范围较大、持续几个时次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在暖平流强迫环境中,西南急流加强时地面发展出辐合线,在辐合线上有向下游倾斜的深厚强回波单体沿着辐合线间隔排列,切变线、辐合线和雨带走向一致,使对流线上单体出现"列车效应",对流单体在对流线的上游新生、加强,向下游移动,在对流线上连续几个时次出现间隔分布的线状极端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静止 后向传播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一个长生命期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特征及其持续的环境条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晓芳 赖安伟 王志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1-437,共17页
2010年5月31日至6月1日华南特大暴雨过程经历了三次集中降水期,共有4次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演变过程,其中一个TL/AS MCS(Training Line/Adioining Stratiform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中尺度对流... 2010年5月31日至6月1日华南特大暴雨过程经历了三次集中降水期,共有4次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演变过程,其中一个TL/AS MCS(Training Line/Adioining Stratiform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准静止地维持了10多个小时,导致了多个观测站出现极端强降水。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重点探讨了该TL/AS MCS的观测特征及其发展持续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准静止TL/AS MCS发展在一个高空强辐散、低空气旋性汇合环流的天气尺度环境中,TL/AS MCS维持期间热力环境特征表现为对流层中低层持续高湿近饱和态、偏中性层结、合适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极小的对流抑制能量。在对流层中低层,低空急流的加强发展维持与对流层中层相对弱的环境风形成了风垂直切变随高度呈现强逆转,近地层风垂直切变垂直于对流线的分量大,而在中层风垂直切变平行于对流线的分量占绝对优势,风切变特征可能是TL/AS MCS准静止的原因;低空急流和中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对流层动力和热力条件有利于强上升运动的长时间维持与发展,不断触发新对流从而组织成一个长生命期准静止的TL/AS M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生命期 静止 TL AS MCS(邻接层状单向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观测特征 持续条件
下载PDF
鄂东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谌伟 岳阳 +2 位作者 刘佩廷 邓红 张蒙蒙 《暴雨灾害》 2017年第4期357-364,共8页
利用GFS再分析资料、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特大暴雨中两个连续发生的MCSs(下面分别称为MCS1和MCS2)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中尺度系统演变,归纳了MCSs成熟阶段准静止—后向传播结构模型,结果表... 利用GFS再分析资料、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特大暴雨中两个连续发生的MCSs(下面分别称为MCS1和MCS2)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中尺度系统演变,归纳了MCSs成熟阶段准静止—后向传播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的发展、西风低槽的缓慢东移及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导致南北气流长时间交汇于江淮流域形成梅雨锋切变和夜间低空急流的发展,是两个MCSs形成的有利大尺度背景条件。MCS1发生于中层梅雨锋前倾结构下;MCS2则是发展加强于低层梅雨锋切变上。(2)MCS1比MCS2的"冷池"更深厚,与环境温差更大,对流触发更剧烈,但"冷池"运动方向与MCSs传播方向均一致。(3)两个MCSs都出现了后向传播特征,前者可能与大别山脉对冷池的阻挡有关,后者可能与对流更易在不稳定区触发相关;成熟阶段时,MCSs因后向传播,移动缓慢甚至准静止,降水最强。(4)在回波结构上,MCS1向前传播时新生、成熟、消亡单体沿回波长轴自下风方向上风方排列,MCS1及MCS2后向传播时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冷池 “列车效应” 静止 传播
下载PDF
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治国 米瑞芝 +3 位作者 闵颖 胡娟 李华宏 许迎杰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3期48-55,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5年8月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分布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频次大等特点。...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5年8月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分布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频次大等特点。②副热带高压和孟加拉湾外围持续的水汽输送,地面冷锋的抬升触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叠置,有利于强烈上升运动形成,是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③湿层深厚、暖云层厚度大,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④中尺度对流云团中随着云顶亮温小于-70℃区域面积的减小,短时强降水的频次也明显减少。⑤两高势力相当,形成对峙,导致低质心高效率的积云对流系统移动缓慢,呈准静止状态是短时强降水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⑥此次过程伴有明显的闪电活动,且随着短时强降水站次数的增加,正闪次数明显增加,负闪次数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500 hPa两高辐合 积云对流系统 低质心 静止
下载PDF
2012年7月12日鄂东北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涛 黄小彦 牛奔 《暴雨灾害》 2014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使用高空天气图、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场、新-代天气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导致2012 年7 月12 日鄂东北强降水的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的演变特征,解释了... 使用高空天气图、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场、新-代天气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导致2012 年7 月12 日鄂东北强降水的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的演变特征,解释了MCS 维持准静止状态的成因.南支槽、东北冷涡、副热带高压是MCS 形成的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MCS 形成于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冷涡高空槽底部之间,副高位置稳定和冷涡高空槽缓慢南压有利于MCS 稳定少动,且随南支槽加深西南急流的建立有利于持续向MCS 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MCS 表现为单个中α尺度对流云团,成熟时外形呈椭圆型,边缘光滑,亮温低值中心位于MCS 西侧,且有指状突起,亮温低值区域对应中β尺度对流回波带,强降水组合反射率因子为45~55 dBz,回波顶高18 km,中心高度低于6 km,MCS 维持准静止状态.强降水与MCS 亮温低值中心、强回波带相对应,降水效率高,持续时间长.中尺度分析表明,辐合线的维持是MCS 呈准静止状态的主要原因.地形阻挡产生的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初始对流,强降水在地面产生冷池、雷暴高压及弧状出流边界,出流边界上风速辐合较强且温度梯度较大区域又触发出新的对流,并在气压梯度力推动下向东南方向传播,抵消了环境风平流运动.MCS 低层主要有西南气流和西北气流,西北气流逐渐从MCS 后部进入,与西南气流形成辐合线,西南气流沿西北气流爬升产生对流,形成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中尺度锋面,地面出流边界和高空辐合线是中尺度锋面在风场的表现形式,对回波加强、维持有重要作用,且高空辐合线引起的后向传播也抵消了环境风平流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强降水
