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在地化、去地化到再地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转型 被引量:32
1
作者 曾国军 徐雨晨 +1 位作者 王龙杰 钟淑如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9,共12页
人地关系是透视中国城镇化进路的重要视角。论文在历史向度上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转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逻辑,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在地化、去地化和再地化3个阶段。在地化阶段,农本立国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对乡土的经济依附... 人地关系是透视中国城镇化进路的重要视角。论文在历史向度上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转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逻辑,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在地化、去地化和再地化3个阶段。在地化阶段,农本立国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对乡土的经济依附和情感依恋,人地关系的在地化逻辑难以动摇;去地化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推动农民离土出乡,人不离土的价值观束缚发生了结构性松动,在土地与户籍制度的影响下,被动失地的农民与主动离地的农民共同主导了人地关系的去地化过程;再地化阶段,制度变革引领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主体,乡愁推动城乡文明走向共生,二者助推中国人地关系重塑。对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逻辑的梳理,可以为适应新时代的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顺利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新型城镇
原文传递
地方高校的区域化行动:泛在化与再地化 被引量:7
2
作者 蔡宗模 张海生 +1 位作者 吴朝平 杨慷慨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67-76,共10页
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就是各地方高校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在影响的泛在化和服务的再地化两个方面同时推进的过程。根据层次类型和地域分布,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和个案分析方法,重点考察3类18所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实践。公开数据分析和调研... 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就是各地方高校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在影响的泛在化和服务的再地化两个方面同时推进的过程。根据层次类型和地域分布,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和个案分析方法,重点考察3类18所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实践。公开数据分析和调研结果表明:(1)在行政规制、资源相对集中的制度环境中,升格是地方高校的首选。但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升格已不再是最佳选择。(2)地方高校的泛在化体现在生源增加、校园扩大、跨地合作和虚拟校园建设等方面,尽管存在地域和类型的差距,但也显示出个体差异,这取决于高校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能力,不过类的鸿沟很难跨越。(3)地方高校的再地化主要体现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学科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办学特色的凝练等方面。尽管多数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特色发展的重要性,但大部分高校并未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没有变成学校发展的自觉行动。目前,地方高校的区域化存在升格发展受控、规模扩张受限、内涵建设不足和未来意识不强四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准确把脉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充分尊重大学成长的一般规律;营造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生态。建议高校:坚持深化内涵、特色发展和实力提升;在跨界合作方面积极作为;加快虚拟校园建设,以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实现区域化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高校 升格 区域 泛在 虚拟校园 跨界合作
原文传递
地方高校何处去——基于校地关系的长时段历史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蔡宗模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9-68,共10页
作为大学系统的主体构成,地方高校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地方化使命正面临理论和实践深化双重困境。基于时段理论,考察校地关系演变史,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先后经历了去地化、国家化和在地化几个阶段,新全球化形势下再地化问题凸显出来... 作为大学系统的主体构成,地方高校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地方化使命正面临理论和实践深化双重困境。基于时段理论,考察校地关系演变史,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先后经历了去地化、国家化和在地化几个阶段,新全球化形势下再地化问题凸显出来。其背后的动因在于大学存在的时空结构发生改变,大学发展的主导逻辑推动着大学实践与大学理性从分离走向融合。长时段历史表明,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政治逻辑、市场逻辑终将让位于以认识论为主导的复合逻辑,地方高校的地方化成为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全球 时段理论
原文传递
《有朋自远方来》的再地化国际传播创新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娄立原 黄华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4,共4页
再地化侧重于对地方性知识进行再阐释、再建构、再传播,是一种经济适用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优秀国际传播全媒体作品《有朋自远方来》进行分析,挖掘再地化国际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节目主要通过新贵州形象的现代化媒介化重构、深入地方... 再地化侧重于对地方性知识进行再阐释、再建构、再传播,是一种经济适用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优秀国际传播全媒体作品《有朋自远方来》进行分析,挖掘再地化国际传播理念的成功经验。该节目主要通过新贵州形象的现代化媒介化重构、深入地方的具身性体验传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等创新,实现了贵州形象的再地化国际传播,走出了一条适用于地方区域国际传播节目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朋自远方来》 国际传播 轻综艺
原文传递
当代民族志的地方表述 被引量:5
5
作者 彭兆荣 闫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9,共5页
