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冠状静脉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吴性江 曹建民 +1 位作者 吴学豪 黎介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冠状静脉解剖变异、返流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直接和间接门静脉造影、测压和超声多普勒观察 2 0 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冠状静脉解剖、门静脉压力和血流。 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单支冠状静脉占 79 4...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冠状静脉解剖变异、返流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直接和间接门静脉造影、测压和超声多普勒观察 2 0 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冠状静脉解剖、门静脉压力和血流。 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单支冠状静脉占 79 4 6% ,双支冠状静脉占 2 0 5 4 % ,开口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门脾静脉交汇处分别为 62 3 3 %、2 7 3 5 %和 8 0 7% ,出血和断流术后再出血患者冠状静脉开口主要位于门静脉主干 ,顽固性腹水无出血者多数位于脾静脉 ;间接门静脉造影示Ⅱ、Ⅲ级、门静脉血栓和活动性出血患者冠状静脉显示率分别为 2 6 19%、5 6 64 %、10 0 %和 10 0 % ,出血静止期和无出血顽固性腹水者分别为 4 7 79%和 19 0 5 %。 结论 冠状静脉解剖变异是影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因素 ,返流是出血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门脉高压症 解剖变异
原文传递
心绞痛患者冠状静脉-主动脉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差值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世勇 黄岚 +6 位作者 宋耀明 李爱民 覃军 耿召华 于学军 林春梅 陶春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静脉与主动脉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 (PRA)差值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差值 ,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 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18...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静脉与主动脉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 (PRA)差值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差值 ,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 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冠状静脉和主动脉血液中PRA和AngⅡ的浓度 ,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差值 ,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间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静脉 主动脉PRA差值和AngⅡ浓度差值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上述二种差值均较对照组高 (P <0 0 1或P <0 0 5)。结论 心脏局部存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在冠心病患者该系统明显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冠状静脉 主动脉 血浆 肾素活性 血管紧张素Ⅱ 检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原文传递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秀现 唐哲 +1 位作者 党晓卫 许培钦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6-717,共2页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 31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前均有出血史 ,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 31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前均有出血史 ,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 12例行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及分支结扎、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脾 肾静脉架桥术。 8例已切脾断流后再出血患者 ,结扎冠状静脉主干后 ,6例行肠 腔C型架桥术 ,1例行肠系膜下静脉 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 ,1例因静脉曲张和出血部位在空肠上段而行空肠节段切除术。 6例行脾 腔架桥术 ,2例行改良脾 肺固定术 ,脾 肾架桥术和门静脉 下腔静脉架桥术各 1例 ,1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随访率 10 0 % )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均减轻或消失 ,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 ;门 体分流术加门 奇断流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海绵样变性 诊断和治疗 患者 结扎 下腔静脉 穿刺 再出血 术前 多普勒超声检查 冠状静脉
原文传递
对比剂注射速率对64层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阳 郭启勇 +1 位作者 岳勇 郭文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05-1808,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流速对比剂注射方式对64层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5例志愿者分成A(n=13)、B(n=12)两组。分别给予对比剂速率3.5ml/s和4.5ml/s进行64层MSCT冠状静脉CTA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冠状静脉及相伴性冠状动脉的显示率,显... 目的评价不同流速对比剂注射方式对64层CT冠状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5例志愿者分成A(n=13)、B(n=12)两组。分别给予对比剂速率3.5ml/s和4.5ml/s进行64层MSCT冠状静脉CTA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冠状静脉及相伴性冠状动脉的显示率,显示积分及CT值。结果4.5ml/s组CT值优于3.5ml/s,两组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左室后静脉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的CT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冠状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两组的冠状动脉,冠状静脉显示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流速4.5ml/s显示冠状静脉及冠状动脉总体优于3.5ml/s,更适合显示动静脉关系。3.5ml/s流速更适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静脉
