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农政问题与农政变迁 被引量:36
1
作者 叶敬忠 吴存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M0003,共25页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政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农民分化、土地权属与城乡关系做了重要论述。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小农必然消亡;他们认为农民的分化与无产阶级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必然结果;...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政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农民分化、土地权属与城乡关系做了重要论述。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小农必然消亡;他们认为农民的分化与无产阶级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必然结果;他们声明农业资本主义必然要求土地集中,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土地私有制将被公有制取代;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经过城市盘剥乡村的过程,但一定阶段后应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将视域从民族国家扩展到国际关系、由生产领域延展到市场领域。他们指出,雇佣劳动并非农政转型的必然要求,市场关系成为重要指标,农民分化具有多元复杂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政研究亟需创新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农政问题 农政转型 农政变迁 国家发展
原文传递
《江村经济》:中国的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 被引量:14
2
作者 叶敬忠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8,共38页
《江村经济》的核心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农政问题是考茨基在1899年以书名的形式正式提出的学术概念,关注的是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向更高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农村的转型变迁。在《农政问题》中,作为正统马... 《江村经济》的核心主题是农政问题,而非土地问题。农政问题是考茨基在1899年以书名的形式正式提出的学术概念,关注的是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向更高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农地、农民、农村的转型变迁。在《农政问题》中,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考茨基认为,农政问题的理论分析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农政转型必须经由资本主义路径才能完成。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采用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农政问题和农政转型的概念和框架,尝试探索中国农政转型的生计框架视角和生计多元化发展路径,以此对话和回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农政转型理论和道路选择。这一观点是在学界对《江村经济》已有的诸多共识性评价之外费孝通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也是《江村经济》成为著名学术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村经济》 农政问题 农政转型 马克思主义 生计框架
下载PDF
农政问题:概念演进与理论发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叶敬忠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45,226,227,共25页
“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 “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层与分化和农村治理与动员的转型变迁。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等均在“农政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中国学术界需要重拾“农政问题”概念,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政问题 农政转型 国家发展 马克思主义 实体主义
原文传递
农政转型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糯稻种植的当代变迁与启示——基于贵州省镇宁县一个布依族村寨的考察
4
作者 胡文兰 黄菡薇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糯稻种植与糯食文化是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糯之于布依族同样如此。以贵州省镇宁县一个布依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研究当地在传统农耕生计方式下,糯稻种植、糯食品制作以及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社会交往中形成一整套与糯相关... 糯稻种植与糯食文化是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糯之于布依族同样如此。以贵州省镇宁县一个布依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研究当地在传统农耕生计方式下,糯稻种植、糯食品制作以及人生礼仪、节日庆典、社会交往中形成一整套与糯相关的传统文化体系。在村寨近二十年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历程中,部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导致传统农耕生计方式瓦解,糯稻种植消逝,与糯相关的社会文化事象改变,出现仪式简化、社会关系分化、糯稻种植技术与糯食品制作技艺文化濒危等现象。通过案例研究指出,在国际国内农政转型的大趋势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只有坚持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同时密切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尊重当地人主体性,兼顾生态与发展、经济与社会文化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镇宁 农政转型 布依族 糯文化
下载PDF
流动农业工人:概念特征、经济动态与理论视角
5
作者 孙雨奇 刘阳琳 张森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11,共19页
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 农业劳动力问题是农政转型与变迁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不仅聚焦对该群体及其背后流动现象的关注,还涉及其对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方面的多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农政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梳理,呈现了流动农业工人群体的定义、特征与生成机制,并从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与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生计框架五个经典农政理论视角出发,展现了当前英文学术界围绕该议题形成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旨趣,进一步揭示了该现象背后蕴含的丰富研究内容和重要研究价值。以雇佣劳动替代家庭劳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过程,尤其是在蔬菜、水果等特殊农产品种植区域,雇佣流动农业工人普遍存在,是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高峰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特殊农产品供应安全的保障。因此,应在学术研究与制度建设方面对中国流动农业工人给予更多关注,以构建更公平、规范和更具有支持性的流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劳动力 农业工人 劳动体制 农政转型
下载PDF
作物繁荣进程中的农政转型:国际视域下的实践反思与发展启示
6
作者 吴存玉 叶敬忠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1,共12页
基于国际视野探索作物繁荣的特征属性,揭示国内外作物繁荣的发展现状与实践经验,对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发展,主动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粮食与能源需求增长、资本向农业领域集中共同驱动全球南方国家的作... 基于国际视野探索作物繁荣的特征属性,揭示国内外作物繁荣的发展现状与实践经验,对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发展,主动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粮食与能源需求增长、资本向农业领域集中共同驱动全球南方国家的作物繁荣,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也加速推动中国国内作物繁荣。在某些情况下,作物繁荣容易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与资源过度攫取、农民生计受损与乡村社会失衡、劳动力跨国流动等现实问题与风险。基于此,中国未来农业转型发展应重视作物繁荣趋势及其形塑力量、严格规范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有效推进作物结构合理化、健全农民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跨境农业合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繁荣 农政转型 农民生计 土地攫取 跨国农业雇工
原文传递
农政问题:中国本土化传承与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潘璐 《社会发展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225-241,M0007,共18页
“农政问题”是经典的农村社会研究范式。本文以20世纪早期陈翰笙学派的农村研究为代表,探讨中国学者对农政问题进行本土化的早期理论拓展过程。在与考茨基、列宁等进行理论对话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派形成了对于中国农政问题的论述,拓展... “农政问题”是经典的农村社会研究范式。本文以20世纪早期陈翰笙学派的农村研究为代表,探讨中国学者对农政问题进行本土化的早期理论拓展过程。在与考茨基、列宁等进行理论对话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派形成了对于中国农政问题的论述,拓展了农业资本主义转型的世界体系。与同时期的其他学派相比,陈翰笙学派提出的“农政问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纲领下,一体性地思考土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转型及其相互关联。面对中国当前农政转型的新特点,我们需要重拾农政问题这一学术传统,立足中国现实,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农政问题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政问题 陈翰笙 中国农村派 马克思主义 农政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