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下游洪水期主槽水力因子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苏运启 赵咸榕 +1 位作者 程艳红 冯立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5-6,共2页
洪水过程中主槽平均流速和断面冲淤变化是影响下游河道排洪能力的主要因素。对黄河下游实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涨水期主槽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 ,但当主槽平均流速达到 2 .5m /s时 ,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 ... 洪水过程中主槽平均流速和断面冲淤变化是影响下游河道排洪能力的主要因素。对黄河下游实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涨水期主槽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 ,但当主槽平均流速达到 2 .5m /s时 ,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 ,主槽平均流速和流量呈对数关系 ;洪水过程中主槽涨水期冲刷、落水期回淤 ,相应的冲淤面积与洪水流量的变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 洪水期 黄河下游 水力因子 排洪能力
下载PDF
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苗苗 卢晓宁 +1 位作者 孙志高 洪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 基于RS和GIS,通过分区分析了1979—2013年黄河三角洲不同流路岸线变迁及冲淤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发现1979—1986年间,由于黄河入海泥沙量高且处于改道清水沟初期,清水沟(Ⅵ区)和清8汊流路(Ⅴ区)向海延伸显著,此后入海泥沙量减少其变化明显减缓;1995年以后,黄河改道清8汊且2002年以来调水调沙增加了黄河的输沙能力,三角洲岸线变迁的幅度较2000年前增强;刁口河附近区域(Ⅰ、Ⅱ区),因黄河改道清水沟和清8汊流路,入海水沙补给显著减少,总体上处于蚀退状态;神仙沟流路区域(Ⅲ区),1986年以后除入海口处有变化外,其它区域因修建堤坝成为人工岸线而少有变化;莱州湾西侧区域(Ⅵ区),淤进和蚀退量很小,总体向海推进。可见,岸线变迁主要受入海泥沙量的影响,改道致使不同时期三角洲岸线变迁出现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 面积 刁口河 清水沟 清8汊
原文传递
冲淤面积分配模式对黄河下游一维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雷 夏军强 +1 位作者 李洁 邓珊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9,共7页
冲淤面积分配模式是一维水沙数学模型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之一,合理选择冲淤面积分配模式能够保证一维模型的计算精度。本文首先建立了用于模拟实际游荡型河流复杂断面形态下洪水演进的一维水沙耦合模型。然后以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为... 冲淤面积分配模式是一维水沙数学模型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问题之一,合理选择冲淤面积分配模式能够保证一维模型的计算精度。本文首先建立了用于模拟实际游荡型河流复杂断面形态下洪水演进的一维水沙耦合模型。然后以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下游1992年实测高含沙洪水过程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最后采用一维模型中常用的五种冲淤面积分配模式计算了该场次高含沙洪水过程,分析了不同分配模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等厚度分配模式的计算效果相对较好,按子断面流量分配与按挟沙力分配两种模式的计算精度相当。冲淤面积分配模式对流量及水位影响相对较小,而对含沙量及河道冲淤过程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对于淤积严重的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耦合模型 面积 分配模式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冲淤面积法的莱州湾东岸典型岸段地貌冲淤演变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伊锋 李雪艳 +1 位作者 战超 王庆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1,共9页
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地貌冲淤演变较为典型的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为研究对象,在海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基础上,利用Arcgis提取6条岸线,采用冲淤面积法对不同时期的地貌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界河口-石虎嘴岸... 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地貌冲淤演变较为典型的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为研究对象,在海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等多源信息基础上,利用Arcgis提取6条岸线,采用冲淤面积法对不同时期的地貌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界河口-石虎嘴岸段以蚀退为主,伴有部分淤进。蚀退面积为13.2×10~5m^2,时间集中在1959-1969年、1984-1998年,其中界河口附近蚀退尤为严重;淤进面积为9.5×10~5m^2,时间集中在在1959-1969年、1998-2006年,其中石虎嘴岬角附近淤进最为剧烈。进一步分析表明,10年尺度上,界河口-石虎嘴在海岸工程、水库拦沙和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5次岸线蚀退和淤进的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界河口-石虎嘴岸段 50年尺度 面积
原文传递
海啸波作用下植被区海堤局部冲刷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昌波 郑睿 +2 位作者 陈杰 邓斌 冯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0,74,共8页
近年来频发的海啸造成了沿岸建筑物周围剧烈的冲刷,而植物具有很好的减小海啸灾害的作用。采用PVC圆管概化模拟刚性植物,选取孤立波模拟海啸波,通过改变入射波高、植物带长度和密度、堤顶出水高度,研究植物对海啸波作用下海堤局部冲刷... 近年来频发的海啸造成了沿岸建筑物周围剧烈的冲刷,而植物具有很好的减小海啸灾害的作用。采用PVC圆管概化模拟刚性植物,选取孤立波模拟海啸波,通过改变入射波高、植物带长度和密度、堤顶出水高度,研究植物对海啸波作用下海堤局部冲刷的影响,建立了海堤堤前冲刷坑、淤积沙坝、冲淤平衡点相对水平位置的尺度与植物带的长度和密度、波高、堤顶出水高度、泥沙比重以及岸滩坡度之间的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植物对海堤局部冲淤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植物带使得堤后近岸侧相对最大冲刷深度显著减小,堤前离岸侧冲刷位置由原堤脚处前移至植物带所在位置,冲刷范围大幅增加;堤前冲淤面积受入射波高和植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同一植物模型下,冲刷坑面积和淤积沙坝面积都随入射波高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增大植物带密度,优化植物分布方式,可有效减弱海啸波对海堤的冲刷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波 植物 海堤 面积 平衡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