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俗舞蹈的准宗教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袁禾 《舞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57,共2页
中国民间民俗舞蹈的发展与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从古至今,民间的迎神赛社活动为中国民俗舞蹈的繁盛兴旺提供了根本的契机。马克思说:“舞蹈是一种祭典仪式。”(《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说:“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 中国民间民俗舞蹈的发展与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从古至今,民间的迎神赛社活动为中国民俗舞蹈的繁盛兴旺提供了根本的契机。马克思说:“舞蹈是一种祭典仪式。”(《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说:“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私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舞蹈 宗教 迎神赛社 宗教 佛教舞蹈 宗教信仰 实用功利 图腾崇拜 宗教意识 巫术色彩
原文传递
再论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进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4,共9页
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在根本上与他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直接相关,但除此之外,还与马克思将正义诉求视为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视为一种准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关。探问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马... 马克思拒斥、批判正义在根本上与他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直接相关,但除此之外,还与马克思将正义诉求视为社会有机体存在缺陷的一种症候,视为一种准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关。探问马克思为何拒斥、批判正义,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的独特的理论遗产,而且有利于更为开放地探讨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创造理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症候 宗教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一个亟待解决的老问题——现实引出的思考
3
作者 何光沪 《世界宗教文化》 1995年第2期9-11,共3页
如果说,对于国内“气功”热潮的流行和“神秘”现象的哄抬,是否可以称为“新宗教”,在学术界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对于美国的“人民圣殿教”、瑞士的“太阳圣殿会”和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等等被归入“新宗教”。
关键词 亟待解决 老问题 宗教团体 非理性 宗教 宗教 宗教哲学 人民圣殿教 学术理论 奥姆真理教
原文传递
宗教类别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小川 马玉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13,共6页
在宗教研究中,关于宗教分类有多种说法,如: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说、原生宗教和次生宗教说、传统宗教和历史宗教说、预示宗教和神秘宗教说、秩序宗教和救赎宗教说、教会宗教和大众宗教说、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说以及氏族宗教、民族宗教... 在宗教研究中,关于宗教分类有多种说法,如: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说、原生宗教和次生宗教说、传统宗教和历史宗教说、预示宗教和神秘宗教说、秩序宗教和救赎宗教说、教会宗教和大众宗教说、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说以及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政治宗教、文化宗教等等。这些分法有的强调时段性,有的强调特点和性质,但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各有利弊。宗教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鉴于宗教涵盖面包括神性和俗性并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类别 神性 俗性 宗教 宗教
下载PDF
市场化、世俗化与文化的共识
5
作者 陶东风 《天涯》 1998年第4期37-44,共8页
文化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中国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用功利的工具论文化发展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天真简单的依附论文化发展观(经济上去了文化自然发展)似乎都已为识者所不取。人们对于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的认识也在加深。但... 文化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中国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用功利的工具论文化发展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天真简单的依附论文化发展观(经济上去了文化自然发展)似乎都已为识者所不取。人们对于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的认识也在加深。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当前学界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成果却依旧不如人意。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以为是参与文化讨论的人中,多数人依然习惯性地把文化视作一个超越于社会其它领域(如经济、政治)之上或之外的独立自主领域(殊不知即使这种所谓“自主性”也依然是整个社会整体变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市场化 世俗化 宗教 世俗宗教 中国文化 布尔迪厄 消费主义 文化生产 论式 九十年代
原文传递
异化弥撒——宗教仪式与巫术的连结与分离
6
作者 唐志杰 《科学与无神论》 2000年第6期57-59,共3页
一、邪恶的"圣色伽利"基督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仪式早已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由于基督教的礼仪在形成过程中曾兼收并蓄了大量异教文化因子,因而基督教的礼仪不可避免地染上种种本不属于自己的内容。比如说,弥撒本是天主教... 一、邪恶的"圣色伽利"基督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仪式早已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由于基督教的礼仪在形成过程中曾兼收并蓄了大量异教文化因子,因而基督教的礼仪不可避免地染上种种本不属于自己的内容。比如说,弥撒本是天主教在主日举行的宗教仪式,信徒把担任主礼的神职人员看作是自己与上帝交通的枢纽,但在弥撒礼仪中,欧洲的一些农村教区曾出现过非基督教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宗教仪式 宗教学家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艳芬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0-43,共4页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 ,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 ,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 ,变异为一种准宗教 ,与儒、道对立互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 ,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 ,中国... 佛教作为一般宗教 ,与艺术、审美具有天然亲和关系 ,而东渐后的佛教逐渐为本土文化所同化 ,变异为一种准宗教 ,与儒、道对立互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它与审美的关系。佛教与审美互相渗透 ,审美使中国佛教成为具有美感的宗教 ,中国佛教则带给古代中国诗学、美学一股活泼泼的灵动之气 ,并最终影响了中国古代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宗教 审美 渗透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中的圣贤崇拜 被引量:1
