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汝州罗圈组杂砾岩的成因浅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鹏程 王约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9-52,共4页
罗圈组为一套以杂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本文对河南汝州罗圈组的杂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在该套地层中见有大块的冰川漂砾及砾石表面的刻蚀痕迹等现象,推断该套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与冰川作用相关... 罗圈组为一套以杂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本文对河南汝州罗圈组的杂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在该套地层中见有大块的冰川漂砾及砾石表面的刻蚀痕迹等现象,推断该套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与冰川作用相关。另外,层状杂砾岩及含砾纹泥岩中的砾石多为次棱角—棱角状,且对围岩的上、下层理具有明显的扰动,形成了具有"上凸下绕"形态的沉积构造,即坠石构造;在显微镜下砂级碎屑颗粒也见有此类坠石构造。砾石及砂级颗粒对其围岩层理的影响表明其为坠石构造,从而可指示罗圈组沉积期间具有冰筏沉积作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坠石 川沉积 罗圈组 河南汝州
下载PDF
康乃里历险记
2
作者 雷齐奥 张会成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20-244,共25页
天空飘着鹅毛大雪,雪片由纯白色变成了浅黄色,铺天盖地,下个不停。天空呈深蓝色,气候却还比较温和。只有在短暂的夜间气候才稍微冷一些。到夜里,天色灰暗,直到春天的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人们才重见光明。每隔三四天,最多一个星期,就出... 天空飘着鹅毛大雪,雪片由纯白色变成了浅黄色,铺天盖地,下个不停。天空呈深蓝色,气候却还比较温和。只有在短暂的夜间气候才稍微冷一些。到夜里,天色灰暗,直到春天的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人们才重见光明。每隔三四天,最多一个星期,就出现一个全日照。如果说有日落,那也只是擦一下地平线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 地平线 猎枪 天空 猎人 帐篷 甜水 名字 衣服
原文传递
白垩纪红层冰筏沉积的古气候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东坡 刘立 L.A.Frakes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4期6-11,共6页
冰筏沉积是负载沉积物的冰块进入海洋或湖泊中,冰块融化沉积物坠落所形成的,它们可形成于高海拔具有明显气候垂直分带的低纬度地区或者是高纬度地区。我们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时,首次在泉头组红层中发现冰筏沉积。根据泉头组... 冰筏沉积是负载沉积物的冰块进入海洋或湖泊中,冰块融化沉积物坠落所形成的,它们可形成于高海拔具有明显气候垂直分带的低纬度地区或者是高纬度地区。我们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时,首次在泉头组红层中发现冰筏沉积。根据泉头组孢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它们除了具有热带一亚热带植物的孢粉以外,还有少量喜冷分子混生现象。经研究这些矛盾现象,反映泉头组时期盆地外围地形高差大,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带现象,这是造成这些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冰筏沉积的发现对松辽盆地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红层 沉积 古气候 古地理
下载PDF
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生源和陆源粗组分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烨忱 王汝建 +5 位作者 肖文申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高爱国 李洪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通过中国第1至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集的99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与陆源粗组分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域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有机质来源以及陆源粗颗粒物质的输入方式和影响因素。研究区域生源组分所反映的表层生产力变化与通过白令... 通过中国第1至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集的99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与陆源粗组分的分析,研究了该海域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有机质来源以及陆源粗颗粒物质的输入方式和影响因素。