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的被害达成与应对 被引量:2
1
作者 欧渊华 黄彬 冯洁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3-69,共7页
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案件被害人通常经历“遭遇风险—消除疑虑—多重压力—阻断支持—深度信任—被害达成”的过程。公民信息的泄漏成为犯罪源头,了解公安业务内容成为犯罪对抗的升级途径,专业化、科学化的犯罪手段提高了反诈工作难度。... 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案件被害人通常经历“遭遇风险—消除疑虑—多重压力—阻断支持—深度信任—被害达成”的过程。公民信息的泄漏成为犯罪源头,了解公安业务内容成为犯罪对抗的升级途径,专业化、科学化的犯罪手段提高了反诈工作难度。因此,应从“预防—阻却—保护”三个层面实现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的全链条应对:正视被害人的知识盲点,对其进行反诈宣传;修复关系以恢复被害人的理性认知,执法人员的劝阻工作注重柔性方式;对已造成损害后果的被害人注重其心理帮扶,并注重侦办案件过程中的细节询问与记录,探寻诈骗犯罪发展路径、规律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充公检法诈骗 被害达成 风险防范 全链条
下载PDF
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的过程、既有样本分析以及基层治理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豪 王世卿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11期130-133,共4页
“近些年来,中国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案件总数逐年攀升,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其中冒充公检法诈骗以涉案金额巨大以及涉案人数众多的特点被称为“诈骗之王”。通过对50份公开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案件的判决书进行统计... “近些年来,中国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案件总数逐年攀升,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其中冒充公检法诈骗以涉案金额巨大以及涉案人数众多的特点被称为“诈骗之王”。通过对50份公开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案件的判决书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探寻冒充公检法诈骗犯罪的特点,分析受害人心理,从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稳控措施,从而控制此类犯罪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充公检法诈骗 犯罪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冒充公检法”诈骗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建构:社会符号学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叶宁 赵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7,共11页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式犯罪,无论犯罪嫌疑人采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主要的媒介是语言。社会符号学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和交际中的功能。犯罪嫌疑人调用相关话语资源与语言策略对身份进行选择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是符号在语境再构下的...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非接触式犯罪,无论犯罪嫌疑人采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主要的媒介是语言。社会符号学强调符号在社会行动和交际中的功能。犯罪嫌疑人调用相关话语资源与语言策略对身份进行选择与建构的动态过程,是符号在语境再构下的解释和再解释过程。在“冒充公检法”类诈骗中,犯罪嫌疑人运用语类模板中的话语资源编造虚假信息,构建虚拟语境,通过话语实践确立虚假身份,利用话语策略实现不同身份的多元转换。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一方面限制受话人对话语资源的权力与控制,另一方面拓展对话空间加强与受话人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将目标身份通过语言符号经由对方建构,在确立自身的“机构代表身份”和受话人的“违法者身份”后,达到获取受话人信任、骗取钱财的交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充公检法诈骗 语类 身份 动态建构 社会符号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