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的蒙古族村落和元朝墓碑——一个古老蒙古氏族的新生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志玖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10,共3页
兹值《历史教学》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杨志玖教授撰写此文。这是杨教授刘山东调查研究的成果,一个埋没了六百多年的古老的蒙古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感召下,以石碑为见证,恢复了自己的族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本文... 兹值《历史教学》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杨志玖教授撰写此文。这是杨教授刘山东调查研究的成果,一个埋没了六百多年的古老的蒙古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感召下,以石碑为见证,恢复了自己的族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本文结合历史记载,对碑文作了扼要的笺证。不仅具有学术性,也颇有现实意义,对元史研完也增添了新的一页。特为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人 杨志玖 忽都 斡鲁 民族政策 阿术鲁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元朝秘史 镇抚
原文传递
略论丰臣秀吉侵朝战争的原因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家骅 《日本研究》 1985年第3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丰臣秀吉 侵朝战争 勘合贸易 日本历史 德川家康 加藤清正 山城国 一向宗 岛井宗室
下载PDF
明代卫所军户原籍田产处置初探——以清水江文书“成化二年转批粟文海田地合同”考述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才茂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1-193,共13页
"成化二年转批粟文海田地合同"是清水江文书目前发现最早者。由于明代清水江文书极为稀少,从已见文书来看,所涉多与卫所、土司等制度相关,因此,对明代清水江文书的精读与细研尤显重要。这件合同中的永安乡,经考为湖广会同县... "成化二年转批粟文海田地合同"是清水江文书目前发现最早者。由于明代清水江文书极为稀少,从已见文书来看,所涉多与卫所、土司等制度相关,因此,对明代清水江文书的精读与细研尤显重要。这件合同中的永安乡,经考为湖广会同县辖下乡村,由此可知,文书虽然发现于清水江流域,但所涉事项并非卫所军户抛荒屯田,实系卫所军户在原籍的田地。这件合同签署之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军役纠纷与分担问题。经原籍州县的介入,卫所军户在原籍的田地,正式转批在粟文海、粟文江名下耕种,并由其缴纳秋粮。这样,卫所军户在原籍之田产,就被合理合法地处置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清水江文书 卫所 原籍
原文传递
明代直隶九江卫考论
4
作者 黄谋军 钟声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明代为控扼长江上游,藩屏南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九江卫,并逐渐形成“一卫六所”编制。九江卫既具有明代军卫的一般特点,又因其直隶卫所的身份和所处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而体现出特殊之处。九江卫军人由京军、“垛集”军以及归附... 明代为控扼长江上游,藩屏南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九江卫,并逐渐形成“一卫六所”编制。九江卫既具有明代军卫的一般特点,又因其直隶卫所的身份和所处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而体现出特殊之处。九江卫军人由京军、“垛集”军以及归附的达军构成,主要承担防御、征战、屯田、漕运等军役。其官军舍余还通过科举、助官赈恤、参与公益活动等途径,积极提升自身乃至所在家族的社会地位。九江卫地处江西,却直隶南京,明中后期因境土远隔、统属不便,以致弊端丛生。经奏请调整,将军民政务更多地仰赖地方就近督理考成,有利于该类卫所的整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直隶卫所 九江卫
原文传递
皇明异典:明代军籍豁除考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谋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明朝法律虽对军户世袭制度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长时段实行过程中,形成了皇帝意志下的非时恩霍与一定程度上可供遵循的豁除常例,反映出明代户籍政策实践中的宽容与弹性。明代军籍身份虽整体上给军户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在是否豁... 明朝法律虽对军户世袭制度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长时段实行过程中,形成了皇帝意志下的非时恩霍与一定程度上可供遵循的豁除常例,反映出明代户籍政策实践中的宽容与弹性。明代军籍身份虽整体上给军户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在是否豁除军籍时,军户往往会权衡利弊;在乞求豁除军籍后,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极大的感激之情。随着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均徭法和条鞭法先后在部分军卫余丁杂役中实行,但正军军役则始终未能实现以银代役。明朝统治者碍于祖制成宪,又因军籍制度兹事体大,故而更多地秉持“补偏救弊”之方,最终阻碍了法制上军籍的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籍豁除 户籍
下载PDF
抗酿酒酵母菌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作为炎症性肠病的预测指标 被引量:2
6
作者 Israeli E. Grotto I. +1 位作者 Gilburd B. 尹勇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35-36,共2页
