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 被引量:55
1
作者 骆世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9-615,共7页
为了探讨中国的传统农业对未来的生态农业的作用,本文对农业发展历史、传统农业已经发掘的一些例证加以论述,并注意到其优势和局限。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实践经验是建立在一个世界上少有的、有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因其发展时间长,... 为了探讨中国的传统农业对未来的生态农业的作用,本文对农业发展历史、传统农业已经发掘的一些例证加以论述,并注意到其优势和局限。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实践经验是建立在一个世界上少有的、有连续的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因其发展时间长,有很多经得起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合理性。由于工业化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会使传统农业有很多经验值得未来借鉴。文章讨论了目前由于工业化农业手段的推广传统农业实践方式已经迅速消失的情况,提出了寻找的途径,包括:偏远区域、有经验的老农、古代农业文献和地方志等。应当对传统农业实践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收集整理,然后进行严格的效果筛选和深入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改造,并逐步推广应用。这将有利于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生态农业 工业化农业 农业起源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赵志军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5年第2期82-91,共10页
关键词 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 植物考古学 跨学科研究 考古发掘 古代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46
3
作者 黄其煦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一、考古发现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终从消极地适应环境转变为积极地改造环境。从人类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的发明是人类体质进化完成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基于这个原因,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 一、考古发现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最终从消极地适应环境转变为积极地改造环境。从人类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的发明是人类体质进化完成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基于这个原因,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应以农业的出现作为它的标志。农业起源的探索,作为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已越来越受到考古学家的注意。农业起源的研究,最初只限于植物学家和农学家的研究范围。世界上最早提出这一课题的科学家大都是从植物学和农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考古 农业起源 农耕文化 农作物 考古学家 原始农业 考古发现 起源问题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 被引量:49
4
作者 吕厚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99,共19页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是在中国最早被驯化的农作物.目前对史前粟类旱作和稻作农业起源与演化的时间、地点、种类、过程以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适应关系的...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是在中国最早被驯化的农作物.目前对史前粟类旱作和稻作农业起源与演化的时间、地点、种类、过程以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适应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来中国科学家针对这些问题在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部分植物大化石(炭化种子、小穗轴)、微体化石(植硅体、植钙体、淀粉粒、花粉)、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类脂物分子)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部分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起源、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出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旱作 稻作 植硅体 淀粉 微体化石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40
5
作者 陈文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5,共8页
关键词 原始农业 农业起源 传说故事 起源问题 中国农业 民族学 考古学 面貌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赵志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共11页
植物考古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分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农业起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相关,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对年代在... 植物考古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分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农业起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相关,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对年代在距今10000-4000年间,期间中国广大区域内分布着一些并行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区系。文章分别介绍了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等七个区系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每个区系内植物考古新发现的全面梳理,系统阐述本世纪以来我国植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及其在中国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新石器时代 农业起源 浮选法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起源概述 被引量:39
7
作者 赵志军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 中国是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以种植水稻为特点的稻作农业起源。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始自今一万年前后的耕作行为的出现,完成于距今6 000~5 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的建立。这期间是一个数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考古资料 旱作农业 稻作农业
下载PDF