研究区域生源组分所反映的表层生产力变化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3股太平洋洋流密切相关。楚科奇海西侧高盐高营养盐的阿纳德尔流流经区域,表层生产力普遍较高;东侧低盐低营养盐阿拉斯加沿岸流流经区域,浮游硅质生物生产力低,并且受陆源有机质输入影响显著。阿尔法脊和楚科奇海台较高的浮游钙质生物生产力与北大西洋水的注入密切相关。楚科奇海陆架区低的浮游钙质生物生产力与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和浮游钙质生物生活水深有关;加拿大海盆区低的浮游钙质生物生产力主要受到碳酸钙溶解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陆源粗组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的分布主要受海冰和冰山的搬运,陆缘冰输入,河流输入以及太平洋入流水的影响。白令海峡入口处的陆源粗颗粒沉积主要受太平洋入流水影响;阿拉斯加近岸海域的陆源粗颗粒沉积来自于陆缘冰以及河流的输入;而北风脊高的IRD含量主要是由海冰和冰山所携带,被波弗特环流搬运至此,伴随着海冰和冰山的融化并卸载进入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生源与陆源粗组分 表层生产力与碎屑 沉积环境 洋西部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志华 陈毅 +4 位作者 王汝建 黄元辉 刘欣德 王磊 邹建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8,共12页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海冰/冰山以及区域性冰川的消长变化;(2)BR02岩芯上部17—25 cm段出现富Mn、富Ba的氧化型沉积,说明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白令海与北太平洋、北冰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达到极点,白令海环流加强,海盆底层水含氧状况明显改善,并引发海洋生产力增加;(3)CaO、Na2O、Sr、Zr及Na2O/K2O比值的分布说明,海盆冰筏碎屑主要来自富碳酸盐的育空河流域,其次为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等火山岩区;岩芯上部Na2O/K2O比值的递增暗示10 ka BP以来与火山物质输运有关的北太平洋入流(阿拉斯加流)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盆 末次消期 碎屑事件 底层水富氧事件 古海流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08P23孔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10
6
作者 章陶亮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志华 陈建芳 程振波 孙烨忱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7,共12页
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23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以及与其他孔的沉积记录综合对比,将08P23孔沉积物初步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MIS 3以来,楚科奇海台08P23孔可以识别出5个显著的冰筏碎... 通过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台采集的08P23孔样品的多项指标分析以及与其他孔的沉积记录综合对比,将08P23孔沉积物初步分为氧同位素3期(MIS 3)-MIS 1的沉积序列。MIS 3以来,楚科奇海台08P23孔可以识别出5个显著的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事件,分别出现在MIS 2和MIS 3。其中,MIS 3的IRD事件中碎屑碳酸盐岩主要来自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分布广泛的古生代碳酸盐岩露头,MIS 2的IRD事件中碎屑石英可能来源于欧亚大陆边缘。该孔大部分层位浮游有孔虫左旋厚壁新方球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istral)(Nps)的δ18O和δ13C都轻于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值。MIS 3中两个褐色层中偏轻的Nps-δ18O和Nps-δ13C值是由冰融水造成;MIS 1和MIS 3灰色层中偏轻的Nps的δ18O和δ13C值指示海冰形成速率的提高,导致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MIS 2的Nps的δ18O和δ13C值变化趋势相反,是因为温度急剧降低导致Nps-δ18O变重,海水冻结成冰,海气交换明显降低使得Nps-δ13C偏轻。MIS 1和MIS 3的Nps的δ18O和δ13C受到融冰水或轻同位素卤水影响导致同时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楚科奇海台 氧同位素3期 碎屑事件 氧碳同位素 水团变化
下载PDF
辽南新元古代桥头组海相冰碛沉积事件 被引量:8
7
作者 田德欣 卢崇海 +4 位作者 蔡新明 王彬娜 徐耸 王强 卢思桥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4期1092-1100,共9页