Background and aims: Several antibod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Crohn’ s disease (CD) and ulcerative colitis (UC). The most commonly described are anti-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annan antibod... Background and aims: Several antibod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Crohn’ s disease (CD) and ulcerative colitis (UC). The most commonly described are anti-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annan antibodies (ASCA) in CD and 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antibodies (pANCA) in UC. Familial clustering of these antibodies has been described, suggesting they might be genetic markers. 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these antibodies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over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s: Since 1980, the Israeli Defense Force (IDF) Medical Corps Serum Repository has stored serum samples obtained systematically from 5% of all recruits on enlistment, and from the same population on discharge from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We evaluated serum samples obtained from 32 subjects with CD and eight with UC before they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long with samples from matched controls. Results: ASCA were present in 10/32 (31.3% ) CD patients before clinical diagnosis compared with 0/95 (0% ) controls (p< 0.001). None of the eight patients with serum samples available before diagnosis of UC were ASCA positive. ASCA was positive in 54.5% of patients after diagnosis of CD. 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ASCA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was 38 months. In 90% of patients,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the first available serum sample; therefore, measurements of the average time from the presence of ASCA to diagnosis may be even longer. pANCA were present in 2/8 (25% ) patients with available sera before the diagnosis of UC. None of their 24 matched controls were positive (p = 0.014). Conclusions: ASCA and pANCA may predict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years before the disease is clinically diagn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酿酒酵母菌 克罗恩病 血清样本 溃疡性结肠炎 文献报道 群体特征 族性 前几
下载PDF
十七世纪下半叶东西伯利亚的人民起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苏〕B.A.亚历山德罗夫 宋江红 《西伯利亚研究》 1998年第5期35-49,共15页
关键词 哥萨克 西伯利亚衙门 东西伯利亚 起义者 古代文书 十七世纪 外贝加尔地区 档案馆 小贵族
下载PDF
平溪卫职役来源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兴 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2,共12页
平溪卫置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撤,改设玉屏县而隶贵州铜仁府。平溪卫在明初“洪武填南”背景下设置,该卫旗军主要来源于湖广黄州府属蕲州、广济及黄梅等一州二县地区。该卫武官来源与同期所设其他卫所无大差... 平溪卫置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撤,改设玉屏县而隶贵州铜仁府。平溪卫在明初“洪武填南”背景下设置,该卫旗军主要来源于湖广黄州府属蕲州、广济及黄梅等一州二县地区。该卫武官来源与同期所设其他卫所无大差别,来自南直隶地区的武职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而永乐及此后陆续调入之武职则以靖难新官之裔为主,并逐步取代旧官而在卫所中处于领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溪卫 武职 新官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政治保证——德川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4,共8页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以建立德川家族的稳固统治,保证幕府对全国的核心控制力。但各地大名、尤其是那些外样大名仍然对幕府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大名进行有效管控,是消除危及幕府统治隐患的重要任务。颁布法令严加约束,通过改易对大名进行惩罚与威慑,令大名参觐交代以强化将军权威,摊派军役削弱大名实力,是保证幕府政治稳定的极具实效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大名统治 武家诸法度 改易 参觐交代
下载PDF
《诗经》与税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祖昆 《中国税务》 1994年第6期58-59,共2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早在西汉武帝时代,《诗经》就列为“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之首;宋代增为“十三经”,《诗经》位居第三,在国学和我国传统思想里,一直具有很高地位。 《诗经》是以诗歌形式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早在西汉武帝时代,《诗经》就列为“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之首;宋代增为“十三经”,《诗经》位居第三,在国学和我国传统思想里,一直具有很高地位。 《诗经》是以诗歌形式反映周代初年至春秋前期五百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内容广泛,丰富多采。当时,已经有了种种税收;既有以服劳役、军役方式负担的力役税,也有以粮食、丝帛、土产等物资交纳的实物税,还有以助耕公田方式负担的劳役地租,且在关市之征中,开始出现了货币税。可以说,税收已伸入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样,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经》中出现大量的涉税篇章,就是理所当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武帝 诗歌总集 诗歌形式 公田 春秋时期 《书》 轻徭薄赋 货币税
原文传递
十七世纪下半叶东西伯利亚的人民起义
11
作者 宋江红 B.A.亚历山德罗夫 《西伯利亚研究》 1998年第3期38-48,共11页