下载PDF
肝硬化脐静脉开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向红 龙庆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92-1092,1096,共2页
关键词 静脉开放 临床意义 肝硬化门脉高压 侧枝循环形成 静脉血流 2004年 1994年 冠状静脉 临床特点 体循环 出生后
下载PDF
光谱CT虚拟单能量冠状动静脉一体化成像的可行性分析
6
作者 夏海波 徐志超 +2 位作者 施京京 陈杏彪 王世威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3期170-177,共8页
目的应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尝试完成心脏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一体化成像。方法收集了2023年12月—2024年1月采用了个性化扫描方案进行冠状动静脉CT成像的受检者25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我院同一时间段采用常规扫描方案... 目的应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尝试完成心脏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一体化成像。方法收集了2023年12月—2024年1月采用了个性化扫描方案进行冠状动静脉CT成像的受检者25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我院同一时间段采用常规扫描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受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常规图像作为A组,将实验组常规图像作为B1组,B1组通过虚拟单能级重建生成40 keV图像作为B2组。对A组、B1组、B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冠状动脉各分支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价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主观评分两位评分者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实验组B2组的冠状动脉各分支的CT值、SNR和CNR[左冠状动脉主干CT值:(1306.07±185.16)HU、SNR:101.820±38.10、CNR:113.91±42.13;右冠状动脉CT值:(1284.97±203.8)HU、SNR:99.99±37.61、CNR:112.10±41.53;左回旋支CT值:(1191.88±182.83)HU、SNR:93.01±36.10、CNR:105.11±39.92;左前降支CT值:(1202.44±185.50)HU、SNR:88.05±33.57、CNR:106.33±41.84]均较实验组B1组和对照组A组的高,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B2组的冠状静脉各分支(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后室间静脉、前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的CT值、SNR和CNR值明显高于实验组B1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位医师对B2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均为5(5,5),优于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1组,且主观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7),说明B2组对于冠状动静脉的显示效果和图像质量更好。结论结合光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能实现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的一体化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光谱CT 虚拟单能量图像 冠状动脉 冠状静脉
下载PDF
采用经皮经冠状静脉植入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功能受损:POZNAN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Siminiak T. Fiszer D. +1 位作者 Jerzykowska O. 刘少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43-44,共2页
Aims: Several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the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autologous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area of post-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injury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se... Aims: Several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the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autologous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area of post-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injury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segmental contractile performance. This phase I clinical trial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utologous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performed via a percutaneous trans-coronary-venous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post-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Te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nce of an akinetic or a dyskinetic post-infarction injury with no viable myocardium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Skeletal myoblasts were obtained from a biopsy specimen and grown in cell cultur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rophylactic amiodarone infusion before and during the procedure, except one patient. Skeletal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uneventfully in nine patients using the TransAccesscatheter system under fluoroscopic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guidance. In one patient, the procedure was not performed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of appropriate coronary sinus guiding wire positioning across venous valve. In five patients, the 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vein and in four patients, the middle cardiac vein were used to access the myocardium. Two to four intramyocardial injections 1.5-4.5 cm deep were performed in each patient, delivering up to 100 million cells in 0.4-2.5 mL of saline. During 6 months follow-up,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creased 3-8%in six out of nine cases. 