通过对辽南瓦房店市岳山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桥头组中首次发现两处冰筏坠石冰碛沉积现象。坠石大小不等,均呈椭球倒锥状,磨圆较好,岩性分别为灰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和黄褐色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寄主围岩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且... 通过对辽南瓦房店市岳山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桥头组中首次发现两处冰筏坠石冰碛沉积现象。坠石大小不等,均呈椭球倒锥状,磨圆较好,岩性分别为灰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和黄褐色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寄主围岩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且环绕坠石沉积,两者岩性差别较大,界线清晰。另外在桥头组中采集的碎屑锆石最小^(206)Pb/^(238)U年龄为662±16 Ma(^(207)Pb/^(206)Pb年龄为884±28 Ma),可以推断桥头组形成晚于800 Ma,应为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产物。根据以上证据及层序学资料,笔者把辽宁地区出露的桥头组、长岭子组(康家组)厘定为辽宁地区第二次冰碛事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元古代中北方世(南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南地区 新元古代 桥头组 坠石 第二次期事件
下载PDF
楚科奇海盆M04柱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6
8
作者 章伟艳 于晓果 +7 位作者 刘焱光 金路 叶黎明 许冬 边叶萍 张德玉 姚旭莹 张富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96,共12页
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采自楚科奇海盆的M04柱进行粒度、冰筏碎屑、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盆晚更新世MIS4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MIS4期以来,楚科奇海盆M04柱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 对"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采自楚科奇海盆的M04柱进行粒度、冰筏碎屑、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盆晚更新世MIS4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MIS4期以来,楚科奇海盆M04柱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冰期沉积物粒度分布以双峰态为主,由洋流搬运和海冰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高、高岭石含量低;间冰期沉积物具有三峰态粒度分布特征,由海冰搬运、洋流搬运和冰山搬运沉积组分组成,伊利石含量低、高岭石含量高。通过M04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冰洋边缘海盆的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楚科奇海盆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温暖的间冰期受波弗特涡流驱动,波弗特海为研究区的物源输入提供了主要贡献;寒冷的冰期表层环流呈反向输运,细颗粒物源碎屑以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楚科奇海盆 粒度 碎屑 黏土矿物 古环境
下载PDF
3万年以来挪威海南部冰岛-苏格兰溢流变化及其对海冰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吴东 刘焱光 +1 位作者 Jón Eiríksson 董林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5-862,共18页
北欧海南部沉积物所记录的末次冰盛期以来千年尺度快速气候事件下的溢流水变化特征,对研究历史上热盐环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冰岛东北部陆架IS-1B岩芯(65°36.357′N, 8°59.045′W)上部130 cm的沉积物... 北欧海南部沉积物所记录的末次冰盛期以来千年尺度快速气候事件下的溢流水变化特征,对研究历史上热盐环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冰岛东北部陆架IS-1B岩芯(65°36.357′N, 8°59.045′W)上部130 cm的沉积物粒度组成、颜色反射率和高分辨率XRF元素地球化学扫描测试数据,结合有孔虫AMS 14C测年数据和邻近海区站位沉积资料,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重建了研究区3万年(HS 3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并重点研究了冰岛-苏格兰溢流水(ISOW)的历史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冰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 ISOW在末次冰盛期初期、 HS1末期到 B/A 暖期和全新世时期强度较高,在HS 3期末期、末次冰盛期中后期到HS 1初期和YD时期强度较弱,其中粒度和地球化学证据都指示ISOW在末次冰盛期和YD时期受北冰洋底层水入侵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可能发生了多次停滞.