关键词 哥萨克 西伯利亚衙门 雅库茨克 东西伯利亚 十七世纪 实物税 古代文书 档案馆 雅库特人
下载PDF
如何划分中国农民战争的发展阶段
12
作者 简修炜 《文史知识》 1988年第5期16-20,共5页
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大小千百次,持续二千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农民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呢?下边对此谈点看法。
关键词 发展阶段 封建地主 超经济强制 分配制度 打击对象 平等观 分配方式 攻击目标 王朱
原文传递
十七世纪下半叶东西伯利亚的人民起义
13
作者 宋江红 B.A.亚历山德罗夫 《西伯利亚研究》 1998年第2期39-52,7,共15页
关键词 西伯利亚衙门 东西伯利亚 十七世纪 古代文书 实物税 档案馆 雅库茨克 行政当局 阶级斗争
下载PDF
中世纪英国的军役制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施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8,共8页
为了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或保卫在欧陆的领地,中世纪英国战争频仍。但是英国没有常备军,国王采用多种方法征调军队,包括传统的封建骑士军役、外国雇佣兵和货币采邑军役、民军以及契约军役等军役制度,这些对后来英国的军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中世纪 英国 制度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监犯调服军役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金康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8,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补充兵员,制定了《非常时期监犯调服军役条例》,实施监犯调服军役措施,监犯在服役期间,成效显著,为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监犯 调服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监犯调服军役法制之述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晓社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4-90,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克服狱政困难,增强抗战力量,制定并施行了监犯调服军役法规。监犯调服军役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国民政府监狱行政工作的改良,为国民党军队补充了大批兵力,也为监犯提供了抗日杀敌、报效祖国的机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监犯 调服
下载PDF
论明代南京快船军役编佥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上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4-53,共10页
明代中期,南京快船军役编佥采用轮役的方式,三年一差,快船军余亲身应役,或按照户等帮贴银两。万历十四年,南京兵部采用一条鞭法改革,将快船军余按照资产多寡编成快丁,征银解部,招募水夫应役,快船军“役”变成了发放工食的“缺”。水夫... 明代中期,南京快船军役编佥采用轮役的方式,三年一差,快船军余亲身应役,或按照户等帮贴银两。万历十四年,南京兵部采用一条鞭法改革,将快船军余按照资产多寡编成快丁,征银解部,招募水夫应役,快船军“役”变成了发放工食的“缺”。水夫招募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快船军余,编丁和雇役的对象表现出一致性,称为“派丁充夫”。快船雇役是军户世袭制度下有限制的雇募。一条鞭法改革减轻了快船军役的负担,但仍然延续了“配户当差”的体制,明代南京军、民系统保持着严格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南京兵部 快船 一条鞭法
原文传递
论爱德华一世朝英国骑兵役征募制之破立——以威尔士战争征召令状为例
18
作者 王向鹏 孟广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2,共5页
爱德华一世朝骑兵役征募制的变化是基于现实需要,对传统加以改造的自然结果。封建军役是骑兵役征募的基本来源,但暴露出诸多严重缺陷,效率不足。在日趋紧迫的军事形势下,爱德华一世必须寻找新的手段和途径以填补骑兵役的巨大缺额。他借... 爱德华一世朝骑兵役征募制的变化是基于现实需要,对传统加以改造的自然结果。封建军役是骑兵役征募的基本来源,但暴露出诸多严重缺陷,效率不足。在日趋紧迫的军事形势下,爱德华一世必须寻找新的手段和途径以填补骑兵役的巨大缺额。他借助传统民兵制度,强化骑兵役的非封建因素,实现征募机制的简单化和统一化,延伸征募边界,以便将更广泛的社群纳入到骑兵等级,实现了付酬军役的普遍化发展。付酬军役与非封建军役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服役骑兵的数量。尽管爱德华一世的改造有着先天不足和缺陷,但终究突破了封建规制的束缚,积累了足够多的积极因子,为日后爱德华三世时的质变奠定了基础,在中古晚期英国军制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尔士战争 征召令状 封建 骑兵 付酬
下载PDF
抗战时期湘西地区的监犯调服军役探析——基于湘西保靖县馆藏相关档案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燕 《民族论坛》 2016年第5期48-50,73,共4页
抗战时期,为满足战时急需,国民政府颁布相关规定,征调部分监犯服军役。湘西地区亦有部分监犯依此被征调服役,成为当时湘西地区兵役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湘西地区调服军役的监犯也成为抗战的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湘西地区 监犯 调服
原文传递
中世纪早期英国军事力量的阶级构成
20
作者 魏亚光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1期142-143,共2页
中世纪早期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军事制度上都有一个相似点,即立足于采邑制度之上的国王基本没有常备军部队,作战军队主要由自己的封臣提供,由此王权受到很大制约。以此时期英国为例,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封臣提供的骑士、雇佣军、民... 中世纪早期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军事制度上都有一个相似点,即立足于采邑制度之上的国王基本没有常备军部队,作战军队主要由自己的封臣提供,由此王权受到很大制约。以此时期英国为例,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封臣提供的骑士、雇佣军、民团和少量海军构成,每一部分担负的军事任务也大有不同。而本文则试对中世纪早期英国军事力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由此验证建立于此种结构之上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矛盾性,并分析这种军事结构最终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英格兰 常备 制度 采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