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胜利 LIM Soo Teik +1 位作者 Paul T.L.Chiam 刘惠亮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冠状动脉分叉处因为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形成倒Y形,并且狭窄直径〉50%.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 对吻支架 对吻球囊扩张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2期146-147,共2页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桡动脉组)和B组(股动脉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桡动脉组)和B组(股动脉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B组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途径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悦 吴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22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将冠状动脉造影者(35例)归为对照组,将血管内超声指导者(35例)归为观察组,对照组展开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观察组展开血管内超声评估,比较管...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70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将冠状动脉造影者(35例)归为对照组,将血管内超声指导者(35例)归为观察组,对照组展开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观察组展开血管内超声评估,比较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参照管腔直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统计在1年随访期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并计算总发生率。结果:组间对比下主支及分支MLD无明显差异(P>0.05),主支MLA、分支MLA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主支及分支的参照管腔直径、支架长度、支架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相比,血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能够显著降低介入治疗术后分叉病变患者早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晚期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该策略可以作为分叉病变治疗的优化选择。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为支架植入提供更优辅助,为手术及中远期预后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 血管内超声 不良事件
下载PDF
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罗志中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第1期156-157,共2页
目的分析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分析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比伐卢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峰值间隔距离(EPSS)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与EPSS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介入的治疗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且治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卢定 冠状动脉分叉 介入治疗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寒 谭亚军 +4 位作者 王玉清 包庞 李佑美 周登禄 赵晓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1-976,共6页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显微CT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及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可通过兔颈动脉放置6F鞘管,于腹主动脉分叉处成功实施TAP双支架术,术后即刻DSA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无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micro-CT可见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完全,无支架内血栓,右侧髂动脉支架下缘微突入腹主动脉管腔[(0.49±0.08)mm]。结论成功建立了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为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突T支架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 腹主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双支架术式的体外模拟研究
6
作者 高晓飞 张俊杰 +3 位作者 葛震 肖平喜 叶飞 陈绍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631-63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双支架术式(包括经典挤压支架术、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和裙裤支架术)在不同分叉角度的分叉血管模型中的表现。方法基于不同分叉角度的硅树脂分叉血管模型,全程使用微聚焦相机照相,观察运用不同双支架术后的支架形态学以及分支... 目的研究不同双支架术式(包括经典挤压支架术、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和裙裤支架术)在不同分叉角度的分叉血管模型中的表现。方法基于不同分叉角度的硅树脂分叉血管模型,全程使用微聚焦相机照相,观察运用不同双支架术后的支架形态学以及分支开口间隙区的差异。结果基于"T"型分叉(远端分叉角度90°):运用经典挤压支架术,再次放置导丝从远端网眼进入分支,完成对吻扩张后,分支开口嵴侧无支架钢梁覆盖;无论是经典挤压支架术(再次放置导丝从近端网眼进入分支),还是双对吻挤压支架术(两次放置导丝都从近端网眼进入),分支开口嵴侧都留有间隙区,但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后的间隙空间小于经典挤压支架术。基于"Y"型分叉(远端分叉角度<70°):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和裙裤支架术后分支开口无间隙形成;裙裤支架术若两次放置导丝都从近端网眼进入分支,术后分支开口会形成新的金属嵴。结论远端分叉角度是决定双支架术后分支开口间隙形成的重要解剖学因素。对于"T"型分叉,运用挤压支架术在分支开口嵴侧都留有间隙,但双对吻挤压支架术后的间隙空间明显小于经典挤压支架术;双对吻挤压支架术两次放置导丝都应从近端网眼进入分支;裙裤支架术两次放置导丝都应从远端网眼进入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 体外模拟 经典挤压支架术 双对吻挤压支架术 裙裤支架术
下载PDF
棘突球囊预处理在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雅锋 陈尧 +1 位作者 李丹成 杨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215-215,217,共2页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前应用棘突球囊充分预处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7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支开口病变狭窄>70%进行分支保护。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主血管及分支血管开口...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前应用棘突球囊充分预处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7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支开口病变狭窄>70%进行分支保护。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主血管及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及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入选病人男59例,女11例。PCI治疗后主支血管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1),主支血管残余狭窄为8.75±7.72mm,前向血流TIMI3级,说明结果良好。PCI术前及术后分支血管残余狭窄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 > 0.05),前向血流TIMI3级。结论:分叉病变主支血管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前用棘突球囊充分预处理,避免了支架植入后引起的分支血管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 效果 血流情况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蒋芳勇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策略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9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边支直径<2.5mm,B、C组边支直径>2.5mm。三组均行介入治疗,A组术中采取边支导丝保护,B组行边支球囊扩张,C组行边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TAP技术)。比较各组术后即刻效果,随访1年,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P<0.05),其中TAP技术的即刻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手术安全性高;随访1年三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与其他治疗策略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治疗策略 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的效果及预后 被引量:13
10
作者 齐疏影 李红 +4 位作者 李响 朱华刚 贾若飞 孟帅 金泽宁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的效果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的效果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的患者106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US组(52例)及CAG组(54例)。IVUS组患者于PCI术前、术后行IVUS评估,指导手术方式及支架选择,CAG组仅根据CAG结果选择手术方式及支架。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置入支架个数、长度、直径),并记录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病变血管支数、置入支架个数、置入支架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VUS组置入支架直径大于CAG组[(3.14±0.42)mm比(2.87±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MACE 1例(1.9%,为靶血管血运重建);CAG组发生MACE 3例(5.6%,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IVUS指导PCI治疗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有助于优化支架置入,改善PCI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文庆 程志勇 +2 位作者 魏明霞 邓立菊 张春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接受双支架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IVUS组(3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组(30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参照管腔直径(RLD)及病变长度、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并记录术后12个月支架内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IVUS组主支和分支MLD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MLA、RLD、植入支架直径和长度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IVUS组支架内血栓、TLR、MACE发生率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组(P>0.05)。结论 IVUS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改善PCI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明哲 王临光 +2 位作者 王海波 路雯 吴强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拘禁球囊(JBT)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拟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94例,其中47例(观察组)接受JBT技术保护边支血管、47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拘禁球囊(JBT)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拟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94例,其中47例(观察组)接受JBT技术保护边支血管、4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边支血管保护方法,对比两组手术过程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手术前后血清超敏肌钙蛋白(hs-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方法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均<0. 