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被引量:286
1
作者 郭剑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7,205,共12页
本文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将人力资本、生育率以及二者的互动影响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变量。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所导致的马尔萨斯稳态,是农民收入... 本文借鉴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文献,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将人力资本、生育率以及二者的互动影响作为观察和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变量。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所导致的马尔萨斯稳态,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城市部门已进入低生育率、高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率共同推动的持续增长均衡阶段。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应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降低其生育率。城乡教育结构调整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政策,同时以城市化推进政策相配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收敛 内生增长理论 农民收入增长 人力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水平 教育结构调整 资本积累率 相关文献 实证分析 互动影响 马尔萨斯 农村地区 低生育率 持续增长 调节政策 农村居民 着眼点 城市化 作为 借鉴 部门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40
2
作者 孙九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共3页
一、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存续危机 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的传统村落陷入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位居相对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以来的人口外流和空间荒废导致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与"自然... 一、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存续危机 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的传统村落陷入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位居相对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以来的人口外流和空间荒废导致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与"自然衰退",村落发展主体缺失,造成村落的"文化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与利用 旅游发展 路径 内涵 中国 城镇化进程 农村地区
下载PDF
利率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行为与农村信贷短缺 被引量:104
3
作者 徐忠 程恩江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4-44,共11页
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利率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其后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也增加了纠正农村金融市场扭曲(... 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利率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其后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也增加了纠正农村金融市场扭曲(利率市场化)的难度。借助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造成的农村信贷市场扭曲以及后者对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及效率的影响、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造成的影响,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农村信贷市场 利率政策 经营亏损 商业化改革 行商 农村金融市场 行为 影响 农村地区
原文传递
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 被引量:115
4
作者 王艳萍 缪蕾 +5 位作者 钱幼琼 梁娟 吴艳乔 朱军 代礼 周光萱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00年全国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2.8‰、32.2‰和39.7‰,较1996年(24.0‰、36.0‰和45.0‰)分别下降了5.0%、10.6%和11.8%;2000年城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5‰、11.8‰和13.8‰,较1996年(12.2‰、14.8‰和16.9‰)分别下降了22.1%、20.3%和18.3%;2000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5.8‰、37.0‰和45.7‰,较1996年(26.7‰、40.9‰和51.4‰)分别下降了3.4%、9.5%和11.1%。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的痢疾、肺炎、腹泻、神经管缺陷和溺水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996至200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肺炎、腹泻等可避免死因的死亡率下降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儿童死亡监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996年 主要死因 下降趋势 新生儿 神经管缺陷 可避免死因 监测资料 不同地区 农村地区 婴儿 年龄别 监测网 城市 肺炎 腹泻
原文传递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 被引量:116
5
作者 赵丽 朱永明 +2 位作者 付梅臣 张蓬涛 曹银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5-242,共8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值法,对1999、2005和2008年3个时间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值法,对1999、2005和2008年3个时间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2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集约度等级划分,2种方法测算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度级别差基本控制在±1范围内,仅个别县(市)级别差为±2。对于集约度变化率,2种方法在1999-2005年、2005-2008年和1999-2008年3个不同时段数值变化方向上基本保持一致,熵值法测算所得农居点集约度的变化率明显高于PCA测算所得集约度变化率。对于空间分布上,在同一时间点2种方法所划分的农居点集约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种方法的结果差异主要与其计算所得的权重差异、结果处理差异、方法理论差异、数据标准化处理差异等有关。建议在农居点集约度评价中,如果涉及一个或多个时间段的评价,熵值法较为适用;如果仅对某一具体年份进行评价,则可考虑采用PC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PCA) 农村地区 熵值法 石家庄市
下载PDF
The incidences and mortalities of major cancers in China, 2009 被引量:112
6
作者 Wanqing Chen Rongshou Zheng +4 位作者 Siwei Zhang Ping Zhao Guanglin Li Lingyou Wu Jie He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06-112,共7页