下载PDF
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雨团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威 顾佳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 0.125°×0.125°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8月18-19日漯河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在200 hPa高空分流区、5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Interim 0.125°×0.125°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8月18-19日漯河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在200 hPa高空分流区、500 hPa高空槽以及副热带高压、低层急流切变、地面低压倒槽等天气尺度系统合理配置及其相互作用下发生。(2)探空显示漯河上空具有较高的对流潜势,有利于中尺度雨团初生和发展。低层饱和、厚暖云层、弱风切变有利于暴雨云团产生,高CAPE值、高比湿和高降水效率是极端雨团的重要原因。(3)中尺度对流云团一个随槽前西南气流东移北上,一个随低层切变线南压,相向合并发展为M_(β)CS,有利于暴雨云团增强。不同于以往本地区的云团"同向合并",持续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高效率的中尺度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导致强回波长时间维持,极端降水发展。(4)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强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起到动力触发作用,有利于对流发展。冷池出流与交汇北上的东南风和偏东风相互作用,导致水平温度梯度增大形成和冷池前侧锋生加强,一方面致使雨团组织化发展和单体后向传播,另一方面也在降水区下游触发新生雨团,冷池持续增强。(5)本次过程整层风场较弱,且低层气流传播速度大于引导气流速度,平移与传播方向的反向夹角大,导致两者矢量和大幅度偏离了引导气流方向,同时产生的减速效应导致暴雨中尺度系统移动缓慢,导致极端降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雨团 相向合并 地面辐合 冷池 静止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7
作者 王庆华 周金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0期211-213,共3页
利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资料,结合常规资料,对江汉平原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MCS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构和传播特征等,揭示了BB类MCS在江汉平原发生、产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地面中尺度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强... 利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资料,结合常规资料,对江汉平原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MCS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构和传播特征等,揭示了BB类MCS在江汉平原发生、产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地面中尺度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的发生与沿汉江河谷南下的北风、大别山南麓的东南风和从湖南北上的南风密切相关,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MCS的形成,3支气流在江汉平原的汇合使雷暴迅速增强,造成极端强降水。在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下,强下沉气流形成冷池,在地面造成幅散大风,底层出流边界与地面和风暴承载层的西南风汇合,触发新单体生成并向东北方向传播,使MCS处于准静止状态,加上列车效应,产生了极端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中尺度分析 触发机制 静止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
8
作者 王霄红 《才智》 2011年第24期175-176,共2页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着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一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统一思想;二是激发兴趣,开发潜意识;三是设疑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四是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着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一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统一思想;二是激发兴趣,开发潜意识;三是设疑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四是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共同提高;五是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合作探究 设疑 自主学习意识 思想动员 自我检测 自我学习能力 地理现象 教育模式 静止
原文传递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133
9
作者 赵思雄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1-367,共17页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冷空气从...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冷空气从北方入侵。2)环流系统较为深厚。不但在500 hPa,即使在200 hPa上也有很明显的经向环流发展,同样有阻高维持,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横槽的发展与维持。3)西风带南支槽稳定维持且十分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至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地区。北方的干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交绥,出现了明显的中低纬系统的相互作用。4)一条准静止锋长期稳定维持于长江流域,是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这在冬季并不多见。5)贵州和湖南地区,低层浅薄的冷空气垫与其上的暖湿空气形成了特有结构——逆温层,并有暖鼻配合,有利于冻雨出现。由于涉及云微物理、微气象学等诸多影响,冻雨区的分布带有一定的局地性特征,因而,对其的精确预报尚需作更多的研究。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多尺度系统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物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冻雨 静止 层结 冰暴
