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野生莲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式样 被引量:17
1
作者 薛建华 卓丽环 周世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黑龙江省的47份野生莲、俄罗斯兴安斯克保护区的2份野生莲和中国其他省份的27份栽培莲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13个位点,多态位点占71.68%,期望杂合度0.1583.野生莲的多态位点占50.44%... 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黑龙江省的47份野生莲、俄罗斯兴安斯克保护区的2份野生莲和中国其他省份的27份栽培莲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13个位点,多态位点占71.68%,期望杂合度0.1583.野生莲的多态位点占50.44%,期望杂合度0.1241;栽培莲的多态位点占53.98%,期望杂合度0.1651.16条ISSR引物扩增出90个位点,多态位点占41.11%,期望杂合度0.0851.野生莲的多态位点占28.89%,期望杂合度0.0661;栽培莲的多态位点占32.22%,期望杂合度0.0963.野生莲中,乌苏里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流域之间的遗传方差仅占21.68%(RAPD,Gst=0.1312)和15.11%(ISSR,Gst=0.1352).在所有的遗传变异中,野生型和栽培型之内的遗传方差占73.25%(RAPD)和81.11%(ISSR),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遗传方差占19.17%(RAPD)和13.17%(ISSR),而3个野生流域群和1个栽培群之间的遗传方差仅占7.58%(RAPD)和5.72%(ISSR).NJ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莲与其他地方的栽培莲有明显的分化.在野生莲中,松花江中游地区的野生莲可能是黑龙江野生莲的残遗中心,由松花江中游向下游地区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扩散.从黑龙江野生莲比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判断,野生莲经历了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和再生效应(rebirtheffect).鉴于莲的古老性、遗传变异的稀少及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全面保护非常宝贵的黑龙江野生莲资源,尤其是有可能为起源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的野生莲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ISSR 遗传多样性 地理式样 生效
原文传递
刈割冬牧70黑麦地上生物量动态与草群再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多立安 赵树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04-307,共4页
通过刈割冬牧 70黑麦研究一、二茬草地上生物量动态特征及草群的再生效应 ,结果表明 :从返青至初夏 ( 6月 7日 )的生长期内 ,冬牧 70黑麦可收获两茬草 ,地上最高总生物量可达1 0 0 4 .2 0 g/m2 ,表明其具有强的光合生产效率。通过一、... 通过刈割冬牧 70黑麦研究一、二茬草地上生物量动态特征及草群的再生效应 ,结果表明 :从返青至初夏 ( 6月 7日 )的生长期内 ,冬牧 70黑麦可收获两茬草 ,地上最高总生物量可达1 0 0 4 .2 0 g/m2 ,表明其具有强的光合生产效率。通过一、二茬草生产性能比较可以看出 ,在最高总生物量中 ,二茬草占 57.1 1 % ,生长天数占总生长天数的 42 .0 6% ;一茬草鲜干比相对较大 ,茎叶比则相对较低 ,说明一茬草更适合用作青饲或制备青绿饮食品 ,二茬草则更利于制备干草饲用或纤维食品。AGR与RGR的比较可进一步证明一茬草后期的管理对草群总生物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最大限度发挥冬牧 70黑麦生产性能及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冬牧70黑麦 一茬草 二茬草 地上生物量 生效
下载PDF
多光子Ja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反转的崩溃和再生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周鹏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本文应用比较简单的方法精确求解了多光子Jaynes-Cummings模型的原子反转算符的般解和近似分析了原子反转的崩溃和再生行为,并给出崩溃和再生时间。
关键词 光子 崩溃 生效 原子反转
原文传递
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动态评估研究——以“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田燕 张力文 侯亚琴 《新建筑》 2016年第3期14-18,共5页
摘在工业遗产再生效应会随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改变,采用动态方法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进行多次跟踪评估和反馈,及时将再生效应的评价信息反馈到实践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在研究动态评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 摘在工业遗产再生效应会随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改变,采用动态方法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进行多次跟踪评估和反馈,及时将再生效应的评价信息反馈到实践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在研究动态评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再生效应动态评估模型。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武汉"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进行动态评估。通过构建动态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标权重、合成模型和评分标准,建立"汉阳造"工业遗产动态评估的时间—状态序列模型,借助模型分析提出工业遗产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生效 动态评估 “汉阳造” 广告创意产业园
下载PDF
车床导轨磨削波纹度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可强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40-45,共6页