总体来说,挪威海南部ISOW强度的变化与表层海水温度有较强的相关性,表现为冰期减弱,间冰期增强的变化趋势.挪威海北部海冰的覆盖范围自HS 3末期至末次冰盛期开始逐渐南移,并在HS 2初期越过冰岛-苏格兰海脊,在冰岛海盆北部形成常年的冰覆盖. HS 1期中后期到B/A暖期,海冰影响范围开始逐渐下降,但在 B/A 暖期末期到YD时期海冰活动便快速恢复,直至进入全新世后,挪威海南部海冰活动强度才逐渐下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季节性海冰活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苏格兰溢流 因子分析 XRF元素扫描 碎屑
原文传递
鄂霍次克海南部OS03-1岩心MIS6期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司贺园 侯雪景 丁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2-488,共7页
通过对取自鄂霍次克海南部的柱状岩心OS03-1的古海洋学研究,包括浮游有孔虫壳体AMS14C测年、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分析、蛋白石含量测定、有机碳含量测定、浮游有孔虫组合、冰筏碎屑含量变化、沉积物粒度分析等内容,建立鄂霍次克海OS03-... 通过对取自鄂霍次克海南部的柱状岩心OS03-1的古海洋学研究,包括浮游有孔虫壳体AMS14C测年、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分析、蛋白石含量测定、有机碳含量测定、浮游有孔虫组合、冰筏碎屑含量变化、沉积物粒度分析等内容,建立鄂霍次克海OS03-1岩心年代地层学框架,分析该海区古表层海水温度、古生产力变化,并研究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百分含量变化曲线与Globigerina bulloides百分含量变化曲线呈很好的负相关性,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显示,两者均可作为该海区古温度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蛋白石含量、有机碳含量变化显示,研究区古生产力水平整体表现为间冰期较高、冰期较低;冰筏碎屑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鄂霍次克海南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百分含量较冰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浮游有孔虫 古生产力 碎屑 古表层海水温度 鄂霍次克海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扇区晚更新世以来冰筏碎屑记录反映的冰川动力学史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永斌 王汝建 +1 位作者 武力 肖文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2-677,共16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作用逐渐放大。西南极冰盖以海洋冰盖为主体,稳定性差,冰架前缘沉积模式复杂,对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文章通过对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在罗斯海扇区北维多利亚地岸外钻...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作用逐渐放大。西南极冰盖以海洋冰盖为主体,稳定性差,冰架前缘沉积模式复杂,对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文章通过对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在罗斯海扇区北维多利亚地岸外钻取长度达412 cm的ANT31-R22岩芯(173.152°E,67.215°S;水深2906 m)的浮游有孔虫Nps-δ^(18)O、冰筏碎屑含量及其岩矿组成分析等研究,重建了罗斯海扇区22.8~534.0 ka B.P.期间的冰筏碎屑沉积物源和周边冰架的演化历史。R22岩芯的岩矿组合显示:MIS13期晚期至MIS7期,横贯山脉-维多利亚地的Ferrar组基性火成岩是罗斯海扇区的主要物源;MIS7期之后横贯山脉-维多利亚地物源输入明显下降,花岗岩和变质岩的输入有所增加,推测马利伯德地花岗岩-变质岩物源区输入增加,西南极冰盖对于罗斯海扇区的影响逐渐增强。同时,综合对比多个太平洋扇区岩芯/站位的冰筏碎屑指标显示:自晚更新世以来,罗斯海扇区至阿蒙森海扇区的深海冰筏碎屑沉积集中出现在冰盛期-冰消期阶段,是气候回升过程中西南极高纬地区冰架消融的重要标志,而中高纬地区的冰筏碎屑沉积更可能是冰盛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扇区 碎屑 岩矿组分 罗斯 西南极
原文传递