05)。两组术前血清hs-cTnI、hs-CRP、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观察组血清hs-cTnI、hs-CRP、LP-PLA2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 31%,低于对照组的14. 89%(P <0. 0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应用JBT技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照射剂量,减轻介入手术造成的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拘禁球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敏肌钙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源 张冬 +2 位作者 尹栋 徐波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7-832,共6页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无分支闭塞组(n=1431例)和分支闭塞组(n=114例)。按时间顺序将1601处病变中前1200处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构建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将后401处作为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建模数据集分析显示,术前主支血管斑块与分支血管位置关系、支架置入前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等级、术前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角度、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血管直径比是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CI):0.75~0.85],Hosmer—Lemeshow法(HL)P=I.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71~0.82),HL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1(95%CI:0.73~0.89),HL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7(95%CI:0.69~0.86),HLP=0.58。建模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患者评分系统积分四分位数划分结果显示评分积分≥10分患者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10分以下患者(P〈0.001),术中分支闭塞风险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通过定量分析冠脉造影区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策略 分支闭塞 风险预测 评分系统
下载PDF
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强 王慧峰 +4 位作者 王凤群 王琨 张永红 胡新贵 刘飞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CI术式的不同分为主动球囊边支保护组(ABP组)和单导丝保护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接受PCI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边支血流情况、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 h心肌酶谱水平,并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术后12个月通过冠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病人分支情况。结果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闭塞,单导丝保护组12例(7.8%),ABP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中期疗效比较,ABP组的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导丝保护组(P<0.05)。结论 ABP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优于单导丝保护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 单导丝保护技术 心脏不良事件 冠脉造影
下载PDF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曹佳齐 郑宏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观察组患...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拘禁闭陷球囊技术(JB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以及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分支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PCI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Jailed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节省了手术耗材,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Jailed球囊 血管开口 闭塞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余志敏 张芳芳 +2 位作者 郑雅芬 张丽娟 王智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策略 双支架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META分析
下载PDF
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晋辉 邱翠婷 +4 位作者 孙亚超 曾辉 郑海军 刘静 韩风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540-3546,共7页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尚无高效统一的最佳方案,较多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的简单策略,但单纯直接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不能克服血管壁弹性回缩难题,远期仍存在分支丢失的风险。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尚无高效统一的最佳方案,较多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的简单策略,但单纯直接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不能克服血管壁弹性回缩难题,远期仍存在分支丢失的风险。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10例,其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18-88岁,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两组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主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对照组主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即刻造影,判定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有无血管夹层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2个月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主支及分支血管参考直径、最小内径及狭窄程度;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已获得焦作市人民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果与结论:(1)术后即刻造影,观察组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 3级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07,0.015),主支、分支的血管夹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3,0.012),主支、分支的紧急靶血管重建率低于对照组(P=0.006,0.026);(2)观察组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冠状动脉保持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01);(3)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的主支、分支最小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主支、分支内径狭窄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4)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的主支、分支靶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38,0.04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5);(5)结果表明,在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血管成形术 切割球囊 半顺应性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预扩张 血管再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丁立成 王继群 +3 位作者 石磊 管考华 辛若丹 赵学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0-1533,共4页
目前,冠心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1〕。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技术操作难度大,接受放射线量多,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近期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 目前,冠心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1〕。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技术操作难度大,接受放射线量多,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近期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铲雪"效应、分支痉挛或血管夹层等均可导致分支狭窄或闭塞,然而每个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林林 金哲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700-702,共3页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长久以来一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难点之一,主要在于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并发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远期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ition,TLR)...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长久以来一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难点之一,主要在于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并发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远期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ition,TLR)、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较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边支闭塞预测 边支保护 边支补救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保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文龙 赵宇 +1 位作者 白静 王禹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年第7期498-502,共5页
目的探索切割球囊联合药物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保护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32)。... 目的探索切割球囊联合药物球囊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保护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32)。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预埋药物球囊和普通球囊。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即刻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9个月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血运重建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病变类型及影像学参数、术后主支及分支血管最小直径和残余狭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MACE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8%(8/31)vs3.57%(1/28),P=0.044],但2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57%(1/28)vs9.88%(3/3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术后9个月完成影像学复查,研究组和对照组主支直径及主支L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支血管最小直径[(2.50±0.48)vs(1.96±0.39)mm,P=0.013]及分支血管LLL[(0.04±0.07)vs(0.25±0.36)mm,P=0.02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割球囊联合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切割球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