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林间作系统林木遮荫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颖 崔建州 +2 位作者 袁玉欣 商海华 杨宝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试验研究华北平原农区杨粮间作系统毛白杨对农田遮荫结果表明,毛白杨幼林(株行距3m×2m×18m)1~7年生遮荫指数为1.3%~67.8%,遮荫程度为0.3%~16.5%。中龄林-成林(株行距4m×30m)10~14年生遮荫指数为51.3%~76.0%,... 试验研究华北平原农区杨粮间作系统毛白杨对农田遮荫结果表明,毛白杨幼林(株行距3m×2m×18m)1~7年生遮荫指数为1.3%~67.8%,遮荫程度为0.3%~16.5%。中龄林-成林(株行距4m×30m)10~14年生遮荫指数为51.3%~76.0%,遮荫程度为22.8%~28.1%,指出10%的遮荫程度是田间可接受的最大遮荫程度,且为保持作物产量,杨树成林后行距应保持在30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林木遮荫 产量 遮荫程度 遮荫指数 毛白杨
下载PDF
农林间作系统中作物光合速率与生态生理因素关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继祥 刘克长 +1 位作者 任宗兴 魏钦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2年第4期38-41,共4页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分析了枣麦复合栽培系统中不同种植模式及遮荫区、非遮荫区内小麦光合速率与主要生态生理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明确了影响小麦光合速率的多个生态生理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度 光合速率 生态生理因素 枣麦复合栽培系统
下载PDF
低丘红壤区农林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竞争性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赵英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1-679,共9页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其复杂的物种配置、下垫面差异及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可能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及水量平衡,并决定物种间水分竞争性。本文研究了南方低丘红壤区花生南酸枣农林复合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土壤水流通量和方向的二...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其复杂的物种配置、下垫面差异及土壤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可能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及水量平衡,并决定物种间水分竞争性。本文研究了南方低丘红壤区花生南酸枣农林复合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土壤水流通量和方向的二维变化;结合土壤水量平衡,评价了农林复合系统组分间的土壤水分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能够利用5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干旱有一定缓冲作用;但在季节性干旱土壤水分期向树行运动,说明南酸枣与花生间作系统也存在着水分竞争,竞争同树龄和空间距离有关。花生的种植减小了地表径流却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农林复合系统改变了土壤水量平衡,复合后系统蒸散量提高5%~12%,而净渗漏量及土壤水分贮存量减小。农林复合系统减小了30~100 cm土壤水分运动通量,引起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变化,影响了作物水分利用体系,需在设计优化管理水资源的农林复合模式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水分竞争性 水量平衡模型 水流通量和方向
下载PDF
农林间作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郭雄飞 黎华寿 陈红跃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6期176-179,共4页
指出了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农林间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常见的间作模式,归纳了农林间作系统对林下小气候、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间作系统产... 指出了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农林间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常见的间作模式,归纳了农林间作系统对林下小气候、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间作系统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林间作复合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应加强间作系统内不同组分间的竞争作用的比较、农林间作系统的物种配置、模型创建、全球气候变化与间作竞争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从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将间作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土壤特性 小气候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杨树与小麦间作系统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褚军 金梅娟 +2 位作者 佟思纯 吴永波 薛建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目的]探讨杨树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影响,为农林间作系统削减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杨树与小麦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3年全年101场降雨的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的野外观... [目的]探讨杨树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影响,为农林间作系统削减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杨树与小麦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3年全年101场降雨的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的野外观测及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样品收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总降雨量为943.5 mm,林内总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及截留量分别为796.2,7.3和140.0 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4.4%,0.8%和14.8%。其中,降雨量<10 mm的中、小降雨发生最频繁,占总降雨场次的80.2%;②穿透雨量(R^2=0.993)和树干径流量(R^2=0.748 4)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降雨量大于5.5 mm时,树干开始产生径流;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负幂函数相关关系(R^2=0.414 7);除了降雨量外,林冠截留率还与林冠叶面积指数有关;③间作系统林分密度越大,冠层叶面积指数越大,林冠层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削减作用就越强。④单株杨树距离树干1.5 m处平均穿透雨量较0.5 m,7.5 m处分别减少了3.2%,9.3%,淋溶水量分别减少了3.5%,10.8%;就单株林木而言,除降雨量外,林冠结构特征对淋溶流失起着重要作用。[结论]①间作系统中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主要取决于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林冠层截留效果越不显著;②杨树密度的增大能显著减少系统内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③单株杨树在距离树干1.5 m处的冠层对降雨的削减作用最大,淋溶水量亦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降雨再分配 地表径流 淋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