下载PDF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杜小玲 高守亭 彭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72,共12页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0X10再分析资料、2.5°×2.5&#...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0X10再分析资料、2.5°×2.5°再分析资料、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观测资料,对2011年1月发生在贵州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2011年1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极涡偏于东半球,亚欧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高南低”;亚欧中高纬度出现了2次强大、稳定、持久的阻塞高压:(2)副热带南支锋区活跃,12月31日~1月2日、1月9~11日、17-20日、27-29日有4次活跃期,水汽输送具有间断性特点;(3)维持在25。N附近的低层切变为低温雨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辐合条件,地面上稳定持久的准静止锋是低温雨雪天气发生的重要影响系统;(4)强冻雨、冰粒及降雪天气的温度场、锋区结构、大气运动状况等存在差异。出现强冻雨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最低、逆温梯度最大、逆温厚度最薄,逆温区有较厚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在600hPa以下,气流上升区高度低,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冰粒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低、逆温梯度大、逆温厚度较薄,逆温区有浅薄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较高,气流上升区高度较低,也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降雪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高、逆温梯度最小、逆温厚度薄,逆温区无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超过500hPa,具有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冷云降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副热带南支锋区 静止 锋面逆温
下载PDF
昆明准静止锋结构 被引量:63
11
作者 段旭 李英 孙晓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 选取1993-1995年冬、 春季节中10个昆明准静止锋典型个例作了合成计算, 分析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锋面呈准南北向, 平均位于103.5°~104°E附近, 垂直高度约700 hPa。受云贵高原阻挡作用的影响, 昆明准静止锋低层的温度场、 湿度场和风场等的结构与一般冷锋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静止 云贵高原 结构 探空资料 温度场 湿度场 风场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7-1196,共10页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夏季降水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西亚和中亚的准静止波传播是联系NAO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夏季降水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西亚和中亚的准静止波传播是联系NAO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波活动和新疆夏季降水变化的纽带。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讨论了夏季NAO正、负位相异常年准静止波传播特征和差异,夏季NAO强弱活动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EP通量散度强度和位置异常,该区EP通量散度强度和位置异常导致强辐散中心在中高纬向东传播的准静止波和沿副热带西风急流准静止波活动变化,从而影响新疆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夏季降水 西亚西风急流 静止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新疆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利用1960—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降水与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新疆夏季降水与西亚急流的南北位置和准静止波活动密切联系。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了新疆降水异常年准静止波... 利用1960—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降水与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新疆夏季降水与西亚急流的南北位置和准静止波活动密切联系。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了新疆降水异常年准静止波活动特征,新疆降水异常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东传播的中高纬静止波传播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沿副热带西亚西风急流传播的静止波活动,进而影响新疆夏季降水,并存在沿60°E自南极高纬低层经向上传至低纬对流层顶部,并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转为经向下传至北半球中纬地区的波列,该波列活动与西亚急流变化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亚急流 静止波传播 新疆夏季降水异常
下载PDF
2001年1月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结构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杜正静 丁治英 张书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4-292,共9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1年1月的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温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滇黔准静止锋表现为湿度锋,其大气环流特征与高原关系密切。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与Hadley环流偏南导致Ferrel...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1年1月的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温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滇黔准静止锋表现为湿度锋,其大气环流特征与高原关系密切。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与Hadley环流偏南导致Ferrel环流的生成、加强对云贵高原的天气有重大的影响。对于I、Ⅱ型静止锋,Hadley环流圈南北跨距小,环流圈下沉支偏南,易与高原南部的上升支一起形成反环流,该反环流可产生较强的雨雪、凝冻的灾害性天气;Ⅲ、IV型静止锋,Hadley环流圈北推,环流圈南北跨距大,此时在青藏高原的南部无反环流存在,云贵地区上升运动较弱,产生的降水与天气也较弱。由于受副高增强的间接影响,Hadley环流在Ⅱ、Ⅲ、IV型静止锋存在明显的双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静止 青藏高原 HADLEY环流 Ferrel环流 双层结构
下载PDF
两次滇黔准静止锋锋区结构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杜小玲 蓝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3-1195,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滇黔准静止锋上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简称08冻雨过程)及阴雨天气(简称09阴雨天气)的锋区结构特征及准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进行了对比分析。锋区结构共同点表现在:在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滇黔准静止锋上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简称08冻雨过程)及阴雨天气(简称09阴雨天气)的锋区结构特征及准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进行了对比分析。锋区结构共同点表现在:在水平方向上,准静止锋在850 hPa的水平温度梯度大,是等温线密集区;锋后低空逆温显著,平均逆温强度达2-8℃,逆温中心位于贵州东部-湖南西部之间。在垂直方向上,锋区表现为等sθe的密集区,锋区在经向上向北倾斜,向上伸展高度接近600 hPa附近;准静止锋天气一旦持续,锋区在850 hPa上表现为正的涡度带以及水平风的辐合区;与准静止锋锋生密切相关的锋生函数为正值。不同点表现在:近地面温度场垂直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准静止锋降水属性不同的重要原因;在08冻雨过程中,温度场在垂直方向不仅具有"冷暖冷"的结构特征,还具有较深厚的"一层模式"结构特征。在09阴雨天气中,低空温度场存在冷中心,但温度高于0℃。在锋区结构上,08冻雨过程表现为宽而平缓且向北倾斜,09阴雨天气在750 hPa以下表现为狭窄而陡峭,并在16°-17°N之间存在副热带锋区。造成锋区结构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锋生函数的水平辐合项和变性项对准静止锋的贡献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 静止 锋区结构特征 锋生函数