弯道取水口河冰运动特性及导冰筏优化设置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超 李畅游 SHEN Hung Tao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38,共6页
采用DynaRICE二维河冰模型模拟弯道及其取水口附近的水面冰运动和堆积过程,探讨弯道取水口导冰筏的优化设计。该模型耦合了水动力方程和冰动力方程,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对水动力方程和冰动力方程进行求解。模拟得到... 采用DynaRICE二维河冰模型模拟弯道及其取水口附近的水面冰运动和堆积过程,探讨弯道取水口导冰筏的优化设计。该模型耦合了水动力方程和冰动力方程,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对水动力方程和冰动力方程进行求解。模拟得到弯道取水口处水流水力特性、不同角度导冰筏下河冰运动规律及其受力情况。结果表明河冰靠弯道凹岸一侧运动,并在取水口附近及其下游堆积,横向环流对河冰运动影响可忽略,取水口上游设置角度和长度合理的导冰筏可有效阻止河冰进入引水渠。但是,下游也需设置导冰筏来防止河冰在取水口下游堆积及向上游延伸到取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 取水口 模型 横向环流
下载PDF
白令海盆17ka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磊 王汝建 +3 位作者 陈志华 陈建芳 程振波 孙烨忱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通过白令海盆08BR02钻孔(57°0.06'N,174°29.97'E,水深3 805 m)的AMS14C测年数据、颜色反射率b*与NGRIP(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氧同位素曲线及白令海4个钻孔颜色反射率b*记录作对比,建立该孔的地层年代框... 通过白令海盆08BR02钻孔(57°0.06'N,174°29.97'E,水深3 805 m)的AMS14C测年数据、颜色反射率b*与NGRIP(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氧同位素曲线及白令海4个钻孔颜色反射率b*记录作对比,建立该孔的地层年代框架,顶、底部沉积物年龄分别为4.2 ka和17.0 ka。该孔自17 ka以来,IRD(ice-rafted detritus:冰筏碎屑)、粒度的砂组分以及敏感组分中的33—63μm组分百分含量在全球性冷事件H1(Heinrich event 1)、B/A(Blling/Allerd)中期和YD(Younger Dryas)期间明显增加。IRD和有孔虫丰度在H1、B/A和YD期间同步增加,可能反映海冰融化为表层水提供营养物质,促使表层钙质生产力勃发并将有机质进一步输送至海底,为底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盆 末次消期 碎屑 扩张 有孔虫
下载PDF
海因里希事件与类海因里希事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景昱 方念乔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8-628,共11页
北大西洋冰筏碎屑(IRD)带内的沉积物中存在表征剧烈气候突变的冰筏碎屑层,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海因里希事件和末次冰期之外的类海因里希事件的产物。在(类)海因里希事件发生期间,地球大气圈、海洋圈和冰冻圈在千年尺度上发生强... 北大西洋冰筏碎屑(IRD)带内的沉积物中存在表征剧烈气候突变的冰筏碎屑层,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海因里希事件和末次冰期之外的类海因里希事件的产物。在(类)海因里希事件发生期间,地球大气圈、海洋圈和冰冻圈在千年尺度上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并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近30年来关于海因里希事件及其远程响应的研究成果丰硕,目前更加聚焦于(类)海因里希事件的触发机制,以及寻找识别事件的代用新指标等方面"同一研究区内类海因里希事件在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 16期间的首次出现,是中更新世转型之后重大的标志性气候机制的启动事件,对其研究可能需要引入与特大冰盖和长期冰期相关的新的冰盖动力学模式,当前正在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因里希事件 类海因里希事件 碎屑 碎屑碳酸盐物质
原文传递
晚第四纪普里兹湾北部陆坡岩心沉积学记录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合林 陈志华 +6 位作者 葛淑兰 肖文申 王豪壮 唐正 黄元辉 赵仁杰 武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9-217,共9页
通过对普里兹湾北部陆坡P1-03岩心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和年代学分析,发现:大于>63μm的砂砾级组分可作为冰筏碎屑的指示粒级,过去52万年以来该地区共发生了8次较大的冰筏碎屑事件,出现在冰期及间冰期中相对较冷的阶段。分选级... 通过对普里兹湾北部陆坡P1-03岩心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和年代学分析,发现:大于>63μm的砂砾级组分可作为冰筏碎屑的指示粒级,过去52万年以来该地区共发生了8次较大的冰筏碎屑事件,出现在冰期及间冰期中相对较冷的阶段。分选级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含量可指示底流强弱,其旋回变化显示冰期底流较弱,有利于黏土沉降;间冰期南极绕极流主轴南移,陆架-陆坡水体交换加强,底流增大,对沉积物的搬运和簸选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粒度 碎屑事件 底流 晚第四纪 普里兹湾陆坡
