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基于AEZ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王连喜
卢媛媛
李琪
胡正华
吴东丽
张阳
王田
-
机构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7-558,共12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01)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
文摘
各种产量差的分析可以揭示产量的提升空间及研究区域内各种限制因子对产量提高的限制作用。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各气候要素对冬小麦产量差的影响,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并划分为5个类型区(Ⅰ,豫北种植区;Ⅱ,豫东种植区;Ⅲ,浅山丘陵盆地种植区;Ⅳ,淮北平原、南阳盆地种植区;Ⅴ,豫南稻茬麦区)利用1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运用AEZ模型计算得到1961—2013年该省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再根据产量差法计算得到YG_(1-2)(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差距)、YG_(2-3)(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差距)以及YG_(2-a)(光温生产潜力与大田平均产量的差距)3个水平的产量差。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3年河南省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下降,光温生产潜力提高,气候生产潜力基本不变。对大田平均产量的分析表明,14个站点平均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冬小麦产量总体逐渐增长。从时间变化上看,河南省冬小麦YG_(1-2)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YG_(2-3)差距呈现出"Ⅴ型",谷值在1981—1990年;Ⅰ、Ⅱ、Ⅴ区YG_(2-a)呈现递减趋势,而Ⅲ和Ⅳ区则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从空间变化上看,河南省冬小麦YG_(1-2)和YG_(2-3)自北向南递减,而YG_(2-a)自东向西递增。各区域冬小麦增产潜力的排序为:Ⅲ区>Ⅴ区>Ⅳ区>Ⅱ区>Ⅰ区。农学因素是限制当地冬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农学因素,如:改良更新冬小麦品种、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合理布局优质小麦区域等,可缩小该区域冬小麦产量差距。
-
关键词
冬小麦
AEZ模型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产量差
增产潜力
农学因素
-
Keywords
Winter wheat
AEZ model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Light-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Climat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Yield gap
Production increasing potential
Agronomic factors
-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