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and procedural safety of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performed via the trans-coronary-venous approach using the TransAccess cathet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收缩功能 POZNAN 成肌细胞 冠状静脉 存活心肌 左室功能 细胞培养 血管内超声 前室间静脉 荧光镜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MDCT)在冠状静脉系统成像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季爱华 金航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5-840,共6页
冠状静脉系统是心脏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脏介入治疗的通道和标志。多排螺旋CT(multi-deterctor row helical CT,MD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无创性评价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冠状静脉系统的无创性评价,MDC... 冠状静脉系统是心脏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脏介入治疗的通道和标志。多排螺旋CT(multi-deterctor row helical CT,MD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无创性评价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冠状静脉系统的无创性评价,MDCT也逐渐开始得到应用。本文就MDCT在冠状静脉系统解剖结构的显示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冠状静脉窦(CS) 多排螺旋CT(MDCT)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冠状静脉脾静脉壁NOS2、VEGF表达与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嵩 黄莚庭 +2 位作者 杨尹默 孙文兵 万远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 ,及不同出血史病人门静脉系统血管壁NOS2、VEGF的表达。方法  4 3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依照出血病史分为两组 ,A组 (无上消化道出血史或 1次出血史...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 ,及不同出血史病人门静脉系统血管壁NOS2、VEGF的表达。方法  4 3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依照出血病史分为两组 ,A组 (无上消化道出血史或 1次出血史 ) 2 6例 ,B组 (>1次出血史 ) 17例行门静脉系统超声血流检查 ,术中测压 ,取冠状静脉脾静脉血管壁免疫组化NOS2、VEGF染色 (S P法 )。结果 门静脉主干内径 (PVD) (14 5 6± 1 6 9)mm ,最大血流速度 (PVMAX) (19 4 7± 5 35 )cm/s,血流量(PVBF) (84 0 6 6± 2 11 81)L/min ,门静脉压 (PVP) (33 2± 7 0 7)cmH2 O。A、B两组病人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压 (PVP)无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量显著高于B组。 4 3例中2 8例 (6 5 1% )有冠状静脉逆流 (离肝血流 )。脾静脉血流量 (4 2 2 5± 139 4 )L/min ,脾静脉平均血流量与门静脉平均血流量之比为 0 5 0 3,B组病人脾静脉血流量低于A组。脾静脉NOS2阳性率A组为30 8% ,B组为 5 2 9%。冠状静脉VEGF阳性率A组为 38 5 % ,B组为 5 8 8%。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的NOS2和VEGF均有高表达。结论 门静脉系统高血流动力学是引起出血的基本条件 ,初期高血流动力学是机体代偿机制 ;多次出血史病人门静脉脾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高压症 血流动力学 冠状静脉 静脉 NOS2 VEGF 表达 出血
原文传递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心室静脉系统的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闯 秦崇 +5 位作者 袁小东 全昌斌 乔远罡 敖国昆 唐发宽 单兆亮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07-609,共3页
目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心室静脉系统进行评价,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左心室电极的植入。方法对110例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同时进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重建时相在体表心电图RR间期的30%-80%。其中男性40例,女性70例,年龄(57.9... 目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心室静脉系统进行评价,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左心室电极的植入。方法对110例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同时进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重建时相在体表心电图RR间期的30%-80%。其中男性40例,女性70例,年龄(57.9±10.8)岁。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心脏静脉系统,91.2%的患者在30%-50%的RR间期得到最佳成像效果;在CRT最常用的靶静脉(心后侧静脉和心侧静脉),单支靶静脉缺如合并另一支细小的占23.6%-26.4%,双支均缺如占5.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提供清晰的心脏静脉系统影像,特别是可以对CRT最常用的靶静脉进行系统评价,帮助指导CRT左室电极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静脉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静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赛哲 王蔚然 +3 位作者 庞明洋 时向民 单兆亮 林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8-12,19,共6页
