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53
1
作者 刘景双 杨继松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天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湿地开垦后的农田为对照,研究了沼泽湿地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pH值、N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天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湿地开垦后的农田为对照,研究了沼泽湿地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pH值、N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植物群落类型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开垦使天然沼泽湿地0~45cm土壤有机碳损失90%以上;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651**,P<0.01),与全氮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沼泽湿地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特征 土壤深度 植物群落类型 农业耕作方式 土壤pH值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效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进勇 李春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4年第4期10-13,共4页
农田土壤类型、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业植被类型等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以及实行不同的轮作方式对改变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组成有显著影响;植被的破坏可直接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微生物生物... 农田土壤类型、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业植被类型等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以及实行不同的轮作方式对改变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组成有显著影响;植被的破坏可直接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微生物生物量的下降。以往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仅限于可培养的微生物类群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质 农业耕作方式 农业植被类型 种植制度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生东 何玉荣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0,共5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作方式 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 茶文化 人类智慧 农业系统 生物多样性 世界遗产
下载PDF
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以杂交水稻的传入所引发的文化变迁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景慧 范小青 《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6,共6页
侗族社会在应对所处环境(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建构起了适应"生境"的粮、渔、豆结合的传统耕作方式。1956年起,政府强行在侗族地区推行"糯改粘",到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这种外来因素的介入,不仅打乱了侗族社会... 侗族社会在应对所处环境(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建构起了适应"生境"的粮、渔、豆结合的传统耕作方式。1956年起,政府强行在侗族地区推行"糯改粘",到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这种外来因素的介入,不仅打乱了侗族社会的食物结构,而且还打乱了侗族村民的生产结构,甚至社会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仍然在持续之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农业耕作方式 高杆糯谷 杂交稻
下载PDF
遏止全球土壤退化刻不容缓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慧琼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共4页
土壤是万物之源,几乎陆地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土壤。对于人类而言,土壤更是至关重要,人类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可以说,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无节制... 土壤是万物之源,几乎陆地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土壤。对于人类而言,土壤更是至关重要,人类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可以说,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无节制的污染排放,已经导致全球土壤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退化、污染问题日趋严重。2020年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全球首篇关于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土壤退化是与全球气候变暖、地表环境破坏同等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退化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人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止全球土壤退化,加快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农业耕作方式 土壤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 土壤生态系统 过度放牧 土壤生态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
下载PDF
《四时纂要》所见唐代农业生产习俗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浩 《民俗研究》 2003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四时纂要》是唐代韩鄂编纂的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式农家杂录。书中涉及唐代北方农民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制造、医药卫生、器物修造等,内含丰富的民俗学素材。本文即以《四时纂要》为基础,了... 《四时纂要》是唐代韩鄂编纂的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式农家杂录。书中涉及唐代北方农民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制造、医药卫生、器物修造等,内含丰富的民俗学素材。本文即以《四时纂要》为基础,了解唐代北方的农业生产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纂要》 唐代 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活动 二十四节气 农业耕作方式 粗放式耕作 精耕细作农业 田间管理 播种 蚕桑生产 蔬菜生产 家禽生产 经济作物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人口关系之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高原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8,共1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耕作方式如何?长期以来,粗放说的影响甚大。其代表人物有李剑农、傅筑夫等先生。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史 农业耕作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文传递
花生青枯病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8
作者 张錚 《新农业》 2024年第5期19-20,共2页
花生青枯病,这是一种源于青枯假单胞杆菌的细菌性土壤传播疾病,它对花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构成了显著的威胁。这种病害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以及作物复种率的提高,... 花生青枯病,这是一种源于青枯假单胞杆菌的细菌性土壤传播疾病,它对花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构成了显著的威胁。这种病害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以及作物复种率的提高,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给种植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性及其绿色防控手段展开深入研究,对于确保花生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青枯病 农业耕作方式 土壤传播 发生特性 绿色防控技术 花生产业 全球范围 种植业
原文传递
油菜免耕机械化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9
作者 张蕊 胡戎朔 《农村新技术》 2024年第6期10-11,共2页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油菜栽培方式也在逐步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转变。免耕直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免耕直... 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油菜栽培方式也在逐步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转变。免耕直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免耕直播技术无需对土壤进行翻耕,可以直接在留茬的田地上播种,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土壤侵蚀,还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作方式 油菜栽培 能源消耗 油料作物 土壤侵蚀 轻简化 机械化直播
下载PDF
荒漠化防治措施如何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农牧民收入?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训明 耿鑫 +1 位作者 陈圣乾 陈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13-2015,共3页
我国潜在荒漠化地区以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体,主要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西部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沙尘暴频发,... 我国潜在荒漠化地区以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体,主要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西部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沙尘暴频发,生存环境严酷,经济相对落后,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的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农业开发和弃耕还草/还牧在此处多次交替出现.目前,这一区域超过60%的土地沿用传统畜牧和农业耕作方式进行生产[1],承载着约48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自2000年初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围封禁牧的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以来,各级政府投资超过7800亿元,在抑制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4].然而,潜在荒漠化地区近20年来植被显著恢复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变化还是人类干预,相关的荒漠化防治措施对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尚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防治 农业耕作方式 自然环境变化 生态脆弱区 可持续发展 风沙活动 植被稀疏 退耕还林
原文传递