8
作者 韩震 《唯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Z1期5-11,共7页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实质上就代行了宗教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它也被称为“儒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更是一种信仰的支柱和生活意义的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性质的功...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实质上就代行了宗教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它也被称为“儒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更是一种信仰的支柱和生活意义的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性质的功能,正是由于孔夫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偶像的地位,儒家学说才积淀成为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主体成分,凝聚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正是看到孔孟学说对中华民族的这种准宗教功能的影响,才意识到如欲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出“中世纪”,不能仅停留在引进电气声光的器械之物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推翻皇帝、建立共和的层次上,而是要彻底改造国民心理,重建国民精神。而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中国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这非得批判儒教不可。 儒家学说中起准宗教功能的以及造成很大消极后果的成份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圣贤崇拜,是把人生理想作为一种既定的目标来信仰的心态。(在圣贤崇拜方面,道家无非是儒家的一个补充。在《老子》这本书中,“圣人”这个词出现过20多次,经常用来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背景 圣人崇拜 圣贤 法律制度 儒家学说 基因结构 犯错误 宗教 文化心态
下载PDF
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启良著《神论》读后
9
作者 李剑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92-95,共4页
一本书之能拥有读者,说明它确有其可读的价值。青年学者启良的处女作《神论》面世后销路见好,这大抵是由于《神论》所探讨的,多属于人们经常碰到而又不得甚解的问题。譬如,一个关于上帝与彼岸世界的虚幻故事何以能使人类在数千年中心迷... 一本书之能拥有读者,说明它确有其可读的价值。青年学者启良的处女作《神论》面世后销路见好,这大抵是由于《神论》所探讨的,多属于人们经常碰到而又不得甚解的问题。譬如,一个关于上帝与彼岸世界的虚幻故事何以能使人类在数千年中心迷神醉?人们为何对自己造出的神鼎礼膜拜?在现代科技证明神和天国确系乌有之后,何以还有那么多人信奉上帝?读过《神论》,不说对这些问题豁然开朗,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如不加分析地抹杀神和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人与神 上帝之死 读后 天国 神灵崇拜 宗教 起源 明神 原始人
下载PDF
关于民间信仰概念的思考
10
作者 陈桂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92,共5页
通过对与民间信仰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认为价值中立的"民间信仰"与贬义色彩浓厚的"封建迷信"这两个词不能划等号,民间信仰中虽也存在着"一般的迷信",但属于次要部分;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仰形态,从严格... 通过对与民间信仰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认为价值中立的"民间信仰"与贬义色彩浓厚的"封建迷信"这两个词不能划等号,民间信仰中虽也存在着"一般的迷信",但属于次要部分;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仰形态,从严格意义上看,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但就广义而言,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宗教现象,出于研究工作的现实需要,不妨把民间信仰解释为"准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封建迷信 俗信 宗教 宗教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11
作者 郑颖慧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4-17,47,共5页
当前建设法治中国成为时代核心主题。在践行法治的具体过程中,一般以西方法律为参照,以移植外法为路径。因此,回顾和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内涵与特色对推进法治进程很有必要。总体来看,德教为先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的准宗教化意识、... 当前建设法治中国成为时代核心主题。在践行法治的具体过程中,一般以西方法律为参照,以移植外法为路径。因此,回顾和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内涵与特色对推进法治进程很有必要。总体来看,德教为先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的准宗教化意识、司法运作的弹性圆融理念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基本内涵,其蕴含的鲜明本土化特色无疑对现代法治建设以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想 法治 德教 宗教 弹性圆融
下载PDF
文艺作品中的法盲现象
12
作者 张耀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00年第6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文艺作品 曹禺 政府行为 传统戏曲 孙悟空 孤儿院 蜕变 宗教 现象 大夫
原文传递
给儒学一个准宗教的地位——兼谈儒教不能进教育系统
13
作者 朱宗震 《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5期63-65,共3页
儒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从社会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或准宗教性,只要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这样既可以维持传统的儒学情结,也可以平衡... 儒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从社会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或准宗教性,只要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这样既可以维持传统的儒学情结,也可以平衡西方宗教的弥漫。但是我们在保护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绝对避免宗教信仰侵入国家教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精神系统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传统伦理观的特征
14
作者 陈望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8-16,7,共10页
中国传统伦理观有四个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政治一体的统治原则、准宗教的绝对律令、实用理性的做人之道;中国传统伦理观既是我们创建新伦理观的思想基础,又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精神负担.
