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意象论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宗伟 石敦敏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5期67-69,共3页
中国电影学派需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撑,建构这一体系必须坚持“不忘本来”的原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气韵,才能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真正有效的中国方案。本文将“电影意象”作为中国特色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学派需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撑,建构这一体系必须坚持“不忘本来”的原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气韵,才能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真正有效的中国方案。本文将“电影意象”作为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体系的核心话语,尝试提出中国电影意象论的初步框架和核心命题。重读“影像本体论”回顾世界电影理论史,法国电影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巴赞提出的总体写实主义电影理论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吸收外来”最为倚重的西方电影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本体论 电影意象 写实主义电影 安德烈·巴赞 法国电影 西方电影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电影学派
原文传递
电影史上的“真实”与“真理”
2
作者 杭东 《电影画刊》 2013年第6期30-31,共2页
真实电影(Cinma vrit),为1960年代法国发起之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Cinma vrit意为"真实的电影",这个语汇翻译自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电影Kino-Pravda,原意为借由并列的影... 真实电影(Cinma vrit),为1960年代法国发起之一派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Cinma vrit意为"真实的电影",这个语汇翻译自苏联导演维尔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电影Kino-Pravda,原意为借由并列的影像(juxtapositions of scenes)获取被掩盖的真实。1922年佛菜赫堤(Robert Flaherty)所导的影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有时被视为真实电影的始祖。该片除了影像和后制加上的配乐外,就只有少量的插卡作为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维尔托夫 纪录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 法国电影 系列电影 卢佐 剧情片 电影眼睛 电影制作
原文传递
文化转型中电影解读的美学阐释、批评热点与历史范式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世灯 徐刘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2-35,共4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创作的新形态和新风格打破了过去电影作品说教式的意义诠释方式,广大观众的审美理解方式更加多元化,在打破僵化贫乏的阐释方法的同时,消解了过去关于电影作品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刻板范式。西方美学、哲学与批评...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创作的新形态和新风格打破了过去电影作品说教式的意义诠释方式,广大观众的审美理解方式更加多元化,在打破僵化贫乏的阐释方法的同时,消解了过去关于电影作品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刻板范式。西方美学、哲学与批评范式的传入,现实主义、民间传统的回归都令电影的创作与解读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方式,“第五代”导演的文化寻根、“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派电影、新写实主义电影等纷纷涌现,这一时期实际上也为中国电影提出了一个如何理解作品意义、进行电影批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主义电影 电影批评 现代派电影 理解作品 电影作品 文化寻根 审美理解 文化转型
下载PDF
西方电影艺术发展的源流——电影史学习札记
4
作者 邵牧君 《电影新作》 1981年第4期100-103,共4页
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所谓写实主义就是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原样纪录。这同文艺学上以典型化为基本特征的现实主义方法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卢米埃尔当年拍出电影史上的最早十二部短片时,尽管影片的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如工... 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所谓写实主义就是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原样纪录。这同文艺学上以典型化为基本特征的现实主义方法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卢米埃尔当年拍出电影史上的最早十二部短片时,尽管影片的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如工厂工人下班、火车到站等,都毫无矛盾冲突或壮观奇技可言,但观众却为之发狂,风靡一时。这种热情来自人们第一次在幕布上看到能活动的画面时的新鲜感,而不是出于影片内容的吸引力。当电影还只是一种供市民群众消遣之用的玩艺时,只是反映生活中普通场面的影片肯定是不会对观众有持久的吸引力的,因为它无法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所以在电影史的头五十年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 西方电影 娱乐需要 影片内容 弗拉哈迪 柴伐梯尼 写实主义电影 维斯康蒂
原文传递
“我拍的就是中国电影”——李行导演对话录
5
作者 张燕 李行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李行是台湾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是"健康写实"风格的代表人物,其在1960-197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如《蚵女》、《汪洋中的一条船》、《早安台北》等等。此次专题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平台以及张燕教授与李行的深入对谈,... 李行是台湾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是"健康写实"风格的代表人物,其在1960-197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如《蚵女》、《汪洋中的一条船》、《早安台北》等等。此次专题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平台以及张燕教授与李行的深入对谈,尤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李行导演对自己几个重要时期创作的阐述。罗显勇副教授对李行电影的"健康写实主义"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揭示其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性与时代性。国内对李行导演的研究多围绕其"国语"电影部分,而以"台语片"作为文本分析的研究较少,此次黄钟军博士以李行早期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作为文本,分析其以台湾在地意象和文化符号作为叙事策略,以此建构台湾民众本土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孙萌副研究员则从电影类型、结构与女性形象方面,分析乡土电影代表作《汪洋中的一条船》。此组专题从创作策略、代表性文本出发,结合第一手访谈资料,为李行导演创作与读解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洋中的一条船 中国电影 台湾电影 欧威 台语 电影 台湾民众 柯俊雄 原乡人 写实主义电影
