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新动向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英珍 陈瑞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197,共2页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病发病机制 治疗包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年病死率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降压药物 血管再通 上升趋势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史一瞥 被引量:10
2
作者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发展史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新兴学科 介入医学 医学科技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0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唐欧杉 陈钟良 +3 位作者 成银宏 陈丽娜 周浩亮 秦丰明 《浙江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908-909,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桡动脉途径 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经桡动脉径路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经皮穿刺桡动脉
下载PDF
T2型桡动脉止血器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静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575-576,共2页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路径行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造影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桡动脉止血方法,由于传统采用普通无菌纱布覆盖及弹力绷带缠绕加压包扎不能直接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缺少逐渐松解减压的过程,包扎时间...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路径行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造影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桡动脉止血方法,由于传统采用普通无菌纱布覆盖及弹力绷带缠绕加压包扎不能直接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缺少逐渐松解减压的过程,包扎时间长,影响肢端血液回流等缺点,易引起术肢肿胀及感觉异常等不适。我科对经桡动脉路径行心脏介入治疗及造影病人术后采用T2型桡动脉止血器,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介入术后 经桡动脉 止血器 应用 2型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亚如 丁莉娟 高东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216-218,共3页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比剂在介入诊断和治疗中使用的逐渐增多,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现已成为介入术后仅次于支架内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后的第三大主要并发症,并与医源性急性...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比剂在介入诊断和治疗中使用的逐渐增多,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现已成为介入术后仅次于支架内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后的第三大主要并发症,并与医源性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接近5%~15%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发生了C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肾病 阿托伐他汀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血栓形成 预防 支架内狭窄 急性肾衰竭
下载PDF
冠心病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夏茵 徐应军 张桂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3-74,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发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却无法根本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患者心绞痛的症状发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却无法根本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逐渐诞生了冠心病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 人类生命 症状发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放射性皮肤病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学庆 盖鲁粤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6-617,共2页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但是放射性防护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放射性防护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皮肤病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冠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患者
原文传递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全福 张敏州 +1 位作者 郭力恒 李凡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0年第4期353-35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患者 临床对照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中青年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重视实际临床预后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广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临床预后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药物洗脱支架 并发症发生率 STENT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210例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克全 王刚 王丽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87-288,共2页
关键词 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冠心病患者 远期疗效观察 冠脉造影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成型术 术后再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颖 吴立荣 +2 位作者 刘兴德 李伟 李安敏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42-243,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并发症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冠心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沈法荣 王志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技术是集起搏、电生理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复杂操作过程。随着植入器材的进展(包括导线、导丝和指引导管),有经验的术者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其中约20%的病例需应用特殊的技术。尤其是针对冠状静脉窦...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技术是集起搏、电生理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复杂操作过程。随着植入器材的进展(包括导线、导丝和指引导管),有经验的术者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其中约20%的病例需应用特殊的技术。尤其是针对冠状静脉窦口畸形、存在瓣膜、心脏静脉扭曲和/或靶静脉成角及有狭窄等,这些解剖异常发生率为20%-25%,此时更需在术中应用诸多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CRT中常用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包括,冠状静脉窦及心脏静脉造影,指引导管的深置术,微导管技术或诊断性导管的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丝的应用,双导丝技术,锚技术,心脏静脉血管腔内成形术,心脏静脉支架术等。分别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心脏再同步治疗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双导丝技术 血管腔内成形术 冠状静脉窦 指引导管 心脏静脉
原文传递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PCI在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是否优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
13
作者 郭艺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362-363,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药物治疗 PCI 稳定性 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血运重建
下载PDF
错过再灌注治疗最佳时间后应立足于最佳内科治疗
14
作者 施仲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82-183,共2页
关键词 再灌注治疗 最佳时间 内科治疗 再发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梗死相关动脉 ARTERY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12
15
作者 戚德青 刘朵 +1 位作者 蒲强 李洁琪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82-108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450例,根据年龄将AMI患者分为30~44岁组、45~59岁组、60~74岁组及≥75岁组,收集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450例,根据年龄将AMI患者分为30~44岁组、45~59岁组、60~74岁组及≥75岁组,收集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状动脉家族史及高胆固醇血症病史)、Killip分级、舒张压及收缩压、梗死相关动脉及临床用药情况[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替罗非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记录PCI术前及术后TIMI分级、随访12个月发生的临床事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AMI不同年龄与临床事件率的关系,采用K-M曲线分析各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一般资料比较,30~44岁组AMI患者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AMI患者狭窄动脉数比较,30~44组1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75岁组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P<0.05);4组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发生率,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醛固酮拮抗剂、替罗非班及ADP受体拮抗剂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44岁组、45~59岁组及60~74岁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率及总的发生率均低于≥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曲线结果显示30~44岁组、45~59岁组及60~74岁组AMI患者生存情况均优于≥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A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年轻AMI患者预后略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 年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临床特点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当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被引量:10
16
作者 霍勇 洪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前治疗 PCI技术 大规模临床试验 美国心脏病学院 美国心脏病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会 ACC/AHA
原文传递
延续性护理对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97-699,共3页
随着医学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凭借创伤性小、适用范围广、见效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诊治冠心病(CHD)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2]。一直以来,CHD患者经PCI治疗出院后就意味着与医院的关系终结,只有... 随着医学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凭借创伤性小、适用范围广、见效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诊治冠心病(CHD)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2]。一直以来,CHD患者经PCI治疗出院后就意味着与医院的关系终结,只有回院复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康复信息,患者的需要有时难以得到及时合理的满足,特别是现代医学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今天,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综合治疗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术后患者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生活质量 护理 延续性 综合治疗 住院时间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仍须掌握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1-453,共3页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corona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CRA)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DavidC.Auth发明,199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中唯一能够祛除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手段。在以球囊扩张及...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corona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CRA)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DavidC.Auth发明,199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中唯一能够祛除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手段。在以球囊扩张及裸金属支架为主的介入治疗年代,CRA后的再狭窄率高达30%~40%,而且需要特殊设备和操作技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普遍应用。随着支架的广泛应用,CRA的使用呈下降趋势,在美国的使用率大约为6.0%,而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仅为0.7%--1.0%。我国一些大的心脏中心大多已配备旋磨设备,但使用率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药物洗脱支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粥样硬化斑块 介入治疗 特殊设备 裸金属支架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PCI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余功冰 齐玉波 许盛松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2期185-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PCI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0-03~2022-03收治的90例急性心梗P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70岁组35例和<70岁组55例。两组均进行PCI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PCI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0-03~2022-03收治的90例急性心梗PC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70岁组35例和<70岁组55例。两组均进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心血管危险因素、急诊脉冠造影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70岁组吸烟情况较<70岁组存明显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病史、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情况明显升高;≥70岁组治疗时间、术中需要植入2个以上支架、多支病变占比较<70岁组高,单只病变占比较<70岁组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70岁组Ⅲ级以上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出血情况均较<70岁组高(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年龄阶段的不同PCI治疗效果也不同,年龄可作为影响PCI术后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70岁的老年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紫凌 葛卫林 +1 位作者 王俭 李胜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3期290-292,共3页
急性心肌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而尽早恢复组织的血流灌注是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根本措施。伴随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动脉搭桥术等方法的广泛应用,缺... 急性心肌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而尽早恢复组织的血流灌注是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根本措施。伴随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CI)、动脉搭桥术等方法的广泛应用,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的同时可能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损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肌缺血性损伤 心肌再灌注损伤 中医 血流灌注 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