In 2012, 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 (NCCR) of China collected cancer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for the year 2009 from local cancer registries and analyzed it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s and mortalities of canc... In 2012, 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 (NCCR) of China collected cancer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for the year 2009 from local cancer registries and analyzed it to describe the incidences and mortalities of canc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quality criteria from NCCR, data from 104 registries covering 85,470,522 people (57,489,009 in urban areas and 27,981,513 in rural areas) were checked and evaluated. The data from 72 registries were qualified and accepted for the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 in 2012. The total cancer incident cases and cancer deaths were 244,366 and 154,310, respectively. The morphologically verified cases accounted for 67.23%, and 3.14% of the incident cases only had information from death certifications. The crude incidence in the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 285.91/ 100,000 (317.97/100,000 in males and 253.09/100,000 in females). The age-standardized rates for incidences based on the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 (ASRIC) and the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ASRIW) were 146.87/100,000 and 191.72/100,000, respectively, with a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22.08%. The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 180.54/100,000 (224.20/100,000 in males and 135.85/100,000 in females). The age-standardized rates for mortalities based on the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 (ASRMC) and the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ASRMW) were 85.06/100,000 and 115.65/100,000, respectively, and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was 12.94% . Lung cancer, gastric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cancer, esophageal cancer, pancreatic cancer, encephaloma, lymphoma, female breast cancer, and cervical cancer were the most common cancers, accounting for 75% of all cancer cases. Lung cancer, gastric cancer, liver cancer, esophageal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pancreatic cancer, breast cancer, encephaloma, leukemia, and lymphoma accounted for 80% of all cancer deaths. The cancer registration's population coverag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its data quality is improving. As the basis of the cancer control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发病率 中国标准 死亡率 世界人口 质量标准 注册信息 农村地区 子宫颈癌
下载PDF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major cancers in China,2012 被引量:107
7
作者 Wanqing Chen Rongshou Zheng +1 位作者 Hongmei Zeng Siwei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430-434,共5页
Background: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CCR) collected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ation data in 2012 from local registries and estimated 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Methods:In the middle o... Background: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CCR) collected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ation data in 2012 from local registries and estimated 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Methods:In the middle of 2015,261 cancer registries submitted reports on new cancer cases and deaths occurred in 2012.Qualified data from 193 registries were used for analysis after evaluation.Crude rates,number of cases,and age-standardized rates stratified by area(urban/rural),sex,age group,and cancer type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in 2012.Results:The covered population were 198,060,406 from 193 qualified cancer registries(74 urban and 119 rural registries).The major indicators of quality control,percentage of cases morphologically verified(MV%),death certificateonly cases(DCO%),and the mortality to incidence(M/l) ratio,were 69.13%,2.38%,and 0,62,respectively.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3,586,200 new cancer cases and 2,186,600 cancer deaths in 2012 in China with an incidence of 264.85/100,000[age-standardized rate of incidence by the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RIC) of 191.89/100,000]and a mortality of 161.49/100,000[age-standardized rate of mortality by the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RMC)of 112.34/100,000].The ten most common cancer sites were the lung,stomach,liver,colorectum,esophagus,female breast,thyroid,cervix,brain,and pancreas,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77.4% of all new cancer cases.The ten leading causes of cancer death were lung cancer,liver cancer,gastric cancer,esophageal cancer,colorectal cancer,pancreatic cancer,female breast cancer,brain tumor,leukemia,and lymphoma,accounting for 84.5% of all cancer deaths.Conclusions:Continuous cancer registry data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in cancer control programs.The cancer burden in Chin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males and females.Efficient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such as health education,tobacco control,and cancer screening,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by the health sector and the whole soc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发病率 中国标准 死亡率 质量控制 结直肠癌 农村地区 年龄组 脑肿瘤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 被引量:104
8
作者 冯应斌 杨庆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转型 基本方向 重点领域
下载PDF
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被引量:95
9
作者 杨伟 谢德体 +3 位作者 廖和平 潘卓 朱琳 李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9-229,I0006,共12页