下载PDF
西北冰洋Chukchi Borderland晚第四纪冰筏碎屑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章陶亮 王汝建 +3 位作者 肖文申 段肖 胡正莹 梅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60,共12页
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沉积模式复杂,冰期-间冰期旋回影响着周围北美冰盖和欧亚冰盖的发育以及波弗特环流的位置与强弱,对于该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有很大影响。通过对采自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的ARC4-BN03、ARC3-P37和ARC4-MOR02岩心的... 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沉积模式复杂,冰期-间冰期旋回影响着周围北美冰盖和欧亚冰盖的发育以及波弗特环流的位置与强弱,对于该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有很大影响。通过对采自西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区的ARC4-BN03、ARC3-P37和ARC4-MOR02岩心的多指标分析以及与邻近6个岩心的对比,发现在MIS 5以来,北风脊地区可以识别出多次IRD事件,其中都有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在MIS 3,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较北风脊沉积速率更高,其IRD事件除了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也可能有来源于欧亚大陆的输入。在MIS 2,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的沉积速率急剧降低甚至中止,其IRD事件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和东北冰洋边缘海,而北风脊地区IRD事件仍来源于加拿大北极群岛。这可能是由于冰期楚科奇海台和楚科奇深海平原可能受到一个冰盖的覆盖,阻止了北美地区沉积物的输入;而此时北风脊地区正处于这个冰盖的边缘,未被完全覆盖。在间冰期,该冰盖消亡,整个楚科奇边缘地区的IRD事件都有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事件 晚第四纪 北极 西北 楚科奇海台 北风脊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极罗斯海陆坡沉积物岩芯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国刚 李云海 +5 位作者 布如源 季有俊 李薏新 赵晓 李超 段琳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基于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罗斯海外陆坡扇区获取的ANT32-RA05C岩芯,开展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ANT32-RA05C岩芯以分选差的混合冰海沉积物为主,含有大量的冰筏碎屑(平均29.76%),并含有一... 基于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罗斯海外陆坡扇区获取的ANT32-RA05C岩芯,开展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ANT32-RA05C岩芯以分选差的混合冰海沉积物为主,含有大量的冰筏碎屑(平均29.76%),并含有一定量生物硅(平均4.81%)。化学元素定量测试表明,沉积物常量元素配分模式为SiO_(2)>Al_(2)O_(3)>Fe_(2)O_(3)>Na_(2)O>K_(2)O>MgO>CaO>TiO_(2)>P_(2)O_(5)>MnO,其中含量最高的常量元素为Si,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石英)和硅质生物沉积(生物硅)。对比XRF元素连续扫描与定量测试结果发现,Si、Ca等相关性较高,可用作高分辨率环境研究。结合环境指标研究发现,晚更新世MIS 7末期以来,常量元素含量变化与南极气候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反映了气候对物源和环境的控制,气候转暖通常对应于冰山和初级生产力输入增强,气候转冷对应于冰山和初级生产力输入受限。该岩芯对重建罗斯海古气候演变,深化对罗斯海古环境认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环境演变 碎屑 生物硅 南极罗斯海
下载PDF
深海氧同位素13期以来北冰洋西部中心海区冰筏输入历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端平 肖文申 +1 位作者 王汝建 章陶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1-631,共11页