中国南方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万智巍 杨晓燕 +1 位作者 葛全胜 蒋梅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6-745,共10页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中13个种的14个样品进行了现代淀粉粒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类植物的淀粉粒与禾本科、壳斗科等其他被人类利用的植物的淀粉粒具有明显的不同。综合运用粒径、二维形状、表面特征、脐点位置、单复粒、消光臂形态、长短轴比值以及针状草酸钙晶体等一系列指标,可以对这14个样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块根块茎植物淀粉粒的长短轴比值与其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植物淀粉粒组合中的某些特征性淀粉粒,可以作为该种植物淀粉的鉴定依据。此项研究结果充实了中国现代淀粉粒数据库,也为将来进行古代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鉴定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根块茎植物 淀粉粒 中国南方 农业起源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29
9
作者 黄其煦 《农业考古》 1983年第1期39-50,共12页
三、有关作物的起源的讨论 A.(粟Setaria italica) 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小米”。在粟中,穗比较长大,下垂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ca Beauv.var.maxima AL.,在我国典籍中称为“粱”,穗比较短小,近于直立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 三、有关作物的起源的讨论 A.(粟Setaria italica) 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小米”。在粟中,穗比较长大,下垂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ca Beauv.var.maxima AL.,在我国典籍中称为“粱”,穗比较短小,近于直立的一种,称为Setaria italica Beaux.var.germanica Trin.,这就是粟,就目前来看,所种的大多是“粱”,而一般称为“粟”;后者的“粟”,除在出区偶有种植外,已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普通小麦 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现 二粒小麦 起源问题 高粱 作物 六倍体小麦 农业起源
下载PDF
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 被引量:30
10
作者 童恩正 《农业考古》 1984年第2期21-30,82,共11页
在亚洲大陆的东部,从北纬30度至10度的范围之内,约包括中国长江以南诸省及中南半岛,是近年来各国研究农业起源的学者十分注意的一个地区。新资料的发现,新研究方法的采用,各种假设的提出,各种不同意见的争执,使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 在亚洲大陆的东部,从北纬30度至10度的范围之内,约包括中国长江以南诸省及中南半岛,是近年来各国研究农业起源的学者十分注意的一个地区。新资料的发现,新研究方法的采用,各种假设的提出,各种不同意见的争执,使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入。及时了解这些动态,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根据笔者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资料,对有关情况作一概述,并对其中一些尚有争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农业起源 农业考古 中国南部 中南半岛 栽培稻 研究方法 国际学术 栽培作物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下载PDF
“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黄其煦 《考古》 1982年第4期418-420,460,共4页
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考古学界的注意。最受到重视和最能说明问题的,无疑是古代作物的发现。不过以往有关出土作物的报导,大约只占实际发现的十之二、三,而这些报告中对作物有确切种属鉴定的,又只有十之一、二。鉴定工作中最... 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考古学界的注意。最受到重视和最能说明问题的,无疑是古代作物的发现。不过以往有关出土作物的报导,大约只占实际发现的十之二、三,而这些报告中对作物有确切种属鉴定的,又只有十之一、二。鉴定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绝大多数出土作物都已炭化,甚至完全变成朽灰,无法从形态上辨认;就是极少数尚能保持形状的作物标本,由于长年埋藏地下,炭化后往往失去原来的形态特征,单凭与现代作物作简单的对比,其鉴定结果也屡有差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作物 标本 出土 农业起源 二氧化硅 鉴定结果 炭化 形态特征 禾本科植物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 被引量:25
12
作者 童恩正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57-71,共15页
世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认识,是经历了一段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的。在本世纪的前半期,西方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近东的农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而中国的农业,则是在近东的影响下产生的(Reed 1977:902)。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研... 世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认识,是经历了一段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的。在本世纪的前半期,西方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近东的农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而中国的农业,则是在近东的影响下产生的(Reed 1977:902)。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研究的深入和考古资料的新发现,中国的主要作物“本土起源论”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Ho 1969)。但是不论是中国学者或是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时,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献记载最丰富,考古发现最集中的华北地区——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南部,即何炳棣所称的“核心地区”(nuclear area)。中国有影响的农业史著作,其内容均是如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959;唐启宇 1985)。不过近二十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华南地区 中国农业科学 罗家角遗址 中国南方 南方农业 生态环境 新石器时代文化 东南亚 栽培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史的起点与农业对草地农业系统的回归——有关我国农业起源的浅议 被引量:18
13
作者 任继周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共5页
