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 被引量:110
1
作者 聂英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93,共11页
粮食生产是资源约束型生产,本质的约束资源是耕地,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耕地安全。面对我国刚性增长的巨量人口,通过降低消费和扩大贸易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从战略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是提高粮食产出能力,两个因素制约... 粮食生产是资源约束型生产,本质的约束资源是耕地,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耕地安全。面对我国刚性增长的巨量人口,通过降低消费和扩大贸易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从战略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是提高粮食产出能力,两个因素制约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又最终成为约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分析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揭示耕地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贡献作用,维护耕地质量,推进农地开发,确保耕地安全,从资源层面保障粮食安全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贡献 农地开发 耕地保护 相关关系
原文传递
韩国的农地保护与开发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兴权 杨忠学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韩国 农地保护 农地开发 农地改革法》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中农村移民存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光敏 谢怀建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6期39-42,共4页
三峡库区新垦农地存在着五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 ,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进程。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不仅有经济方面的 ,更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超越传统思维模式 ,研究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系... 三峡库区新垦农地存在着五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 ,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进程。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不仅有经济方面的 ,更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超越传统思维模式 ,研究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系。本文从建立绿色屏障 ,遏制水土流失 ;发展生态农业 ,实行生态移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库区移民 农地开发 生态农业
下载PDF
清前期宁夏插汉拖辉的农地开发与环境变迁
4
作者 魏慧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3,共8页
插汉拖辉地方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沿黄河一带,东与鄂尔多斯旗地相接。康熙年间这里是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游牧地。雍正年间清廷在这里设县筑城,兴修水利,招民垦种,将其变成了新垦区。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难以应对的环境和灾害问题,导... 插汉拖辉地方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沿黄河一带,东与鄂尔多斯旗地相接。康熙年间这里是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游牧地。雍正年间清廷在这里设县筑城,兴修水利,招民垦种,将其变成了新垦区。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难以应对的环境和灾害问题,导致县治裁撤,民户流散,农田逐渐荒废。清前期插汉拖辉从牧场到农耕区再到弃地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环境变迁的典型案例,探究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对今后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开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插汉拖辉 农地开发 环境变迁
原文传递
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吉林省大安项目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聂英 董娜 李英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9,共11页
提高效益是农地开发整理的最终目标,效益评价是对项目实施有效性的客观检验,而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是保证效益评价客观、合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深入探讨农地开发效益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 提高效益是农地开发整理的最终目标,效益评价是对项目实施有效性的客观检验,而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是保证效益评价客观、合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深入探讨农地开发效益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尝试建立多层次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所建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研究区实际。本文着重对指标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演,探寻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指标选取上力求指标的通用性,以便在不同项目区的推广和应用,以期为农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标准化、可比化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开发 效益评价 AHP法 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生态脆弱区农地后备资源规模化开发效益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聂英 张彬 孔祥露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86,共3页
生态脆弱区能否承受规模化农地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农地开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文章以吉林省大安市农地开发项目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农地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计算农地开发综合效益... 生态脆弱区能否承受规模化农地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农地开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文章以吉林省大安市农地开发项目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农地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计算农地开发综合效益,得出结论:生态脆弱区农地开发可以获取良好效益,但在建设内容上要注意维护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设置也应突出生态效益,文章探讨了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对生态脆弱区农地开发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的可行性,以期对类似地区的农地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农地开发 后备资源 模糊综合评价 吉林西部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征地模式探究
7
作者 张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3期42-43,共2页
明晰农地产权法律制度,明确农地所有权权利主体,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构建以"城镇开发建设小组——村委会+城市开发建设小组——开发商"为征地参与主体,以三方投入资金为推动力,以"三控"为管理机制的新型征地模式,有... 明晰农地产权法律制度,明确农地所有权权利主体,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构建以"城镇开发建设小组——村委会+城市开发建设小组——开发商"为征地参与主体,以三方投入资金为推动力,以"三控"为管理机制的新型征地模式,有效地保障征地过程中的农民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土地 征地模式 农地开发
下载PDF
清末民国广州地权纠纷与农地开发问题——以大沙头为例
8
作者 唐元平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32-139,共8页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城转变为广州市,开始了城乡分治的历史。随即广州市拟定了新的界限,原属广州城外的大量农村逐渐纳入广州市辖区范围,使之比清代广州城扩大了几倍。在清末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处...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城转变为广州市,开始了城乡分治的历史。随即广州市拟定了新的界限,原属广州城外的大量农村逐渐纳入广州市辖区范围,使之比清代广州城扩大了几倍。在清末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历史遗留的、复杂的地权纠纷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对农地开发利用,也成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掣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农村城市化 大沙头 农地开发
下载PDF
美国的农业立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关良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20,24,共3页
关键词 美国 农业法律体系 立法 农地开发利用 农业投入 农产品价格保护 农产品国际贸易
下载PDF
农地开发许可权市场化改革的法理逻辑——兼论私法的方式如何实现土地管理的目标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先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10,共12页
