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的农耕化与蒙汉交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一个嘎查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吴英杰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2,M0004,共14页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本文以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那仁嘎查为考察中心,对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农耕化进程与蒙汉交融发展进行深入揭示。当地生产方式从...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本文以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那仁嘎查为考察中心,对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农耕化进程与蒙汉交融发展进行深入揭示。当地生产方式从牧到农的转型,推动了人与土地之间“绑定”关系、村落与耕地依存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蒙汉共同生计的形成及生活方式的趋同,彰显出蒙汉相互依存、不断交融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蒙汉交融 西辽河流域 科尔沁
原文传递
论后金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分丁编庄与满族社会的农耕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明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3-141,共9页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女真族采猎经济形态 ,结合后金的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分丁编庄等经济政策 ,阐述了满族农业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认为后金的这些经济政策 ,既是在辽东汉人中全面推行农奴制的一个步骤 。
关键词 后金 屯田 计丁授田 分丁编庄 满族 农耕
原文传递
从科尔沁左翼中旗变迁看生态扩张主义的效度
3
作者 王博力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2-96,100,共6页
科尔沁左翼中旗在近代内蒙古地区变迁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典型性。在由清代王公属地向盟市行政区划转变过程中分化重构了现今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其所属地级市通辽,在东北行政区划变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人口... 科尔沁左翼中旗在近代内蒙古地区变迁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典型性。在由清代王公属地向盟市行政区划转变过程中分化重构了现今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其所属地级市通辽,在东北行政区划变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内地移民和外地蒙古移民改变了本地科尔沁蒙古族的构成并且加速了本地蒙古族农耕化的进程。这一过程里还产生了蒙古农耕文化现象,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现代部族融合进程。最后,移民和开垦还改变了北方的环境和生态,深刻地影响了北方边疆建设。本文通过应用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理论再次解释农耕化的历史现象,认为生态扩张主义的效果是根据不同类型特征呈现不同差异的,在中国表现为明显的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扩张 科尔沁左翼中旗 农耕
下载PDF
“农进渔退”:明清以来鄱阳湖区经济、生态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使鄱阳湖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清至民国时期鄱阳湖区圩堤围垦的生态影响总体上协调可控,渔、农两大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其"鱼米之乡"的美誉。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圩...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使鄱阳湖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清至民国时期鄱阳湖区圩堤围垦的生态影响总体上协调可控,渔、农两大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其"鱼米之乡"的美誉。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圩堤围垦快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农业主体地位空前加强,渔业日益式微,湖区整体生态环境恶化,但在一定时空下"农进渔退"也有正向生态效应。渔民弃渔上岸成为农民,典型渔业社区嬗变为农村社会。湖区渔业械斗、草洲纠纷和水利案件随着"农进渔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进渔退 产业转 鄱阳湖区 湖区农耕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水旱灾害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赘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6,共8页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农进渔退引发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逆向演替,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湖区水旱灾害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为农进渔退诱发水旱灾害频发、加剧。某种意义上,"农进渔退"就意味着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进渔退 湖区农耕 鄱阳湖区 水旱灾害 产业转
原文传递
“农进渔退”:清末以来鄱阳湖区水旱灾情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姜红仁 吴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86-94,共9页
渔业曾经是鄱阳湖区主导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 渔业曾经是鄱阳湖区主导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农进渔退引发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逆向演替,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农进渔退诱发水旱灾害发生及频发加剧,致使湖区水旱灾害日趋严重。"农进渔退"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灾情,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进渔退 灾情 水旱灾害 鄱阳湖区 湖区农耕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的“农进渔退”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赘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8,共15页
渔业是鄱阳湖区的传统产业,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农业主体地位空前加强,渔业迅速衰退。这一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制度与政策变化、便于围垦的自... 渔业是鄱阳湖区的传统产业,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农业主体地位空前加强,渔业迅速衰退。这一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制度与政策变化、便于围垦的自然环境以及稻田比水面更具经济价值等。农进渔退与后来鄱阳湖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水旱灾害频发和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观点予以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为产业转化及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农进渔退 湖区农耕 产业转 生态
原文传递
农进渔退: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渔业的衰退 被引量:2
8
作者 吴赘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4-259,共6页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鄱阳湖渔业的衰退与农进渔退进程同步,20世纪下半叶初鄱阳湖区渔业开...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鄱阳湖渔业的衰退与农进渔退进程同步,20世纪下半叶初鄱阳湖区渔业开始出现衰退,80年代衰退则进一步加剧。捕捞强度过大、有害渔具渔法的广泛使用,对亲鱼和幼鱼的肆意捕捞,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鄱阳湖区出现了酷渔滥捕。鱼类小型化和低龄化正是渔业严重衰退的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进渔退 鄱阳湖区 湖区农耕 经济衰退 渔业
下载PDF
“农进渔退”:20世纪50-80年代鄱阳湖区的草洲纠纷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赘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草洲是鄱阳湖区的重要资源,既能提供绿肥、饲料、燃料和原料,又可以围垦成耕地。20世纪50-80年代鄱阳湖区发生了很多草洲纠纷。本文将草洲纠纷置于系统论视野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原因,从环境、人口、制度和经营管理四大要素入手,探... 草洲是鄱阳湖区的重要资源,既能提供绿肥、饲料、燃料和原料,又可以围垦成耕地。20世纪50-80年代鄱阳湖区发生了很多草洲纠纷。本文将草洲纠纷置于系统论视野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原因,从环境、人口、制度和经营管理四大要素入手,探讨鄱阳湖区草洲纠纷的解决。草洲纠纷不仅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亦不可避免地给地方文化等诸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当然草洲纠纷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社会的"预警器",具有社会"安全阀"和"排气孔"功能,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进渔退 湖区农耕 鄱阳湖区 草洲纠纷 系统论
原文传递
内蒙古近代农耕化与社会审美文化变迁——以近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为例
10
作者 包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3-77,共5页
蒙古族步入近代的门槛时,由于塞外移民潮流和移垦设治政策,从政治身份、经济命脉、社会结构和文化类型各方面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而这种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在体现民风民意最为直接的蒙古族文学的价值取向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 蒙古族步入近代的门槛时,由于塞外移民潮流和移垦设治政策,从政治身份、经济命脉、社会结构和文化类型各方面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而这种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在体现民风民意最为直接的蒙古族文学的价值取向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本文以近代蒙古族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的繁荣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解析其审美意识的变迁实据,论证了内蒙古近代农耕化的社会文化效应,解读了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文学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农耕 审美文变迁 蒙古族民间文学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研究
11
作者 闫俊萍 贾秋宇 赵培育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8期45-48,共4页
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调研发现,河南省还存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调研发现,河南省还存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宣传利用不充分、创新发展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多措并举,多途并进:一是完善机制,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合力;二是打造平台,增强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是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遗产 档案保护 创新利用 农耕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