农业起源于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时代。以籽粒生产为主导的神农时代相继发生。其间应存在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长短 ,因地域特点而异。伏羲时代不仅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 ,它还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 农业起源于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时代。以籽粒生产为主导的神农时代相继发生。其间应存在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长短 ,因地域特点而异。伏羲时代不仅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 ,它还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空特征的地理历史现象。过去把神农氏作为华夏农业起源的象征 ,是囿于‘辟土殖谷曰农’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偏见 ,不仅抹煞了整个伏羲代表的历史阶段 ,也割裂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式 ,终于泛化为单一籽粒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单一农业系统 ,使土地利用偏颇 ,文化多样性受损 ,最终导致了生态、生产两败俱伤 ,形成举国为之忧虑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遵循一定规律而发展的多阶段的农业化过程。目前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我们逐步从单一谷物生产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弊端 ,领悟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这无疑是我国农业向生态系统的回归 ,在我国农业中出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 草地农业系统 农业起源 伏羲时代 神农时代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居中 陈昌富 杨玉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稻(Oryza sativa)作和粟(Setaria italica)作遗存的发现、环境背景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分析,梳理了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其分为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并认为"南稻北粟"农业格局从... 本文通过对稻(Oryza sativa)作和粟(Setaria italica)作遗存的发现、环境背景和考古学文化关系的分析,梳理了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其分为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并认为"南稻北粟"农业格局从农业初始阶段即已奠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模糊地带—稻粟混作区。该区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呈现南北摆动的动态变化状态。水稻的北进、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传播等丰富了黄河流域的作物结构,加上起源于本地区的粟、黍(Panicum miliaceum)、豆(Leguminosae)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在南方长江流域,采集经济的比重则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逐渐降低,形成了有别于华北地区且比较稳定的以稻作为主、渔猎采集并重的生业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新石器时代 发展稻粟混作区 淮汉文化带
原文传递
中国常见食用豆类淀粉粒形态分析及其在农业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强 贾鑫 +1 位作者 李明启 杨晓燕 《文物春秋》 2013年第3期3-11,共9页
豆科植物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对考古遗址中豆科植物淀粉粒进行有效鉴定及分析,本文选择豇豆属白巴山豆、红小豆,豌豆属白豌豆,野豌豆属蚕豆,兵豆属红扁豆,鹰嘴豆属回回豆、脑豆,菜豆属绿豆、菜豆,大豆属大豆、野大... 豆科植物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对考古遗址中豆科植物淀粉粒进行有效鉴定及分析,本文选择豇豆属白巴山豆、红小豆,豌豆属白豌豆,野豌豆属蚕豆,兵豆属红扁豆,鹰嘴豆属回回豆、脑豆,菜豆属绿豆、菜豆,大豆属大豆、野大豆(大粒型)、野大豆(小粒型)共12个品种现代样品进行淀粉粒提取及观测,建立起部分豆科植物淀粉粒的鉴定及判别依据。以此为基础,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以及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出土的考古样品进行淀粉粒分析,从中发现了小豆、豌豆以及回回豆淀粉粒,为研究此类豆科植物的起源、传播及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作物 淀粉粒 鉴定 农业起源
下载PDF
农业起源与“广谱革命”理论的变迁 被引量:19
16
作者 潘艳 陈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4,共9页
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 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谱革命 农业起源 理论进展
原文传递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59-63,共5页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 农业起源 稻作 新资料 栽培 考古学研究 人类发展史 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续) 被引量:17
18
作者 赵志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共7页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3期)六、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研究中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局限在狭义的江南地区,包括环太湖地区、宁绍平原,以及周边的丘陵地带,其中环太湖地区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北部的杭(州)、嘉(兴)... (上接《中国农史》2020年第3期)六、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研究中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局限在狭义的江南地区,包括环太湖地区、宁绍平原,以及周边的丘陵地带,其中环太湖地区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新石器时代 宁绍平原 农业起源 长江下游地区 浙江北部 江苏南部 环太湖地区
原文传递
“象耕鸟耘”探论 被引量:15
19
作者 曾雄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0年第1期67-77,共11页
本文对"象耕鸟耘"的传说作了考证。进而对中国农业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结果表明:(1)"象耕乌耘"的传说是由"象田"和"乌田"发展而来的,而"象田"、"乌田"乃动... 本文对"象耕鸟耘"的传说作了考证。进而对中国农业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结果表明:(1)"象耕乌耘"的传说是由"象田"和"乌田"发展而来的,而"象田"、"乌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2)这种农田为原始农业提供了现成的土地,对此的利用构成了不同于山地刀耕火种的沼泽和三角洲低地的原始农业形态;(3)这种农业形态给稻作农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牛踏田及其与耜耕的结合,犁耕的出现可认为导源于象田、鸟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耕鸟耘 农业起源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新发现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严文明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9-34,共6页
去年10月初,我应日本考古学协会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专门讨论稻作农耕起源和传播的静岗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展开》的学术讲演①。在那篇讲演中,我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约70处史前稻谷遗存进行了分析,提出长江中下游和... 去年10月初,我应日本考古学协会的邀请,有幸参加了专门讨论稻作农耕起源和传播的静岗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稻作农耕的起源与展开》的学术讲演①。在那篇讲演中,我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大约70处史前稻谷遗存进行了分析,提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可能是一个大的农业起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农业起源 稻谷壳 普通野生稻 稻作农业 陕西农业 农业考古 长江流域 水稻 新发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