该文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型农用地整治模式为切入点,将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与特定的整治模式相结合,构建一套适合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治模式下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求和农户意愿调查的主客观分析... 该文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型农用地整治模式为切入点,将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与特定的整治模式相结合,构建一套适合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治模式下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求和农户意愿调查的主客观分析,确定研究区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应采用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征的评价模式。论文采用差异性调查分区法、置信区间计算法、潜力等级水平选择法、耕地生产能力计算法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等方法分别确定了A类型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B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的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并对潜力结果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质量潜力2218.57t,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质量潜力3883.77t,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二、三级潜力区,研究认为A类型区整治潜力挖掘应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该研究为区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潜力分析和土地整治实践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潜力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 质量综合指数 长寿区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被引量:86
10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6-312,共7页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庄整治模式;重点整理区依据组织整合、产业整合、空间整合的原则适时推行区域内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调整区应以内部挖潜为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调整;适度整理区在整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挂钩项目优选区应实施整域推进的区域整理模式,实现城乡等级体系重构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有效结合。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整理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指标判别法 整治模式 概念模型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 被引量:61
11
作者 黄小娜 吴静 +3 位作者 彭安娜 李孜 戚小兵 石淑华 《医学与社会》 2005年第2期5-6,12,共3页
关键词 忽视 流动儿童 弱势人群 农村地区 外来流动人口 增加 父母 流动人口子女 步伐 队伍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 被引量:78
12
作者 杨云彦 石智雷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7,共15页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禀赋对个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学术界予以更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外生性的家庭禀赋对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新生代外出务工劳动力和户主子女的回流决策两个计量模型来进行经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禀赋对个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学术界予以更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外生性的家庭禀赋对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新生代外出务工劳动力和户主子女的回流决策两个计量模型来进行经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选择是综合考虑家庭禀赋状况的理性决策,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劳动力。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会阻碍家庭外出务工成员的回流。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概率起初随着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自然资本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家庭成员只有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外出务工劳动力才能对家庭社会资本加以充分利用。另外,分析显示年轻一代劳动力和第一代劳动力对家庭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利用是有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家庭禀赋 劳动力回流 新生代 户主子女
原文传递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被引量:78
13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1 位作者 张凤荣 商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2-242,共11页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及其决策因素解析,进而综合农户的自身状况及其对整治的需求与偏好,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甄别,为制定以人为本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民兼业行为已经成为京郊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其整治意愿的决策因素包括共同型和特定型两类;从生存-经济-社会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主导型农户以生存理性为主导,农工兼具型农户侧重于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农户则追求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不同类型农户适宜不同整治模式,农业主导型农户适于中心村整合模式,农工兼具型农户适于村内集约模式,非农主导型农户适于城镇转移模式和产业带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农户意愿 模式 平谷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77
14
作者 杨立 郝晋珉 +2 位作者 王绍磊 洪舒蔓 周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8-315,共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优化 农村地区 重力模型 潜能模型 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结构
下载PDF
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76
15
作者 裴欢 魏勇 +2 位作者 王晓妍 覃志豪 侯春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2-219,共8页
耕地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其生态安全关系到区域稳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秦皇岛东北部低山丘陵及东部沿海耕地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安全理论为依据,构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TM(ET... 耕地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其生态安全关系到区域稳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秦皇岛东北部低山丘陵及东部沿海耕地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安全理论为依据,构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TM(ETM+)遥感影像,对研究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安全格局、重心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不断降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从1993年的0.63下降为2000年的0.50,低山丘陵区的耕地破碎化更为严重,其生态安全低于沿海区域;研究区域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明显,1993-2000年,Ⅰ级区基本无变化,ⅡⅢ级区相互转化,2000-2010年,Ⅰ级区和Ⅱ级区均出现了扩展,大部分由Ⅲ级区转化而来;近20 a来,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重心逐渐向秦皇岛市相邻区域靠近,沿海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明显增强。降雨量及径流量的减少、人口及经济增长以及土地利用政策是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生态 耕地 景观生态安全 驱动因素 秦皇岛