更新世以来,北极冰盖的发育对北冰洋环流和沉积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气候演变。文章通过定量分析西北冰洋位于阿尔法脊的ARC4-BN10岩芯(240 cm,约330 ka,MIS9~1)和马卡洛夫海盆的ARC5-ICE6岩芯(426 cm,约500 ka,MIS1... 更新世以来,北极冰盖的发育对北冰洋环流和沉积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气候演变。文章通过定量分析西北冰洋位于阿尔法脊的ARC4-BN10岩芯(240 cm,约330 ka,MIS9~1)和马卡洛夫海盆的ARC5-ICE6岩芯(426 cm,约500 ka,MIS13~1)中冰筏碎屑的含量及其岩矿组成,揭示MIS13以来北极冰盖及西北冰洋表层洋流的演化历史;现代环境中二者分别受波弗特环流和穿极流影响;冰筏碎屑的岩矿组成表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冰盖发育不平衡。在研究时期内,北美劳伦冰盖在冰期一直较发育,通过波弗特环流向加拿大海盆排泄北美沉积物;而在MIS6和MIS4,欧亚冰盖最为发育,此时穿极流影响范围扩大,将西伯利亚沉积物带入加拿大海盆;MIS7期以来IRD含量显著增加的现象与北冰洋整体变冷、季节性海冰向永久海冰转化的过程一致。两根岩芯均记录到MIS5d和5a的两次劳伦冰盖排泄事件,表明波弗特环流的影响范围扩大到马卡洛夫海盆;MIS5b主要接收穿极流和西伯利亚物源的输入,其岩矿组成差异显示了冰阶-间冰阶搬运冰盖发育和洋流模式的差别。而在MIS3劳伦冰盖的排泄事件并未显著影响到马卡洛夫海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 欧亚 碎屑 波弗特环流 穿极流
原文传递
楚科奇海陆坡ARC5-M06柱样晚更新世以来黏土矿物组成变化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伟艳 于晓果 +6 位作者 刘焱光 叶黎明 许冬 边叶萍 姚旭莹 郭海超 刘小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4,共12页
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自楚科奇海陆坡的ARC5-M06柱样进行粒度、冰筏碎屑、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陆坡晚更新世MIS3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ARC5-M06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66%)... 对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自楚科奇海陆坡的ARC5-M06柱样进行粒度、冰筏碎屑、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岩心XRF扫描、沉积物颜色分析,初步建立了楚科奇海陆坡晚更新世MIS3期以来的沉积地层框架。ARC5-M06柱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66%)-绿泥石(22%)-高岭石(9%)-蒙皂石(3%)组合,与北冰洋边缘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对比表明,MIS3期以来楚科奇海陆坡除MIS3期晚期黏土矿物陆源主要来自北美大陆的加拿大马更些河入海物质及少量太平洋水团携入的北美育空河入海物质外,其他时期均主要来自于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自MIS2末次盛冰期以来,陆坡与海盆的黏土矿物源区发生了改变,陆坡主要来自于东西伯利亚海的输入,海盆主要来自于北美大陆物源输入,受波弗特海的输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 黏土矿物 古环境 楚科奇陆坡
下载PDF
350ka以来北冰洋波弗特环流演变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黎明 葛倩 +1 位作者 杨克红 许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8,共9页
波弗特环流(Beaufort Gyre)是决定北冰洋海冰运移方向和滞留时间的主要因素。依据沉积物的颜色旋回、Mn元素含量和有孔虫丰度,本文建立了阿尔法洋脊(Alpha Ridge)B85-D孔轨道尺度上的年龄框架,并深入分析了该孔晚第四纪以来冰筏碎屑(IRD... 波弗特环流(Beaufort Gyre)是决定北冰洋海冰运移方向和滞留时间的主要因素。依据沉积物的颜色旋回、Mn元素含量和有孔虫丰度,本文建立了阿尔法洋脊(Alpha Ridge)B85-D孔轨道尺度上的年龄框架,并深入分析了该孔晚第四纪以来冰筏碎屑(IRD>154μm)含量、组分及其源区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50ka以来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末次冰期(MIS2~4期),期间沉积物中Ca元素和白云石含量都接近于零,大部分来自班克斯岛、维多利亚岛和麦肯齐地区的碳酸盐岩碎屑没有在阿尔法洋脊沉积;随着波弗特环流的消亡,搬运陆源碎屑的海冰很可能沿着北美海岸线直接进入了欧亚海盆。而在末次间冰期(MIS5期),波弗特环流却十分流畅,并将大量碳酸盐岩碎屑限制在美亚海盆内,导致阿尔法洋脊沉积物中Ca元素含量急剧升高,与之对应的白云石含量高达16.4%。通过类比可知,在MIS6期波弗特环流的状态可能与MIS2~4期相似,而在MIS8和MIS10这两大冰期,波弗特环流却类似于MIS5期。显然,波弗特环流的存在与否并不严格遵循"冰期-间冰期"旋回,这种变化很可能是风场强度和海冰浓度双重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弗特环流 碎屑 碳酸盐岩 白云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