目的比较在冠状静脉CT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上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行心脏CT检查患者74例,对入选病例随机采用flash spiral模... 目的比较在冠状静脉CT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flash spiral模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上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行心脏CT检查患者74例,对入选病例随机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进行螺旋CT冠状静脉血管成像,根据不同扫描模式,将入选患者分为FLASH组(flash spiral扫描模式,共39例)和RGH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共35例),比较两组冠状静脉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心率亚组中(心率<65/min及心率≥65/min)冠状静脉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FLASH组与RGH组基线资料及扫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H组冠状静脉图像评分、对比噪声比分别为3.3±1.3、7.0±3.2;RGH组的冠状静脉图像评分、对比噪声比分别为3.2±1.2、7.5±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各心率段,两种扫描模式组冠状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噪声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H组有效辐射剂量较RGH组明显降低[(0.8±0.2)m Sv vs(7.2±2.7)m Sv,P<0.001]。结论双源CT flash spiral扫描模式在冠状静脉成像中不影响图像质量且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大螺距螺旋扫描模式 心电门控扫描模式 冠状静脉 辐射剂量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冠状静脉系统成像间期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梅 张闯 +3 位作者 袁小东 全昌斌 敖国昆 唐发宽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0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冠状静脉系统成像的最佳R-R间期,分析影响最佳图像的因素。方法:对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冠状动脉检查的110例患者,分别于体表心电图0%~90%的R-R间期内,每间隔10%作为一成像间期,应用容积再现(VR)...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冠状静脉系统成像的最佳R-R间期,分析影响最佳图像的因素。方法:对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冠状动脉检查的110例患者,分别于体表心电图0%~90%的R-R间期内,每间隔10%作为一成像间期,应用容积再现(VR)技术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重点分析不同成像间期对所得图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清晰完整的进行冠状静脉系统成像,110例受检者中99例(占90%)受检者在30%、40%及50%的3个成像间期得到最佳图像。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清晰的重建冠状静脉系统,大多数受试者可于30%~50%成像间期获得最佳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CT 冠状静脉 冠状静脉 R-R间期
下载PDF
动态容积CT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静脉系统的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闯 田梅 +4 位作者 袁小东 全昌斌 乔远罡 敖国昆 唐发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816-818,864,共4页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静脉系统进行评价,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左心室电极的置入.方法 对在我院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冠状动脉检查的70例心衰患者,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其中男性33例,女性37例,平均...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静脉系统进行评价,以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左心室电极的置入.方法 对在我院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冠状动脉检查的70例心衰患者,行冠状静脉系统重建.其中男性3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8.4±11.5)岁.重点对左室侧静脉及左室后侧静脉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可清晰显示左室侧静脉和(或)左室后侧静脉,其中54例患者可观察到心侧静脉,55例患者观察到心后侧静脉.对比性别发现,男性心侧静脉与CS开口距离、可显示最大长度大于女性(P<0.05),男性心后侧静脉开口直径、血管弯曲度大于女性(P<0.05);女性心侧静脉血管最大弯曲度大于男性(P<0.05),女性心侧、心后侧静脉与心大静脉右房侧或CS夹角大于男性(P<0.05).结论 应用动态容积CT可以清晰地重建心衰患者左心静脉系统,为CRT提供术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静脉 冠状静脉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标测与消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林加锋 李进 陈延茹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121-1129,1139,I0003,共11页
近10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发展迅猛,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的治疗技术亦获得长足进步。目前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IVAs被相关指南推荐为Ⅰ类指征,但经冠状静脉标测与消融心外膜IVAs技术较复杂、成功率较低、复发率及手术风险较高... 近10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发展迅猛,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的治疗技术亦获得长足进步。目前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IVAs被相关指南推荐为Ⅰ类指征,但经冠状静脉标测与消融心外膜IVAs技术较复杂、成功率较低、复发率及手术风险较高。本文对经冠状静脉标测与消融心外膜IVAs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室性心律失常 标测 消融
下载PDF
冠状静脉系统三维螺旋CT成像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勇 盛夏 王建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721-723,共3页