农地开发许可权乃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的法权表达。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的核心在于是否持有农用地转用指标。理论上,"自上而下、统一分配、层层分解、指令性配额"的农用地指标管理运作模式,其本质上... 农地开发许可权乃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的法权表达。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的核心在于是否持有农用地转用指标。理论上,"自上而下、统一分配、层层分解、指令性配额"的农用地指标管理运作模式,其本质上乃是我国土地管理践行"命令—服从"之单一公法方式的体现。实践中,规避农用地转用审批程序、违法实施农用地转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折射出农地开发许可权的运行陷入失灵的困境。从"两分两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地票"交易的政策演进脉络,虽形式上突围了现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下指标计划外取得的困境,具有化堵为疏的制度功能和价值,但其背后的逻辑乃是对农地开发许可权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宣示,是农地开发许可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重大制度创新。在法理逻辑层面,对农地开发许可权进行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在一定条件下可借助私法的方式完成土地管理任务,实现土地管理目标的"行政私法"原理。当然,这亦是"行政私法"原理在我国土地管理领域的深化发展、机制创新和实践体现。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亦应该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来展开实质性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转用审批 农地开发许可权 公法 私法
下载PDF
美国农地开发规模化的经济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政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52,共5页
全面理解农地开发规模化的思想,突破传统的以片面扩大农地耕种面积为增收目标的外扩规模型,或以单纯提高小块土地面积上生产要素追加量的内增规模型开发的观念是极端重要的。通过对美国农地开发规模化的实证研究,认为美国农地开发是立... 全面理解农地开发规模化的思想,突破传统的以片面扩大农地耕种面积为增收目标的外扩规模型,或以单纯提高小块土地面积上生产要素追加量的内增规模型开发的观念是极端重要的。通过对美国农地开发规模化的实证研究,认为美国农地开发是立足国内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克服资源约束,将以机械技术为特点的农地外扩规模开发与生物良种技术为标志的内含规模开发很好结合的成功典范,这无疑对我国当前农村如何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实施适度的农地开发规模经营,进一步释放农户家庭在经营规模上的内在潜能、增加农户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农地开发 外扩规模开发 内含规模型 规模化
下载PDF
论农地开发整理中的权属管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建平 赵小敏 邓爱珍 《广东土地科学》 2006年第6期22-25,共4页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对巩固土地开发整理成果、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避免土地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方式和程序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权属管理问题。
关键词 农地开发整理 权属管理
下载PDF
国外与台湾地区农地开发管制的外部性及其补偿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霜 张安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9-96,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总结国外和台湾地区农地开发管制的方式和特点,对农地开发管制产生的外部性和补偿的主要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中国的农地管制政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农地开发管制的成功实施,主要... 研究目的:总结国外和台湾地区农地开发管制的方式和特点,对农地开发管制产生的外部性和补偿的主要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中国的农地管制政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农地开发管制的成功实施,主要依靠配套的法律及辅助手段、全社会对农地保护的共识以及能够吸引参与者的各项突出特点。研究结论:对农地开发管制的外部性研究视角目前主要集中在使测度更加准确、方式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和空间范围从限制开发区与临近区域扩散到更远的范围;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考察外部性市场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立足于参与主体对管制的认知和内生性,探索更为准确的外部性测度和合理补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开发管制 综述 外部性 补偿
下载PDF
以农地开发权为基础的城乡建设用地供求调节机制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14
作者 徐诗举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0-34,共5页
我国农地开发权本质就是国家赋予农村土地使用者改变耕地用途的权利,农地开发权可以独立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存在。城乡和区域人口流动引起农地开发权供求错配,农地开发权供求调节机制必须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皖江城市带重点开发区... 我国农地开发权本质就是国家赋予农村土地使用者改变耕地用途的权利,农地开发权可以独立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存在。城乡和区域人口流动引起农地开发权供求错配,农地开发权供求调节机制必须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皖江城市带重点开发区与带限制开发区之间农地开发权供给严重失衡。当前,应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制度、建立农地开发权收购和储备制度、实行皖江城市带农地开发权跨区域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开发 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主体功能区 皖江城市带56
下载PDF
农地非农开发的社会稳定风险与治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惠敏 范和生 《行政与法》 2017年第1期15-22,共8页
农地非农开发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结果。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征收与非农开发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掣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顶层制度... 农地非农开发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结果。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征收与非农开发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掣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既要对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为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坚实的法理支撑和制度保障,又要创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新一轮改革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开发 土地管理 社会稳定风险
下载PDF
关于农地资源开发价值补偿的思考
16
作者 赵利民 《中国农垦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农地资源开发 价值补偿 耗费结构 价格体系 农业经济核算体系
下载PDF
困境与演进:农地转用开发的产权理论分析
17
作者 李怀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8,共8页
在当前农地转用开发进程中,由于农地产权权利束界定不清,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基于此,本文将农地转用开发进程纳入"产权残缺-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考察,重点关注产权重构与制度变迁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地转... 在当前农地转用开发进程中,由于农地产权权利束界定不清,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基于此,本文将农地转用开发进程纳入"产权残缺-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考察,重点关注产权重构与制度变迁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地转用开发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地产权边界模糊,从而导致农地产权残缺,处在"公共领域"中,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缺失。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产权重构,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通过赋予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土地产权保护,从而使得我国农地转用开发的演进遵循从禁止、放开到保障的核心逻辑。这一演进逻辑使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从而使得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理论 产权残缺 产权重构 农地转用开发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权益调整的农地过度开发限制策略——以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的用地保护问题为例
18
作者 王征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4年第2期9-13,28,共6页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土地开发过滥,农地流转成开发用地非常严重,所以应当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内认真明晰土地发展权的权益,对开发用地实行有效的管制。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迹所在地区 土地发展权 农地流转开发用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