本文在现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车床导轨波纹出现的规律,应用有关理论,对车床导轨磨削波纹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波纹度 颤振 生效 重叠系数
下载PDF
四川丘陵旱地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学春 王红妮 +2 位作者 杨国涛 黎腊梅 仇东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8,共8页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30~50cm土层苜蓿根系干重占全部根系干重的百分比增加1~2。(2)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其新枝萌发高峰期(刈割后8~20d)的单株苜蓿新枝数量增加量从0.35增加到0.50;新枝重量快速增长期(刈割后27~41d)的单株重量增加量从3.09g提高到9.40g。(3)7~8月苜蓿草地留茬高度低于3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留茬高度高于4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降低。四川丘陵区在高温季节(7~8月)适当提高苜蓿留茬高度,有利于提高其安全越夏能力和产量;留茬高度以4~5cm为宜,不宜贴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留茬高度 生效 丘陵旱地
下载PDF
三维切削确定重叠系数与等效切宽的新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翁泽宇 贺兴书 程耀东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5期585-591,共7页
针对三维切削再生颤振的重叠系数与等效切宽的现行确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确定方法,给出几种典型切削方式下三种确定方法的结果并进行了比较.新方法避免了现行方法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 三维切削 颤振 重叠系数 等效切宽 生效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书写中的新闻题材
8
作者 李松 吴婧 《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4期108-110,共3页
虽然新闻在中国是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步而形成的一种工具性媒介文体,但是具有新闻题材性质的社会事件渗透到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则古已有之。本文所述的问题是,一些真实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与题材进入作家视野,其中的人物、事件、主题由... 虽然新闻在中国是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步而形成的一种工具性媒介文体,但是具有新闻题材性质的社会事件渗透到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则古已有之。本文所述的问题是,一些真实的新闻事件作为素材与题材进入作家视野,其中的人物、事件、主题由于在当时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因而在文学作品中重新产生诗性文体转换后的再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新闻题材 文学作品 生效 文体转换 社会反响 诗性 工具性
原文传递
强度再生效应在大型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任光明 聂德新 韩爱果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B02期60-64,共5页
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及计算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只要具有一定滑体厚度的滑带土,沿滑面具有强度再生效应。利用该观点,结合滑坡破坏特征,滑带土的物质组成及其赋存环境条件,对滑面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详... 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及计算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只要具有一定滑体厚度的滑带土,沿滑面具有强度再生效应。利用该观点,结合滑坡破坏特征,滑带土的物质组成及其赋存环境条件,对滑面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该研究为滑坡滑面强度参数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生效 大型滑坡 稳定性评价 滑坡
全文增补中
复杂变时滞作用下的钻头纵扭耦合非线性振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祥雨 刘显波 +2 位作者 龙新华 蔡国平 孟光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3年第8期55-67,共13页
油气探采中的钻柱是一个纵扭耦合的超大柔性转子系统,该系统在钻头-岩层切削界面的时滞、非光滑效应作用下极易产生破坏性的黏滑振动失稳并造成钻柱失效.研究围绕钻柱纵-扭耦合动力学及时滞稳定性问题展开,考虑钻柱内部结构阻尼、外部... 油气探采中的钻柱是一个纵扭耦合的超大柔性转子系统,该系统在钻头-岩层切削界面的时滞、非光滑效应作用下极易产生破坏性的黏滑振动失稳并造成钻柱失效.研究围绕钻柱纵-扭耦合动力学及时滞稳定性问题展开,考虑钻柱内部结构阻尼、外部阻尼、重力、钻井液浮力以及更一般的顶部边界,建立了钻柱4自由度缩减模型.同时,基于井底钻头存在跳钻与扭振的实际工况,在钻头-岩层界面引入了多重再生切削效应,建立了复杂变时滞作用下的钻柱纵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随后,基于半离散法,得到了该系统的线性派生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并在转速-钻压参数平面得到了稳定钻进的参数包络线.通过参数研究,分析了顶部边界条件、岩层强度等因素对钻柱参数空间稳定性包络线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系统的时域非线性仿真,验证了稳定性分析的正确性并重现了井底钻头的黏滑运动、跳钻、钻头反转等多种强非线性运动.最后,对时滞引起的钻柱自激振动,通过优化的顶部柔顺边界实现了振动抑制,为钻柱纵扭耦合振动的抑制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柱动力学 时滞系统 多重生效 黏滑振动 非光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