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春秋尚武之风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艳萍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尚武之风盛行,表现在军事、墓葬、法律、教育、官制、礼仪、婚姻等许多领域,极为频繁的弑君现象及一批勇武轻死的义士刺客的涌现,是春秋时代崇尚武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尚武风尚 风俗 武功 武器 制度 弑君现象 刺客 事理论
下载PDF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价值观
2
作者 曾广开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20-26,共7页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和文学巨著,而且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通过对《左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价值观念的形成、...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和文学巨著,而且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通过对《左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从而把握当时的历史脉搏。 周室东迁,王权渐渐衰落。为了抵御犬戎的威胁,周室反而要仰仗诸侯的力量来维系统治。为了加快兼并的步伐,齐晋郑鲁楚等国相继完成了土地制度和军赋制度的变革,一场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宣告开始。当时,周室尽管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鲁隐公 制度 周室 历史巨著 昭公 晋献公 文学巨著 土地制度 犬戎
下载PDF
春秋时期两种军赋性质的检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建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3-90,共8页
春秋时期两种军赋性质的检讨〔香港〕陈建在春秋时代,不论在政治或战争上均出现了莫大的变化,而记载当时局势变动的可靠史料,则当推《左传》、《国语》等被汉人奉为经书的几部史籍。可是各书记载春秋时代的制度和史事,却时有分歧... 春秋时期两种军赋性质的检讨〔香港〕陈建在春秋时代,不论在政治或战争上均出现了莫大的变化,而记载当时局势变动的可靠史料,则当推《左传》、《国语》等被汉人奉为经书的几部史籍。可是各书记载春秋时代的制度和史事,却时有分歧以至于矛盾,然则面对此等紊乱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春秋时期 作丘甲 作丘 春秋左传研究 公元年 《国语》 昭公 金氏 乡遂
原文传递
论子产的政治改革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梦林 李清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46-49,共4页
郑国地处中原,是当时大国争霸的热点。连年不断的战争已使它疮痍满目,加之国内公室衰微、卿族争权重使它贫弱不堪。当子产执政时,郑国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危机四伏的国势,子产以政治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 郑国地处中原,是当时大国争霸的热点。连年不断的战争已使它疮痍满目,加之国内公室衰微、卿族争权重使它贫弱不堪。当子产执政时,郑国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危机四伏的国势,子产以政治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改革,挽狂澜于既倒,使郑国很快就焕发了生机。其改革措施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 土地私有 内公 社会秩序 奴隶制社会 田有封洫 刑书 铸刑鼎 制度
下载PDF
《管子》军事经济思想初探
5
作者 潘明德 《军事经济研究》 1990年第11期76-79,共4页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所作。但据后人考证,该书并非作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时,而是管仲及其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其基本思想由管仲所奠定。《管子》一书内容驳杂,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所作。但据后人考证,该书并非作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时,而是管仲及其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其基本思想由管仲所奠定。《管子》一书内容驳杂,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一本百科全书。本文只考察该书中的军事经济思想。一、“国富则兵强,兵强者战胜”的富国强兵思想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事经济 春秋时期 轻重理论 寓兵于农 一本 金贾 事力量 制度
原文传递
子产加赋 先培税源
6
作者 子诚 《财政与发展》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5-15,共1页
子产(前547——522),姓公孙,名侨,又字子美.春秋后期郑国(今新郑一带)大夫,是当时享誉诸侯的卓越政治家.他的从政生涯中,尤以政治民主留名青史,即所谓“子产不毁乡校”,乡校是当时百姓议政的场所,当时子产官在执政(执政相当于宰相),而... 子产(前547——522),姓公孙,名侨,又字子美.春秋后期郑国(今新郑一带)大夫,是当时享誉诸侯的卓越政治家.他的从政生涯中,尤以政治民主留名青史,即所谓“子产不毁乡校”,乡校是当时百姓议政的场所,当时子产官在执政(执政相当于宰相),而“乡校”议政最以执政的是非为主要对象,于是有人想讨好子产,建议废除乡校.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说,人们早晚聚会在这里,议论我的好坏,关心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好?说我好的,我继续施行,说我坏的,我就改掉.乡校等于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废呢.(原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他还说,听取逆耳的批评可以消除民怨.只有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才遭人怨恨.不让老百姓说话是很危险的.就象河流,堵塞的结果将酿成更严重的祸害,那将难以救治.我不如把老百姓的批评当成治理国家的“良药”.(原文同上)因为子产能广开言路,接受老百姓的批评和意见,使得郑国一时间政治开明,社会稳定,颇得周围大国的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校 春秋后期 政治民主 象河 制度 作丘 时子 上下有服 徒兵 嗣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