下载PDF
滇黔准静止锋诱发贵州春季暴雨的锋生机制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杜正静 何玉龙 +3 位作者 熊方 邓晓红 石开银 彭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逐6 h的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06年春季滇黔准静止锋背景下,出现的5次贵州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准静止锋背景下,贵州春季暴雨是由高低空急流、高空...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逐6 h的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06年春季滇黔准静止锋背景下,出现的5次贵州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准静止锋背景下,贵州春季暴雨是由高低空急流、高空槽、冷空气与准静止锋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低空急流将大量的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输送到贵州,不断积累对流有效位能;高空急流的加速增强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大尺度上升运动,并通过急流下侧的正环流圈带动冷空气南下,使得准静止锋活跃锋生,是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锋生现象分析表明,高空急流加速导致对流层中高层极锋锋区内锋生和对流层中层正环流圈的形成,加强了准静止锋附近的水平变形和垂直运动,进而促使锋生加强。水平变形和垂直运动对暴雨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水平变形项范围越大则降雨强度越强,与垂直运动相关的倾斜项移动与在准静止锋附近生成的强对流云团的移动方向一致。准静止锋与贵州春季的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暴雨落区集中分布在准静止锋南侧1个纬距带内。高空急流加速度、冷锋附近的水汽辐合强度以及对流有效位能的高能舌区范围对暴雨范围和强度有指示作用。基于以上锋生机制,提炼了滇黔准静止锋诱发贵州春季暴雨的物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静止 春季暴雨 锋生机制 物理模型
下载PDF
低纬山区一次持续锋面雾特征探讨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静 汪超 +1 位作者 彭芳 李登文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5-452,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2008年2月21—22日贵州山区锋面雾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锋面雾是在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低空西南急流和减弱的云贵准静止锋这样特定的天气形势下出现的。锋面雾出现在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2008年2月21—22日贵州山区锋面雾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锋面雾是在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低空西南急流和减弱的云贵准静止锋这样特定的天气形势下出现的。锋面雾出现在傍晚和夜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锋面雾在准静止锋锋前和锋后都有出现;云贵准静止锋减弱时较大范围雾发生,静止锋厚度薄、锋区狭窄,锋区附近具有逆湿分布特征;锋面雾的持续过程中伴有锋面降水,雨雾加重锋面雾的强度;另外特殊的山区地形也是导致锋面雾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雾 云贵静止 锋面逆温 低纬山区
下载PDF
滇黔准静止锋锋面雾的结构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崔庭 吴古会 +2 位作者 赵玉金 黄琰 杨玲 《干旱气象》 2012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利用黔西南州8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近5 a micpas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黔西南州雾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黔西南州雾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好;分析近5 a锋面雾的天气,得出形成黔西南州锋面雾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和高... 利用黔西南州8县市气象观测资料和近5 a micpas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黔西南州雾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黔西南州雾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好;分析近5 a锋面雾的天气,得出形成黔西南州锋面雾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和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锋面雾发生时低层空气潮湿,整层大气层结较稳定,低层有逆温层存在,锋区附近有弱的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静止锋锋面雾 南支槽前偏西气流型 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型
下载PDF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昆明准静止锋风雹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用对称不稳定理论,对1997年春季滇南一次连续性静止锋风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锋生强迫、锋面次级环流是形成云南低纬高原上风雹天气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湿锋生强迫 大风 冰雹 静止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段旭 李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682,共7页
利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资料和有限区域暴雨预报模式(HLAFS)分析场,对1999年6月 6日低纬高原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滇缅高压之间辐合区中;受两高之间辐合区... 利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资料和有限区域暴雨预报模式(HLAFS)分析场,对1999年6月 6日低纬高原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滇缅高压之间辐合区中;受两高之间辐合区及云贵高原地形的影响,MCC位于 500 hPa一个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上,垂直速度中心强度比其他地区的 MCC约大 1倍,无辐散层位于 400~500 hPa之间,北侧准静止锋锋区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地区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 静止 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