地方作为当代人文学科新的表述范式正被学界所强调,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结合传统文化加以观照,地方还可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和历史性概念;人类学研究中"地方化"、"地方感"、"再地化(relocalization)&q... 地方作为当代人文学科新的表述范式正被学界所强调,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结合传统文化加以观照,地方还可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和历史性概念;人类学研究中"地方化"、"地方感"、"再地化(relocalization)"、"非地方(noplace)"等用法的出现则表明了"地方"的学术性以及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下载PDF
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
6
作者 李文博 闫卓冉 +3 位作者 张英男 祝元丽 刘蜀涵 李冬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2,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权衡全球供应和本地自给的关系、适当缩减食物系统耦合距离。(2)国外主要通过增量控制与内部挖潜的方式盘活城市及其周边耕地资源,以规划约束为主、政策激励为辅;国内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主要受转型动力不足、规划设计缺位以及弹性优化受限等因素制约。(3)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涵括三个层面:市区遵循节地原则预留、复垦、创造农业空间;城郊耕地利用由刚性约束转向结构和功能性调控;区域乡村腹地以去中心化和产需均衡为目标优化生产基地布局。研究结论: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应突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冲突的惯性思维、重构都市—农业关系,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底线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食物系统 城市韧性 利用转型
下载PDF
中国地缘电影史的视域去蔽和流脉勘探——以多元化结构存在中广西电影生产作例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董迎春 吴迎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25,共6页
本文基于地缘电影的微观史学研究进路,勘察中国区域性电影场域的文本生产,并以广西电影作例。细勘而知,广西电影之"第五代"发祥地地位,源自其体制性主体之外的"准空白书写场域"的制度性建构。体制的去体制化"... 本文基于地缘电影的微观史学研究进路,勘察中国区域性电影场域的文本生产,并以广西电影作例。细勘而知,广西电影之"第五代"发祥地地位,源自其体制性主体之外的"准空白书写场域"的制度性建构。体制的去体制化"准空白书写场域"建构,亦成广西电影地缘电影的结构性有效支撑,通过广西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对照,则进一步彰显"准空白书写场域"在次中心地缘电影书写中的有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电影 准空白书写场域
下载PDF
跨地方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的多尺度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魏雷 刘晓平 +1 位作者 朱竑 杨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8-1084,共1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自特定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地方性是非遗的主要特征。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非遗的地方性不仅被本土要素塑造,更是被超越本土的不同物质、知识技术和观念符号等共同建构。本文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了3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自特定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地方性是非遗的主要特征。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非遗的地方性不仅被本土要素塑造,更是被超越本土的不同物质、知识技术和观念符号等共同建构。本文采用多源数据分析了3个服饰品牌对珠三角地区香云纱及其染整技艺的地方性表征。研究发现,由于在跨地方网络中的位置性差异,各个品牌采用不同的尺度策略形成了关于香云纱及其染整技艺地方性的多种叙事。具体来看:①本土化策略将品牌主理人的本土身份与本土文化资源的领域相对应,将传统非遗所包含的历史、气候、资源、文化等关键地方性要素定位为品牌市场运作的核心竞争力;②多重再地化策略是品牌在本土、区域和全球的多重尺度上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各层面机会进行品牌运作,同时将非遗实践与多尺度的议程连接起来;③地方杂糅策略在世界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融合了不同地方的理念、话语和知识,将非遗实践塑造为全球多元文化的杂糅景观。本文诠释了在非遗实践中尺度是非层级的、网络化的。相应非遗的地方性是关系化的和情境化的,不是由边界所限定而成,而是被非遗实践所创造的地方之间的关联所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性 本土 多重 方杂糅
原文传递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再地化”实践探索——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
9
作者 谢镕键 张侨 《大学教育》 2024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点的设立,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再地化”思想为指导,总结出“四个环境、三个主体”... 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点的设立,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再地化”思想为指导,总结出“四个环境、三个主体”的培养模式,在招生、课程建设、实践3大方面充分体现了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育人的作用,在案例建设、课题申报、毕业论文质量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带动了旅游管理本科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对于全国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普通本科高校 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下载PDF
通往大遗产观之路——多类型遗产统筹保护的红河哈尼梯田经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多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128,共11页
在相继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以来,中国的很多社区同时承担了多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责任。多类型遗产地社区如何在公约间、机构间开展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云南红河哈... 在相继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以来,中国的很多社区同时承担了多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责任。多类型遗产地社区如何在公约间、机构间开展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是多类型、多层级遗产保护集于一身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多重遗产化进程不可逆地改变了社区面貌,涌入梯田的多元行动方组成新的社区主体,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大遗产观统摄多类型遗产保护,成为像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这样的中国遗产地社区开展活态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遗产 大遗产观 多类型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