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6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被引量:153
1
作者 尹振华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44,共5页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 ,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 ,提高其文化品位 ;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 ;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 ;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我国旅游者消费理念已相对成熟 ,预示了巨大商机 ,探索我国都...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 ,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 ,提高其文化品位 ;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 ;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 ;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我国旅游者消费理念已相对成熟 ,预示了巨大商机 ,探索我国都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耕文化 复合性开发 田园 和谐相融
下载PDF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被引量:107
2
作者 彭金山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0,共6页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农耕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甘肃定西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指导思想,发动了一场以产业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农业革命,甩掉了“苦甲天下”的帽子,为农耕文化内涵的当代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是建构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内涵 当代价值 现代农业
原文传递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被引量:105
3
作者 夏学禹 《古今农业》 2010年第3期88-98,共11页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传承途径
下载PDF
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 被引量:46
4
作者 郭大顺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21,共8页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玉器 渔猎文化 中国东北地区 辽西地区 文化分布区 西拉木伦河 农耕文化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46
5
作者 黄其煦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一、考古发现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终从消极地适应环境转变为积极地改造环境。从人类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的发明是人类体质进化完成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基于这个原因,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 一、考古发现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终从消极地适应环境转变为积极地改造环境。从人类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的发明是人类体质进化完成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基于这个原因,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应以农业的出现作为它的标志。农业起源的探索,作为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已越来越受到考古学家的注意。农业起源的研究,最初只限于植物学家和农学家的研究范围。世界上最早提出这一课题的科学家大都是从植物学和农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考古 农业起源 农耕文化 农作物 考古学家 原始农业 考古发现 起源问题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中国的史前农业 被引量:43
6
作者 安志敏 《考古学报》 1988年第4期369-381,503-504,共15页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传统,并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前进与发展。关于中国的农业的起源,古代文献中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始自神农,如《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末,耒...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传统,并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前进与发展。关于中国的农业的起源,古代文献中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始自神农,如《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末,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一说始自垂,如《说文解字》:"古者垂作耒耠,以振民也"。一说始自后稷,如《尚书·尧典》:"后稷播时百谷"。不过以上的说法,都属于传说的范畴,还不能作为佶史来对待。只有以考古学为研究手段,才可能解决中国史前农业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农业经济 炭化 中国史 华南地区 龙山文化 农耕文化 史前时期
原文传递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30
7
作者 恩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共7页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文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文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文化精髓的主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垦殖型荒漠化 文化维度
下载PDF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 被引量:31
8
作者 包玉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平等
原文传递
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图景、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39
9
作者 金绍荣 张应良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有利于巩固乡村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塑造社会价值共同体,聚合多元社会力量,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城乡融合为视角,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三治"融合为框架,厘清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勾画深度嵌入的图景,化解有机嵌入的障碍,构建高效嵌入路径,这既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社会德治能力提升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的伦理本源 被引量:30
10
作者 曹东勃 宋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农业伦理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多维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理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②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③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空间转型 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 旅游服务功能 美丽乡村建设
原文传递
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21
12
作者 乔晓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83-86,共4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活态文化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发掘这些资源,研究并建立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具有深远意义,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 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 农业现代化
下载PDF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 被引量:27
13
作者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献。一旦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生系统耦合效应,将产生生态的、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导致文化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为‘文化造山运动’。草原文化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中始终是活泼元素。人类文明将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 草原文化 农耕文化
下载PDF
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 被引量:25
14
作者 任继周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58,共6页
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此种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秦代的草创阶段、汉代的奠基阶段和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的盛极而衰阶段。2005年的一号文件透露新重农思想的萌芽。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形成新农... 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此种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秦代的草创阶段、汉代的奠基阶段和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的盛极而衰阶段。2005年的一号文件透露新重农思想的萌芽。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形成新农业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以新的文化改造旧的耕战文化,还要克服两大难题,即重农思想的新构建和对传统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彻底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旧重农思想 新重农思想
下载PDF
从传统到现代:农耕文化的嬗变与复兴 被引量:26
15
作者 解胜利 赵晓芳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农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农耕文化的复兴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农耕文化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重治理价值。当前,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内生... 农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农耕文化的复兴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农耕文化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重治理价值。当前,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开放性、由生活化向市场化、由权威性向平等化、由神秘性向娱乐化的逻辑转型。需从文化治理的理念出发,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策略,以此复兴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耕文化 逻辑嬗变 文化治理
下载PDF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陈丽军 夏庆利 王庆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2-864,共3页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下载PDF
论农村人情消费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艺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5期198-201,共4页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人情消费日益变味走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改变农村人情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两种途径,外生性变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引导,内生性...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人情消费日益变味走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改变农村人情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两种途径,外生性变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引导,内生性变迁需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促成农村人情消费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消费 农耕文化 文明
下载PDF
我国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18
作者 夏敬源 谢建华 《中国农技推广》 2005年第9期9-12,共4页
关键词 水稻种植 抛秧技术 粮食总产量 稻米生产 种植面积 展望 粮食作物 食用稻米 农耕文化
原文传递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进 冷志明 +3 位作者 刘建平 肖辉军 尹怡诚 陈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5-212,共8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地方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区域内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基于GIS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聚集区域、省域空间分布特征,旨在发现其与旅游耦合性及其响应程度,为区域旅游...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地方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区域内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基于GIS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聚集区域、省域空间分布特征,旨在发现其与旅游耦合性及其响应程度,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研究表明: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浙江省最多,其次为四川、湖南、云南、江苏、江西和山东等省份。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③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2015年以前的批次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云南和四川等6个省份。④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 旅游响应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公园 旅游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罗建军 雷锦霞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第11期74-76,82,共4页
从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内涵入手,阐述了山西农耕文化传承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发展的角度概括归纳了山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景区依托、民俗休闲和园区观光3种模式,分析了目前存在的3个不足,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耕文化 观光休闲 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