下载PDF
高群书 “不正经”的正经人
6
作者 史志文 黄寅申 《东方电影》 2012年第7期54-58,共5页
"我给自己设定的就是每一次都是一个新鲜的体验,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作为导演,我肯定不会把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这也是我拍电影最大的动力。"——高群书他是学新闻专业出身,如今却手执导筒:尽管从未接受过专业导演培... "我给自己设定的就是每一次都是一个新鲜的体验,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作为导演,我肯定不会把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这也是我拍电影最大的动力。"——高群书他是学新闻专业出身,如今却手执导筒:尽管从未接受过专业导演培训,他的电影处女作却一举获得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虽然至今只有五部电影作品,但丝毫不影响他跻身中国一线导演的行列。他给自己的微博取名为"他回精神病院了",也许就是这么一点"不正经",让他总喜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群书 电影作品 国际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 华语电影 专业出身 影评人 商业片 希区柯克 姜文
原文传递
20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片之写实探赜
7
作者 许兴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5-40,共6页
"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念基本由三种写实主义理论与实践共同发挥作用,它们是:社会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深受巴赞影响的纪实美学。"[1]20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片的写实风格观念,只能来源于自发感觉真实并与中国文化相结... "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观念基本由三种写实主义理论与实践共同发挥作用,它们是:社会写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深受巴赞影响的纪实美学。"[1]20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片的写实风格观念,只能来源于自发感觉真实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社会写实主义和无意识状态下对巴赞纪实美学的有限尝试,毕竟巴赞认为电影本性为复现现实,其真实性指向物体与表象的无限接近,强调现象即本质,这对本就不是写实主义电影且充满浪漫精神的功夫片来讲,绝对不可能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主义电影 社会写实主义 电影本性 纪实美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写实风格 理论与实践 巴赞
下载PDF
合·成——从《公民凯恩》的大景深拍摄手法看影像真实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海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什么是写实主义电影?在巴赞看来,所谓的"写实"是一个基于心理而非物理的概念,其实质是追求所谓的影像真实感。影片《公民凯恩》为追求"影像真实感",从筹备时就确立了大景深的影像风格。为了获取大景深,影片创作者... 什么是写实主义电影?在巴赞看来,所谓的"写实"是一个基于心理而非物理的概念,其实质是追求所谓的影像真实感。影片《公民凯恩》为追求"影像真实感",从筹备时就确立了大景深的影像风格。为了获取大景深,影片创作者不但汇集、运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各种摄影装备和技术,而且还充分利用合成技术,将摄影的、非摄影的、前期的、后期的各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术、录音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在视觉心理的层面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景深 合成 电影化叙事 影像真实感 写实主义电影
原文传递
电影《神探亨特张》纪实故事的实验性结构
9
作者 李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0,共3页
《神探亨特张》是根据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一部纪实性影片,它围绕典型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展开,却又脱离传统的类型化模式,用一种浓厚的纪实手段、零碎化的叙事结构以及非典型性的角色塑造,来演绎写实主义电影的风格,不仅还原了人物原型... 《神探亨特张》是根据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一部纪实性影片,它围绕典型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展开,却又脱离传统的类型化模式,用一种浓厚的纪实手段、零碎化的叙事结构以及非典型性的角色塑造,来演绎写实主义电影的风格,不仅还原了人物原型的生活状态,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实验性的结构方式向人们传达出一种人文的价值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 角色塑造 人物原型 实验电影 非典型性 资金投入 高群书 日常化 碎化
下载PDF
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石川 张昊翀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共3页
2008年是法国伟大的电影理论家、批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巴赞不仅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电影理论遗产,在上世纪80年代。
关键词 巴赞 电影理论 艺术理论 写实主义电影 电影本体论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安德烈 诞辰
原文传递
写实主义在《米花之味》少数民族题材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贵媛 《传媒论坛》 2020年第6期156-157,159,共3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将云南沧源地区风土人情以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展现,保持着冷静且克制的视听语言结合克拉考尔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将留守儿童这一敏感话题背后隐藏的城乡冲突、传统与现代、出走与回归等社会议题彰显,传达出创作...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将云南沧源地区风土人情以清新明快的影像风格展现,保持着冷静且克制的视听语言结合克拉考尔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将留守儿童这一敏感话题背后隐藏的城乡冲突、传统与现代、出走与回归等社会议题彰显,传达出创作者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语言 《米花之味》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 少数民族电影
下载PDF
杨福东:我感受到的光
12
作者 闵瑜珍 盛夏 《艺术界》 2016年第4期194-194,共1页
走进大邱美术馆看到杨福东最新的回顾展的时候,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他对精致场景、梦幻般叙事的运用,他对现代焦虑和异化的关注让人想起战后欧洲的那些抒情艺术电影、黑色电影以及写实主义电影。展览从《夜将》(2011)开始。这部影片中... 走进大邱美术馆看到杨福东最新的回顾展的时候,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他对精致场景、梦幻般叙事的运用,他对现代焦虑和异化的关注让人想起战后欧洲的那些抒情艺术电影、黑色电影以及写实主义电影。展览从《夜将》(2011)开始。这部影片中出现的雪山冰川画面堪称绝美。在一场暴风雪中,一名负伤的中国战士返回战场。由此逐渐展开,镜头水平扫过蜿蜒穿过场景的另外三个幽灵般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主义电影 黑色电影 扫过 杨福 大邱 抒情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