目的采用三维螺旋CT方法显示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并加以分析。方法100例(男74例,女26例)患者,年龄(58.10±1.78)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并图像重建,观察CS及其分支的走行,内径大小及成角等解剖关系。结... 目的采用三维螺旋CT方法显示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并加以分析。方法100例(男74例,女26例)患者,年龄(58.10±1.78)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并图像重建,观察CS及其分支的走行,内径大小及成角等解剖关系。结果100例患者CS系统均能很好显像,其中CS开口处测得CS的上下径为(1.98±0.41)cm,横径为(1.08±0.06)cm,截面积(2.14±0.37)cm^2;心中静脉(middle cardiac vein,MCV)与CS接口处内径为(0.49±0.04)cm。与CS夹角为(73.98±5.82)°;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GCV)延续为CS,两者同轴无夹角,GCV内径(0.16±0.70)cm,(0.35±0.03)cm。左室后静脉(left posterior vein,LPV)只有82例得到了充分显影,4例因细小无法测量,另14例缺如。开口内径为(0.18±0.57)cm,(0.33±0.05)cm。与GCV夹角为(74.32±7.81)°,>100°的有16例(占19.51%),<60。的有24例(占29.27%)。结论三维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CS及其属支的大小及相关成角,是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等心脏有创治疗术前无创了解冠状静脉解剖系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 冠状静脉 解剖成像 心脏介入
原文传递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导管指引冠状静脉鞘置入2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殷日鹏 季亢挺 林加锋 《心电与循环》 2013年第6期511-512,共2页
例1 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半年,加重10d”入院。入院时体检: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两肺呼吸音粗,两侧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关键词 冠状静脉 静脉导管 静脉 置入 静脉充盈 反复胸闷 静脉反流 肺呼吸音
下载PDF
256层CT冠状动静脉同步双重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金龙 包义红 +2 位作者 邹国林 周长青 朱春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探讨256层CT冠状动静脉同步双重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治价值。方法 :71例患者在256层CT冠状动脉扫描的基础上,增加延迟扫描时间、补充对比剂总量后进行心脏CT同步扫描。评价冠状动、静脉双重CT图像质量,分析相关解剖学结构。结果 :冠... 目的 :探讨256层CT冠状动静脉同步双重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治价值。方法 :71例患者在256层CT冠状动脉扫描的基础上,增加延迟扫描时间、补充对比剂总量后进行心脏CT同步扫描。评价冠状动、静脉双重CT图像质量,分析相关解剖学结构。结果 :冠状动、静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68)分、(2.93±0.26)分,合格节段分别为99.2%、100%;动、静脉主要分支开口、走行及其两者间关系显示清晰,测得了冠状静脉窦(CS)、心中静脉(MCV)、左室后静脉(PVLV)等开口大小、间距及MCV、PVLV与CS间夹角等数据。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55段、斑块110段、狭窄(≥50%)9段。结论 :256层CT心脏同步扫描能满意地显示冠状动、静脉双重血管,有助于无创评价冠状循环、发现心绞痛病因、制定心脏介入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静脉 心脏介入
下载PDF
100例冠状静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波 金崇厚 朱清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0年第1期44-46,共3页
本文应用彩色ABS塑料灌注血管标本及大体解剖方法,对100例中国人心脏表浅静脉进行研究,重点观察了冠状窦口、静脉瓣及静脉吻合。同时对心小静脉、冠状静脉窦的定义作了进一步说明。分析了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认为冠状静脉的临床应用对... 本文应用彩色ABS塑料灌注血管标本及大体解剖方法,对100例中国人心脏表浅静脉进行研究,重点观察了冠状窦口、静脉瓣及静脉吻合。同时对心小静脉、冠状静脉窦的定义作了进一步说明。分析了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认为冠状静脉的临床应用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及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静脉 静脉吻合 解剖学
下载PDF
双源CT在检测冠状静脉系解剖变异特点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荣凡令 刘波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90-93,共4页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检测冠状静脉系(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方法对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199例患者行DSCT检查。扫描后对其CVS进行三维重建和2D的多重切面改组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冠状窦。共鉴定出27种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其...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检测冠状静脉系(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方法对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199例患者行DSCT检查。扫描后对其CVS进行三维重建和2D的多重切面改组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冠状窦。共鉴定出27种CVS的解剖学变异类型,其中9种最常见(148例/199例;74.4%)。除此之外有4种类型在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显示的靶区域中仅有1条冠状静脉出现,3种变异类型靶区域中有2条靶静脉出现,2种变异类型靶区域中有3条靶静脉出现。6例病例(2种很少见的变异类型,占3.0%)在靶区域中没有静脉出现。结论被检查的患者中大多数在CRT靶区域中至少能观察到1条静脉。CVS的解剖学变异性增强了DSCT在CRT植入前对CVS可视化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源CT 冠状静脉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室电极及起搏阈值动态变化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齐书英 王冬梅 +7 位作者 王刚 谭文云 李洁 王健 丁超 李青檀 孙家安 汝磊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75-276,共2页
选择犬,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室起搏电极导线,并观察起搏阈值的动态变化。健康杂种犬6只,全麻下经冠状静脉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系统,成功率100%,心房电极导线脱位1例,术后囊袋渗液1例,30天内动态观察起搏参数稳定。结论经冠状静脉途... 选择犬,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室起搏电极导线,并观察起搏阈值的动态变化。健康杂种犬6只,全麻下经冠状静脉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系统,成功率100%,心房电极导线脱位1例,术后囊袋渗液1例,30天内动态观察起搏参数稳定。结论经冠状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可行,动物死亡率及并发症低,此法可提供心力衰竭CRT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 冠状静脉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