下载PDF
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被引量:73
16
作者 谢保鹏 朱道林 +1 位作者 陈英 白志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9-227,共9页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居民点区位条件的优劣是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居民点与县城、建制镇、聚居区、县级...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居民点区位条件的优劣是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居民点与县城、建制镇、聚居区、县级以上公路和河流的距离及引力值、居民点所处地形条件等区位因素构建了区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区,运用ArcGis9.3的NERA工具和统计功能,评价了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区位条件并进行分级。在不打破村界的基础上,对居民点区位条件总分值进行面积加权求和,求取各行政村的区位条件总分值,并根据频率突变点将区位总分值划分成5个等级,根据区位等级的高低并结合不同区位条件下各居民点现状特征以及区位限制因素提出了与区位等级相对应的整治模式。研究结果强调区位条件主导下的整治模式同时综合考虑了不同区位条件农村居民点的优势和劣势,不同整理模式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模式 区位评价 农村居民点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1
17
作者 刘晓璐 牛宏斌 +5 位作者 闫海 丁湛 卢凤兰 马晓毅 杨柳青 刘永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4-191,共8页
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水源地、库区对尤其明显。通过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和乡村污水处理的不同之处,将生物方法与生态工程有机结合,研究开发既节省成本和运行费用,又能达到稳定的除磷脱氮效果的农村污水处理新工... 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水源地、库区对尤其明显。通过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和乡村污水处理的不同之处,将生物方法与生态工程有机结合,研究开发既节省成本和运行费用,又能达到稳定的除磷脱氮效果的农村污水处理新工艺是非常必要的。该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研究建立了"五环"式(ACGMP,anaerobic,constructedwetlands,geneticengineeringofrice,microorganism,pond)生态高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系统,该系统在进行自然村污水各户连接的基础上,建设污水厌氧反应器、人工湿地,种植高吸附主要污染因子的水生植物,投入高效污水分解专用微生物,利用天然池塘等5个环节,整个工程系统无电力,实现完全自流动,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该系统在三峡库区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氨氮、活性污泥浓度、六价铬、等10个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对于农村污水处理,特别在水源地和水库水质保护方面是非常重要和成功的工程化措施,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污水处理 生态 “五环”式(ACGMP) 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工程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 被引量:65
18
作者 王成 费智慧 +1 位作者 叶琴丽 张玉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5-214,F0004,共11页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系统,明确重构原则与步骤,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对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居民点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共生理论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共生策略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既能确保农村居民点的互联互通,又能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实现村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发挥村域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为丘陵山区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农村地区 共生理论 空间重构 策略 整村推进示范村
下载PDF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被引量:64
19
作者 文博 刘友兆 夏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1-191,共11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方面构建单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建立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景观安全格局。通过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叠加分析,针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农村居民点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方向,将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型、限制扩展型、适度建设型、重点发展型4种类型,分析各类型现状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强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工作中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优先的思想,不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相关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治 农村居民点 景观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布局优化
下载PDF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被引量:64
20
作者 朱传民 郝晋珉 +2 位作者 陈丽 双文元 刘平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3-242,共10页
识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环境适宜性及诊断具体建设内容,对于提高建设时序区域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建设内容的针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县域耕地差别化管控、土地整治等提供参考。该文在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本底适宜性的基础上... 识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环境适宜性及诊断具体建设内容,对于提高建设时序区域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建设内容的针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县域耕地差别化管控、土地整治等提供参考。该文在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本底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具体建设目标要求的耕地综合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以及适宜质量识别模型。通过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外部环境适宜性,提出了外部环境适宜性修正模型与"综合质量-综合意愿"综合建设区划定方法。根据构建的限制类、限制型诊断方法及其组合设计确定建设时序区域综合适宜性及具体建设内容。并以曲周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曲周县耕地综合质量呈现出较明显的"整体集聚-局域均质"特点,适宜建设的高质量地涉及1 298个单元,22 472.84 hm2,占总面积的47.87%。其主要分布在安寨、第四疃、白寨等乡镇;2)通过农户建设综合意愿度CWI对耕地综合质量修正,得到高质量-低意愿(HQ-LW)、低质量-高意愿(LQ-HW)中质量-中意愿(MQ-MW)3种组合类型;3)形成的3个综合适宜时序区域区中,一级适宜区面积13 714.22 hm2,主要分布在安寨、槐桥、曲周等乡镇,其中约占研究区总面积46.44%的5大片区成为近期集中建设的区域,主导限制类为平整工程,地块调整归并为研究区今后重点建设内容。二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南里岳乡、侯村镇,该区主导限制类为自然质量,限制型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三级适宜区分布较广,涉及7个乡镇,主导限制类为田间设施、自然质量,为建设空间布局的最后选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划分 农村地区 高标准基本农田 综合质量 限制类型 农户综合意愿 曲周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