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犁地区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洋 王根龙 +1 位作者 宋飞 王佳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7-1318,共12页
伊犁地区属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黄土滑坡发育强烈,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本文以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冻融黄土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原位地温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手段,开展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 伊犁地区属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黄土滑坡发育强烈,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本文以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冻融黄土滑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原位地温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手段,开展冻融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冻融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证实了黄土滑坡表层土体受冻融循环作用的长期影响,并且将研究区内的季节冻融循环总结为未冻期、交替冻结期、冻结期、融解期4个阶段。结果表明,原状黄土的黏聚力受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较大,在冻融循环4次时降低幅度达到最大,最后黏聚力有趋于水平的趋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加大,内摩擦角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影响的度数为3°~5°。模拟结果显示冻融黄土滑坡的冻结滞水效应显著,冻结期由于冻结层强度较大,滑坡稳定性不降反增,初始融化阶段,斜坡稳定性骤降,处于整个冻融过程中最不稳定阶段。研究表明冻融黄土滑坡的形成受冻融循环作用和冻结滞水作用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 冻结效应 形成机理 伊犁地区
下载PDF
祁连山滑坡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玮江 张彦林 +3 位作者 杨涛 王国亚 冯乐涛 刘佳海 《甘肃地质》 2021年第4期16-29,共14页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祁连山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且强度大,再加上高寒低温的恶劣气候条件,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长期破...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祁连山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且强度大,再加上高寒低温的恶劣气候条件,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长期破坏森林、草地,也威胁道路、矿山等安全,对祁连山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产生危害和不利影响,近年来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本文根据遥感解译和调查的280余处滑坡,对祁连山甘肃境内滑坡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祁连山滑坡类型主要为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岩质滑坡规模较大,发育多处巨型滑坡;堆积层滑坡规模较小,其稳定性较差,长期缓慢蠕动。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一些形态特殊的碎屑流型滑坡、冻融泥流型滑坡和堰塞湖等典型地貌景观。祁连山滑坡发育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地质构造控制,总体呈NW—SE向展布,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差异较大。滑坡发育主要与石炭系、白垩系、新近系等软岩和第四系堆积层有关。地震、地下水和季节性冻结滞水促滑效应是祁连山滑坡发育的重要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坡灾害 碎屑流型 泥流型 季节性冻结效应
原文传递
冻结滞水效应及其促滑机理——以甘肃黑方台地区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茂省 程秀娟 +3 位作者 董英 于国强 朱立峰 裴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2-860,共9页
冻融期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并被更多的学者所重视,甘肃黑方台地区冬春交接时期滑坡频发,是研究季节性冻融作用的首选之地。为了探索是否存在冻结滞水效应,揭示冻融作用诱发滑坡灾害机理,建立了气温、地温和地下水位... 冻融期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并被更多的学者所重视,甘肃黑方台地区冬春交接时期滑坡频发,是研究季节性冻融作用的首选之地。为了探索是否存在冻结滞水效应,揭示冻融作用诱发滑坡灾害机理,建立了气温、地温和地下水位动态等协同观测网。监测数据显示:黑方台地区存在季节性冻融现象,可划分为冻结期(秋冬)、完全冻结期(冬)、冻融期(春夏)、融化期(夏秋)的年季循环过程,也存在昼夜气温变化引起的循环冻融过程;斜坡中段冻结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了1.0m,证实了冻结滞水效应的存在。地下水模拟结果表明,冻结滞水引起斜坡坡脚水位壅高幅度超过3m,水平影响距离达到30m以上。冻结前坡体稳定系数为1.19;冻结后仅考虑冻结滞水效应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稳定系数减小到1.09;反复冻融后,考虑黄土强度降低因素,坡体稳定系数降至0.97,说明冻结滞水效应和循环冻融的双重作用是滑坡在春季频发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冻结效应 机理 黑方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