关键词 孔子 中国传统伦理 孟子 论语 宗法观念 孝道 宗教 梁惠王 陆九渊 仁政
下载PDF
宗教行为与姜太公神话的文化积淀 被引量:4
15
作者 仝晰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60-63,共4页
姜太公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其辅周灭商、封齐建国的事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典籍记述零乱而歧义,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仍嫌朦胧模糊。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们对英雄崇拜心理的作用,姜太公逐渐被推上了神坛,成... 姜太公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其辅周灭商、封齐建国的事迹应该是确凿无疑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典籍记述零乱而歧义,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仍嫌朦胧模糊。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们对英雄崇拜心理的作用,姜太公逐渐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在姜太公神话的过程中,是朝廷的准宗教行为和民间的宗教情感赋予了姜太公神的光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太公 神话传说 宗教行为 宗教情感
下载PDF
概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准宗教性格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德智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文章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元典,从理论表征、社会背景和文化功能三个层面说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有其特殊意蕴,但却依然具有普世品格。中国传统哲学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一样,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准宗教性格。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敬字功夫 宗教性格
下载PDF
青年官兵准宗教心理倾向的分析与对策
17
作者 倪斌 《武警指挥学院学报》 2005年第8期60-61,共2页
部分青年官兵的准宗教心理倾向,不同于普通的宗教心理,更不同于封建迷信,信仰目标的随意性、目的的功利性、动因的无助性、教类的多元性是其显著特点;其产生有社会、军营外部客观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应从理论基础、精神支柱... 部分青年官兵的准宗教心理倾向,不同于普通的宗教心理,更不同于封建迷信,信仰目标的随意性、目的的功利性、动因的无助性、教类的多元性是其显著特点;其产生有社会、军营外部客观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应从理论基础、精神支柱、实际问题三方面综合治理、及早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官兵 宗教心理 基本特点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下载PDF
从韦君宜看儒教与革命作家的“准宗教心态”
18
作者 哈迎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103,共12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亲近宗教的作家很多,但真正皈依或信仰某一宗教的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作家都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于这些作家,儒教的潜在影响和精神束缚往往比有形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大。本文以韦君宜研究为中心解析中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亲近宗教的作家很多,但真正皈依或信仰某一宗教的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作家都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于这些作家,儒教的潜在影响和精神束缚往往比有形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大。本文以韦君宜研究为中心解析中国现代作家掩藏在"无神论"外衣下的准宗教心态及其表现方式,指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之不足确实与儒教之毒未能彻底清理密切相关,但是解决的出路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宗教或皈依宗教,而是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将五四启蒙进行到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君宜 儒教 宗教心态
原文传递
在宗教这个“大市场”上
19
作者 何云 《佛教文化》 1997年第4期1-1,共1页
关键词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大市场 佛教文化 民间宗教 宗教 宗教 民间信仰 伊斯兰教 宗教政策 维护权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