大力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藕珠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年第1期30-31,共2页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利用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创新技术,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机械化深松技术 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耕作方式 创新技术 抗旱能力 蓄水保墒
下载PDF
韦本辉和他的粉垄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辉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5年第7期54-55,共2页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相关政策调整、农业产品品种优培...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相关政策调整、农业产品品种优培,从农业耕作方式上也需要进行变革,一项颠覆数千年耕作模式—"粉垄技术"引起各界高度重视。该技术,经刘旭院士等鉴定为"原创性,可适用各种农作物";山仑院士评价"在耕作制度改革上走出了关键一步";袁隆平院士提出"可在全国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隆平院士 农业耕作方式 耕作制度改革 粮食供给 农业发展 粮食安全 耕作模式 产品品种 政策调整 水稻栽培
下载PDF
关于微型旋耕机绕草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红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8年第5期31-33,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保护性耕作得到大力推广。水稻种植的保护性耕作最明显的两大特点,就是浅耕和稻草回田。浅耕即耕深为80~120mm(日本的浅耕为80mm)。浅耕技术的推广,给微型旋耕机带来了机遇。但由于这种机器...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保护性耕作得到大力推广。水稻种植的保护性耕作最明显的两大特点,就是浅耕和稻草回田。浅耕即耕深为80~120mm(日本的浅耕为80mm)。浅耕技术的推广,给微型旋耕机带来了机遇。但由于这种机器都是以刀具构成的驱动滚轮作为作业的机具,既进行碎土作业,同时又支撑机器的重量,驱动机器行走。这种结构的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机 微型 保护性耕作 农业耕作方式 水稻种植 浅耕 机器 作业
下载PDF
丘陵地区水耕机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宏文 《四川农机》 2005年第5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农业耕作方式 农机化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使用情况
下载PDF
Traditional farming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Bangladesh and its modifications 被引量:1
15
作者 MISBAHUZZAMAN Khaled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8期1489-1502,共14页
Shifting cultivation is a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practiced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Although it has been widely perceived as an economically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agricultural productio... Shifting cultivation is a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practiced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Although it has been widely perceived as an economically in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recent science reviews, however, indicate that the deleterious impacts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on environment may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Despite the pressure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 areas where shifting cultivation occurs, farmers across the tropics still maintain this traditional farming syste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existing traditional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their various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the innovative farming techniques developed by farmers in the Chittagong Hill Tracts(CHTs),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Bangladesh, and examine their importance with respect to recent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shifting cultivation still exists as the most dominant farming method which supports livelihoods and culture of the hill ethnic people. However, demand for more food and household income to meet livelihood needs of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bined with a rapid deterio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quality over decades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farming practices through fallow land farming, crop substitution, agroforestry and homestead gardening in the CHTs. Through these farming techniques farmers maintain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embedded in the ageold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Today state policies and market forces act in favor of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farming with intensive cash crop agriculture. It seems that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ractices from the hills may threaten local biodiversity and food security. It may be recommended that shifting cultiv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areas where they have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ng to preservation of nativ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peoples' food security and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fting cultivation Chittagong HillTracts AGROFORESTRY Food security
下载PDF
一场农业耕作方式的革命——推而广之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潞城模式”
16
作者 冯国珍 申洪旺 李惠斌 《当代农机》 2008年第10期38-40,共3页
1990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关于合作进行“旱地农业保护性与带状耕作研究”的项目,山西省潞城市于1996年开始引进此项技术。受自然条件和机具设备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潞城市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认识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在实施原技术... 1990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关于合作进行“旱地农业保护性与带状耕作研究”的项目,山西省潞城市于1996年开始引进此项技术。受自然条件和机具设备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潞城市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认识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在实施原技术体系的前提下大胆改革,最终摸索出一套系统的被业内人士称为“潞城模式”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农业耕作方式 玉米 技术体系 带状耕作 旱地农业 澳大利亚 机具设备
下载PDF
“绣花农业”——宋代潮汕农业耕作方式的形成及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映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2期45-47,共3页
阐述了宋代潮汕地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求得生存与发展,形成一套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绣花农业”,并粗浅地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关键词 绣花农业 宋代 特点 农业耕作方式 潮汕地区 成因
下载PDF
四川丘陵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18
作者 李良玉 韩凤云 +2 位作者 程东进 郭中钢 张小丽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第11期28-31,共4页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节省土地,实现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耕作方式 人地矛盾 丘陵山区 稻渔综合种养
下载PDF
浅析张家港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子洲 朱慧 《上海农业科技》 2008年第4期118-119,共2页
随农业耕作方式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水稻条纹叶枯病已成为继水稻稻瘟病之后的又一主要病害。自2001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近年来更处于暴发流行,致使部分地区水稻田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对水稻生... 随农业耕作方式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水稻条纹叶枯病已成为继水稻稻瘟病之后的又一主要病害。自2001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近年来更处于暴发流行,致使部分地区水稻田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2007年,笔者有针对性地对张家港市大面积水稻生产的乡镇和地区进行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隋况调查,通过整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张家港市 防治 原因 农业耕作方式 水稻生产 水稻稻瘟病 全球气候
下载PDF
“粉垄技术”释放“藏粮于地增粮于技”巨大潜能
20
《中国科技奖励》 2021年第9期30-31,共2页
一直以来,粮食供给、生态环境等问题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头等问题。为了服务国家需求,解决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十几年来潜心于耕作与栽培、薯类作物和农业宏观发展等研究领域。他颠覆传统增产理... 一直以来,粮食供给、生态环境等问题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头等问题。为了服务国家需求,解决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十几年来潜心于耕作与栽培、薯类作物和农业宏观发展等研究领域。他颠覆传统增产理念,从农业耕作方式上锐意变革,开拓创新,突破了沿用数千年的人力、畜力耕作模式;发明了利用“钻头”替代“犁头”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技术”,并成功配套粉垄“农机+耕作+栽培”农业高效增产提质技术体系;开启了农耕领域新的里程碑,使全国耕作层厚度平均加深1倍左右,而生产成本并未增加,让农业生产实现新一轮自然性增粮、保水、减灾、降碳、降镉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农业科学院 农业耕作方式 薯类作物 粮食供给 人类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耕作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